年逾九旬的老党员李大来,对时间的流逝显得从容。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市民广场边,坐落着一座他用半生收藏构筑起的公益博物馆——大来时间馆。馆内收藏着古今中外各式精美时钟,大多从世界各地搜罗而来,代价不菲。建馆 8 年来,大来时间馆凭口碑效应,客流增长稳定,每年参观人数逾 10 万人次。
面对流量,李大来很克制。他希望,更多真正懂它们的人走进来,拥有更宽裕的欣赏空间。尽管经营承压,大来时间馆坚持免费向参观者开放,逐渐成为一座陪伴孩子们成长的 " 社区博物馆 "。曾有顽皮孩童不小心弄坏馆藏珍品,李大来从不较真,坚持 " 裸展 ",从不让展品锁在保险柜里,也从不让观众隔着玻璃罩欣赏。
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李大来更看重这间博物馆的科普价值。不只是钟表,从珍贵资料图书到各类零部件,从透明 " 工匠屋 " 到技师现场加工零件,他将钟表 " 拆 " 开全方位呈现给观众,也让更多人从这里打开这座奇妙世界。
追钟
每周二、四、六,李大来准时到大来时间馆 " 坐班 "。从虹口到嘉定,历经 2 个多小时的颠簸,地铁转公交的周折,他却雷打不动。
有人问他,你不累吗?他却说,这是一次重新与世界链接的机会。" 理工男 " 出身的他履历丰富,曾在西安、北京、上海工作过,也曾游历世界。与多元文明的交融碰撞中,他更认识到科学文化滋养的价值。
虽打定主意,但从筹建、开馆到运营,遇到的坎儿远比想象得多。最关键的是馆藏,初代藏品源自李大来的个人收藏。然而,这些在家中几乎摆不开的老宝贝,一到博物馆内又显得空荡荡。自此,李大来开始了全球 " 追钟 " 之旅。无数个深夜,他戴着老花眼镜 " 冲浪 ",浏览各类拍卖网站上的藏品,用满身学识阅历淘选出那些未得到市场价值认可的 " 遗珠 "。为了将这些海淘宝贝顺利运输至国内,他甚至还仔细研究比较了不同国际运输公司的优劣,并从中多方比选,找到最合适的那家。
从选品到运输,其中经历的周折、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为维持博物馆资金周转,李大来甚至还填进去自家两套房。外人不解,他却说," 资金躺在银行账户上只是数字,放在博物馆里才真正有价值 "。
翻开日记本,或许更能理解他的选择。他说," 每一件古钟都在等待回家的路。"
共鸣
社区博物馆从来不是李大来追钟的终点。近 8 年的磨砺,他有了更新的目标——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钟表主题博物馆。
几年来,李大来频繁带着钟表 " 出差 "。从上海科技节的 " 时间故事展 ",浦东机场的 " 世界时钟展 ",到上海交通大学策划 " 时光音乐会 " 珍藏展,这些面向国际游客、青少年的重要场合,他坚持亲力亲为,逐一按照展览主题精心挑选适合的展品。
孩子们的学业忙碌,他便带着团队走进 12 所中小学开展 200 多场科普活动,并发起 " 小工匠科普营 "。在嘉定一中实验室,他手把手指导学生组装简易摆钟。他说,志趣不怕发现得晚,怕的是匆匆一生仍未觅得。
拆解钟表外,他开始迎合年轻人的兴趣点,琢磨如何创新开发。比如,主导开发 " 摇摆时钟 " 文创拼搭,将古钟原理转化为潮玩;策划 " 古钟修复 " 研学课程,让冷门的文物修复成为热门话题。还有更可贵的,李大来开始学习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张口便是 " 莫兰迪色系 "。在他看来,唯有在思维上代入 " 观众视角 ",才能为珍贵馆藏找到 " 对的人 "。科学 " 可触摸 ",这件事看似遥远,李大来却令其真正落了地。
" 出圈 " 后,不少重要展览、重点单位纷纷投来合作橄榄枝,李大来并未故步自封。随着 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应用兴起,李大来的钻研劲儿又来了。他把博物馆的未来规划交给大模型,学习如何更精准地提问、更高效地互动。他说,大模型不断推荐解锁 AR、VR 应用,可他却更看重实物展品的价值。持续互动、修正中,大模型应用、九旬长者,擦出奇妙火花。
同行
面对一手建起的博物馆,李大来已着手安排起接任者。他说,希望将这座注入无数心血的博物馆交还给人民。
起初,李大来发愁,有限的薪酬难以招揽人才。难得的是,博物馆先后来了 4 位志愿者,包括出租车司机、电工等。开明包容的李大来来者不拒,从不限定年龄、职业、身份等刚性条件。于是,便有了 " 出租车司机转型电钟修复师 " 等鲜活案例。
不为人生设限,李大来如此对自己,也如此对他人。
同事眼中,李大来从来都是 " 宁愿麻烦自己,从不给他人添麻烦 "。钟表博物馆难免遇上小修小补需要买材料的时刻。同事们从来不用填写冗长的表格,只需要将购买了多少钱告诉李老即可。
这份全身心交付的信任,换来 " 双向奔赴 "。如今,这 4 位志愿者不仅扎根博物馆多年,还越做越有干劲。不久前,博物馆还尝试起 " 视频号 ",借由新载体,让丰富的馆藏为更多人所知晓。
耄耋之年,李大来仍以钟为舟,穿越城市的旅途中,他找到了一批 " 志合者 " 同行,也为这间始于满满爱意、公益的博物馆找到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