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 信仰 " 一个品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想什么?早在 2017 年 7 月 30 日,我们三易生活在《为什么我们信仰索尼》中简单地介绍了索尼的历史,以及他们(曾经的)工程师至上的文化,还有过去在音频算法,电视画质芯片等领域的产业积淀。
即便是到了近 8 年后的现在,我们也依然对索尼的部分技术和产品抱有敬意与好奇心,并收藏了一些少见的、索尼出品或是与索尼工程师相关的产品。
但在最近看到索尼刚刚发布的 Xperia 1 Ⅶ之后,我们开始对这种 " 信仰 " 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并因此有了今天这个可以说是暌违多年的 " 续篇 "。
Xperia 1 Ⅶ并非 " 烂活 ",但却背叛了用户的 " 信仰 "
首先必须承认,站在整个手机行业的角度来说,Xperia 1 Ⅶ并不是一款 " 一无是处 " 的旗舰产品。比如它搭载了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最高提供 16GB+512GB 的内置存储组合,而且还有当下已经非常罕见的 TF 卡存储扩展;又比如它具备索尼招牌的 1/1.3 英寸双层晶体管 CMOS 主摄,以及如今在行业里确实称得上大底的 1/1.56 英寸超广角,还有更少见的 85mm-170mm 连续可变潜望式长焦。
索尼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家设计的非磁性电容和镀金 3.5mm 耳机接口,还真是准确地针对智能手机内部严重的电磁干扰环境,对于改善(耳机输出)音质,必然是有切实作用的。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就该为此感到满意了呢?并不是,因为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索尼完全有能力将 Xperia 1 Ⅶ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但他们就是没有去那样做。
又比如在音频方面,此前我们三易生活就已经讲过,索尼早在 2012 年就成功研发了功耗足够低、完全适合于安卓随身设备的 S-Master 数字功放芯片。后来这颗芯片又经历了数代进化,至今被用在索尼旗下的随身听里,所有人都知道它才是当今这类设备的真正 " 精髓 ",而不是什么无磁性电容或镀金的接口。那么索尼有没有能力将它塞进手机呢?显然绝对有,但他们就是单纯地没有去这么做。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看来,Xperia 1 Ⅶ的 " 坏 " 就在于它背叛了消费者的期待,在于所有人都知道索尼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但他们就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故意 " 偷手 "。
消费电子产品的 " 信仰 " 不是宗教,而是客观的期望
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对于 Xperia 1 Ⅶ的批判和反思过程中,我们完全地理解了自己对于 " 信仰 " 的定义。对于消费者而言,信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对于品牌的盲目崇拜,实际上应该是更接近于对品牌实力的了解和信任,并因此而衍生出、" 我知道 Ta 能做出很好产品 " 的一种合理期望。
但魅族 Note 16 系列、尤其是价格最便宜的魅族 Note 16 是不是好产品?绝对是。因为它客观上解决了 500 元价位段市场基本上只能买到山寨机,或着不好看知名品牌产品的问题,也迎合了大众的需求、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甚至可能吸引更多的头部品牌入局 "500 元级别豪华外观入门机 " 这一细分市场,共同实现对山寨机的 " 绞杀 ",从而对于行业有长期的良性影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魅族 Note 16 系列虽然 " 完全不像 " 传统的魅族手机,但它并不妨碍更多可能以前从未接触过魅族的人喜欢上这个品牌,甚至于对它产生新的期望。或许这些新的 " 魅友 " 在审美和产品需求上与我们这样的 " 老煤油 " 完全不合拍,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被异化的 " 粉丝经济 ",无法真正扭曲 " 信仰 " 的源头
当然,既然讲到 " 信仰 ",就不得不提消费电子市场已经有多年历史的 " 粉丝经济 ",甚至于如今不少消费者都会感到纠结,关于消费电子品牌、用料的 " 情绪价值 "。
是的,我们有强调 " 无原则 " 这个概念,因为情绪价值有的时候未必是一个正面的概念。但当厂商为了销量,不顾是非地放大某些 " 情绪价值 ",鼓励用户以宣泄来代替思考时,营销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类似宗教传道的行为。
我们举一个很现实、但也很讽刺的例子,假设真有某个品牌靠 " 信仰 " 卖了高价,但实际上的客观性能并达不到同价位产品的平均水平(甚至可能还差得很远),那么它的用户难道在日常使用中会对其毫无察觉吗?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手机拍照不及竞品,当他们录视频时出现掉帧,当他们打游戏时发现比其他更便宜的手机都要卡的时候,难道厂商会指望用户用 " 信仰 "," 情绪价值 " 来自我说服吗。
如果能够有更多、更强的国产芯片出现,那么消费者就理应可以享受到真正没有关税因素、也没有市场溢价,既便宜又好用的国产消费电子产品。由此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改变,并切实体验到国内相关产业进步的成果。
这难道不才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甚至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参与者,大家真正期待、且对于 " 自研芯片 " 所抱持的 " 信仰 "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