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意到,宝济药业几乎每年均在进行融资,而今公司前脚刚进行了两轮融资,合计融资额达 4.707 亿元,后脚却要冲刺港股 IPO,如此紧凑的资本动作在资本市场中确实颇为罕见,凸显出公司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从产品端来看,宝济药业虽然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公司尚未实现任何产品商业化,公司依旧处于亏损阶段,宝济药业何时能凭借产品上市扭亏为盈,目前仍是未知数。
无产品商业化
自 2019 年成立以來,宝济药业始终专注于大品种生物药物的研发,致力于通过替代源自动物器官、血液或尿液的生化提取产品,或以其他方式升级现有治疗手段,从而提升治疗标准。
目前宝济药业主要专注于四个战略性治疗领域,分别是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以重组生物制药取代传统生化制品的变革性产品。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这四个领域在 2033 年的合计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人民币 500 亿元。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宝济药业已打造出涵盖上述四个治疗领域具有差异化特色的研发管线,由五项处于临床阶段的在研药物(包括我们的三项核心产品 KJ017、KJ103 及 SJ02)及七项临床前产品组成。
虽然宝济药业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就目前而言,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招股说明书显示,2023 年和 2024 年 1-9 月(下称 " 报告期 "),宝济药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693 万元、504.3 万元,年内利润分别为 -16039.5 万元、-26316.4 万元,公司持续在亏损,合计亏损了 42355.9 万元。需要说明的是,宝济药业上述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销售材料及提供技术服务而获,公司目前无任何产品商业化。
笔者注意到,导致宝济药业持续亏损且越亏越多的主要原因就是研发开支。报告期内,宝济药业的研发开支分别为 13254.5 万元、18366 万元,占年内利润绝对值的 82.64%、69.79%。这也意味着,宝济药业与创新药企业亏损的本质类似,均是 " 先投入后回报 " 模式的极端体现,短期需关注研发效率与管线进展,长期则依赖首个产品上市后的销售表现及后续管线接力能力。但若无法在 3-5 年内实现产品商业化,高企的研发投入可能成为持续经营的重大隐患。
几乎每年都在融资,现如今前脚大额融资、后脚欲冲刺上市
宝济药业成立于 2019 年末,由刘彦君及楼俊文出资设立,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刘彦君、王征及谭靖伟合计拥有宝济药业约 45.91% 权益,并且上述三人均签署了一直相关行动协议,因此上述三人均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笔者注意到,宝济药业自设立以来几乎每年均进行融资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由于长期融资,这也使公司账面积累了充沛资金。截至 2023 年末、2024 年 9 月末,宝济药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32167.1 万元、47201.7 万元,分别占当期资产总额的 33.03%、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