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最初构思话剧《四世同堂》时,设想让秦海璐演大媳妇 " 韵梅 ",她认为秦海璐有贤良淑德的一面。当时两人在香港演出《红玫瑰和白玫瑰》,演出散场后,她俩一起吃着夜宵,导演谈起排练《四世同堂》的构想。秦海璐回想小时候看过的《四世同堂》电视剧,记忆犹新是李婉芬扮演的大赤包,想起了老艺术家的一瞥一笑,她问田沁鑫:" 我能不能演大赤包?" 隔了这么多年,田沁鑫仍难忘 " 我当时是懵圈的 "。她形容当年 30 岁的秦海璐 " 是性感的热带美人,像开放的花朵一般 ",而老舍小说里的大赤包是 50 多岁的霸道老太,一个厉害的狠角色,胡同里的 " 西太后 "。田沁鑫所震惊的不仅是秦海璐本人的形象和大赤包相去甚远,更佩服女演员为了突破表演的舒适圈,愿意挑战一个丑陋、凶蛮的反派角色," 她的率真、以及她对艺术的追求震惊了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
" 舞台塑造 " 这个词背后的辛苦,难于向外人道。秦海璐当时并不知道怎样在体态、仪态和行动方面再现一个大块头妇人。她和服装师商量着做了一件胖袄,她穿上袄子,就像体重 180 斤的人。她继而观察发现,现实中的胖子走路的形态、脚落地的重心和正常身材的人是不同的,于是她又在腿上绑了 5 公斤的沙袋,体会走路的负重感,以及全身各个部分沉重的、" 颠儿着 " 的垂坠感。演 " 红玫瑰 " 王娇蕊,演 " 青蛇 ",秦海璐的声音是娇媚的,如花间莺语。而老舍在小说里描述大赤包烟酒不拒,嗓音粗哑难听。排练时,国话上一辈的老艺术家建议秦海璐用 " 烟嗓 " 发声,她学半句、一句没问题,但要中气十足地念完大段独白,对她来说是很困难的。为了准确找到 " 气冲声带 " 的发力、发声方法,秦海璐练到声带结节,说不了话,去了两次医院。事实上,这对她的嗓子造成严重损伤。她并不讳言:" 这是特别笨的办法,只有自己哑了,才能摸索到哑的时候声音从哪里来、气从哪里走。但是为了贴近老舍的人物,不丢掉原著,用笨办法、花笨功夫、身体和嗓子受到影响,我觉得没关系。"
时间的痕迹留在秦海璐身上,也留在大赤包的身上,以及话剧《四世同堂》的舞台上。秦海璐很坦率地说出:" 我 20 岁的时候看不懂老舍的小说,30 岁的时候好像摸着一点边,我到 40 岁之后演《四世同堂》,才体会到老舍小说的原文、导演剧本里的台词,都是非常精炼和精准的。我在表演里的台词断句、重音、气口都和过去有不一样的,这是年龄带给我的,是演了 15 年的感受。" 她谈到,背台词不难,难在让观众明白 " 你说了什么 "。一台话剧的排练时间三个月,但演员的成长、戏的成长,需要长久的时间。演出文本里的精髓,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地揣摩 " 腔调韵味 "。
15 年前,《四世同堂》首演时,当时国话的院长形容这部作品是 " 剧团‘四世同堂’演老舍的《四世同堂》"。秦海璐回忆这些年:" 我搭档了 5 个冠晓荷,在这个戏里,每年都能看到新面孔,因为每年都有同事退休,然后和新同事在舞台上建立合作,一代一代人换下去,又不断有新鲜血液补上来。" 她希望," 四世同堂 " 的演员同台演《四世同堂》的这股凝聚力,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邢佳栋跟我说他想演第 6 任‘冠晓荷’,我说好呀,我陪你演。我愿意演到我演不动的那天,等到我演不动‘大赤包’,我还可以演‘四奶奶’。我愿意一直留在这个舞台上,一直生活在‘小羊圈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