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之一,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去年 7 月在漕河泾成立。不到一年,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机器人初创企业与灵童科技一样,在入驻孵化器后快速找到技术落地场景,开启发展加速度。
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负责人汪兵表示,身处飞速发展的具身智能产业,必须学会" 以快制快 "。为此,团队探索" 小规模、快周转 "的孵化模式,帮助企业一年内验证技术可行性、一年半完成融资 " 毕业 ",目标瞄准三年内孵化出上市公司。
好技术用在哪儿?直击初创公司最大需求痛点
3 年前刚成立时,灵童科技就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因为它拥有 " 世界上最小、最灵活的机器人关节 " 这一独门技术。然而,公司创始人陆杰坦言,如何用硬核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赢得市场认可,团队始终摸不到门道。
与灵童团队深入交流后,汪兵为公司提出了 AI 玩偶的应用场景——小巧灵活的关节恰好能让传统的 " 洋娃娃 " 动起来,不仅能跳舞,还可结合大语言模型与人进行互动交流。主打情感陪伴,配合 IP 联名,在具身智能与谷子经济的交汇点有望孕育出一桩新的大生意。如今,灵童科技正计划开拓日本市场,在二次元文化发达地区进行首批产品发售。
这个目标可谓世界级难度,但它击中了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最大痛点——手部动作的灵巧度和精细度不足,而菲零科技的在研技术有望实现突破。" 如果能够胜任接线任务,这双‘灵巧手’或许能使保姆机器人胜任更多家务。" 汪兵说,这才是菲零科技未来着眼的最大应用场景。
去年夏天成立至今,人形机器人孵化器团队已为 13 家入孵企业中的 11 家匹配了应用场景,这也成为入驻企业最欢迎的孵化服务。
小规模快周转,两亿元基金 " 活水 " 加速技术商业化
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孵化器设立了一支针对人形机器人垂直领域的两亿元基金,将以种子轮形式,为入孵企业提供 500 万至 1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
"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美元的大市场,当下国内外企业已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汪兵觉得,产业 " 核爆点 " 源自企业在技术创新和迭代上的厚积薄发,必需要有投早投小的硬科技投资作支撑,才能让初创公司不用为求生存而消磨创新热情。
入驻人形机器人孵化器后,孔令雨觉得影响团队的 " 杂事 " 少了,能够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已接近 " 破茧 ",将于今夏发布,市场上现有 " 灵巧手 " 的综合性能和性价比有望借此实现进阶。
" 只投最早期 "是汪兵为孵化器定下的规则,而且入孵企业必须在 12 至 18 个月内完成下一轮融资 " 毕业 "。" 基金规模不用大,但周转一定要快,这样才能保持不断孵化最前沿技术的活力。" 他认为,在这个唯快不破的未来产业赛道,拖太久就会失去市场先机。
为让孵化 " 飞轮 " 加速转动,今年 3 月起,孵化器开启了每月一次的早餐 " 汇 ",服务团队与入孵企业创始人聚在一起,聊发展瓶颈、商讨解决方案,让企业更快 " 跑起来 ",适应产业发展的快节奏。
" 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扎实的基础、肥沃的土壤,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配套也相当完备。" 汪兵希望入孵企业之间也能形成联动,相互赋能。比如,爱观视觉的 " 仿生眼 " 或许能让派特纳的机场联络线机器人在路线识别上变得更聪明,让更多 " 上下楼 " 成为 " 上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