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硅星人 21小时前

索尼 WH-1000XM6 首发上手

从索尼 1000X 系列的初代问世起,索尼就在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领域树立了标杆。无论是通勤族对安静环境的刚需,还是音乐爱好者对音质的挑剔要求,这条产品线都给出了兼顾性能与体验的答案。五代产品以来,每一代 1000X 系列的耳机都在降噪算法、佩戴舒适度、声音表现乃至智能体验上稳步进化,逐步将 " 降噪耳机 " 从一件工具,打造成用户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型设备。

也正因如此,它的每一代更新都备受期待。所以,当我们接到索尼即将带来 WH-1000XM6 的消息时——我们的疑问是,它还能在哪些技能上进化。

拿到索尼 WH-1000XM6 的产品后第一时间上手,可以直接说:它仍然是索尼目前最强的旗舰降噪耳机之一。

它不仅延续了索尼一贯的强悍降噪和音质传统,更在多个关键维度实现了质变:

比如首次搭载升级版 QN3 芯片,配合 12 麦克风系统——这是索尼旗舰降噪系列中的最强配置,主动降噪能力再次突破天花板;索尼是一家音乐全产业链条的公司,它拥有众多的 " 音频资源 ",这次索尼 WH-1000XM6 也经由诸多享誉业界的母带工程师联合调音,忠实还原音乐本真的动态与情感,精准重现创作者的原意。

当然,它依然保持着 " 全能选手 " 的定位,在佩戴舒适性、智能体验、日常适应性等方面全面优化,智能感应和 AI 功能也更加自然易用。

几个元素加起来,这让它已经不是一次 " 六代目 " 的常规迭代,更像是索尼在头戴音频市场一次面向 " 全场景旗舰 " 的彻底重塑——而当你戴上它,更能感受到它不像是一次 " 力大砖飞 " 的堆料升级,你能明显感觉到,这副耳机所追求的,已经不只是 " 静 " 或 " 响 ",而是想打造一个更聪明、更贴近人的声音空间。

降噪

实际上,降噪性能,一直是 1000X 系列最引以为傲的 " 看家本领 ",从索尼 WH-1000XM3 首搭 QN1 处理器,到 WH-1000XM4 引入智能优化算法,再到 WH-1000XM5 加入多麦系统与双芯驱动,索尼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且领先。而到了索尼 WH-1000XM6,这一代的降噪能力,也称得上是一次全面飞跃——硬件和软件双线进化,带来几乎全场景都能感受到的 " 沉静包裹感 "。

技术的核心升级仍然来自于全新 HD 降噪处理器 QN3。它是继 QN1、QN2e,索尼降噪芯片的又一次自研突破。相比初代 QN1 芯片,QN3 的算力提升了约 7 倍,能够实时处理来自 12 颗麦克风的环境噪声信息,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主动降噪决策。

我们可以把 QN3 简单理解为耳机里的 " 大脑 "。耳机四周布置的麦克风,它们会实时采集周围的环境声音,包括你听不见的低频噪声,以及人声、车声、风声等变化快速的复杂声源。QN3 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可以 " 瞬时分析 + 精准反馈 ",决定在什么时候、对哪种声音进行屏蔽,如何进行频率段的压制。这就是动态降噪优化系统的核心:根据人和场景,量身定制最合适的 " 安静方案 "。

这一点在使用中最直观的体验,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比如飞机上低频轰鸣声、地铁车厢里不断变化的人声、办公空间中隐约的空调运转声——索尼 WH-1000XM6 都能做到更快响应、更深层屏蔽,降噪的 " 延迟感 " 与 " 压迫感 " 被极大减少,耳朵更轻松、沉浸感更自然。

第一次戴上索尼 WH-1000XM6 是在去机场的路上。车窗外是高架桥上的车流声,车厢里是轻声通话和空调的低频噪音。就在按下耳机的电源键、降噪启动的一瞬间,一种熟悉却更纯粹的 " 静 " 扑面而来。它不像是那种死寂的压耳感,而是仿佛为世界隔绝上了一层厚厚的静音棉,声音还在,但与你无关。

场景体验始终来自于一套软硬适配的技术调校。索尼 WH-1000XM6 也增加到了 12 颗麦克风组成的多麦克风阵列系统,这是索尼在头戴式耳机上首次采用如此高规格的麦克风组合(上一代产品为 8 麦克风阵列)。此外,配合双反馈麦克风技术,它可以更立体、更准确地捕捉环境声音,为 QN3 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输入。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也得以让索尼进一步优化 " 自适应动态降噪 " 功能——它不再只是简单的 " 切换模式 ",而是能够根据你的佩戴方式、发型变化,甚至你所处的具体环境(如咖啡馆、飞机、高速列车)进行自动微调,让降噪体验更加个性化和动态。

比如在冬天的时候你可能会戴上一个帽子然后再戴上耳机,这通常会有非常明显的 " 漏音 " 情况,索尼 WH-1000XM6 注意到这样的细节,这个功能就是为这样的场景优化。

在实际体验中,这种感受会更 " 无感 " 一些。即便你从室内走到街头、或是在机场穿梭过多个区域,索尼 WH-1000XM6 都能做到一种 " 过渡 " 式的降噪调整——不突兀、不延迟,始终安静如初。

此外,索尼 WH-1000XM6 也加入了从 LinkBuds 系列继承而来的自动环境声音调节功能,可以根据周围噪声的强度,自动调节环境音的透明程度。在不摘下耳机的前提下,也能听见有人靠近或对你说话,让 " 安静 " 与 " 通透 " 自由切换,真正做到智能与人性化兼备。

音质

在索尼的产品哲学里,有一个理念被反复提及:" 忠实地还原创作者的意图 "。了解过索尼各产品线理念的人会知道,它贯穿在影像、音频、乃至内容创作生态全链路中的价值导向。对于索尼 WH-1000XM6 这款旗舰耳机来说,这一理念同样根深蒂固,成为它声音设计的灵魂。

从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开始,索尼就调动了旗下多个音乐与音频工作室的专业资源,联手格莱美奖获奖母带工程师,共同参与声音调校工作。这不是简单的 " 调音风格调整 ",而是一种更深入的创作共建——让创作者直接对耳机 " 说话 ",反馈他们期望的听感细节与情绪传达,再由索尼团队将这些要求一点点变成物理结构和电路方案。这是一场从 " 创作 " 到 " 还原 " 的奔赴,也是索尼 WH-1000XM6 能够成为很多音乐制作人首选的根源。

前面提到,索尼 WH-1000XM6 采用了 " 双芯驱动系统 ":它由前面介绍的最新的 QN3 降噪处理器与高性能集成处理器 V2 协同工作,这个组合也为音质保留与还原提供了更高的系统底噪控制能力。尤其 QN3 芯片中内置的 " 前瞻式噪声整形器 ",能够在 DAC(数模转换)层面优化信号路径,有效降低量化噪声,让数字信号在转为模拟声音前就被 " 打磨得干净细腻 ",从源头上保证了声音的纯净度和还原度。

而声音的实际呈现,主要归功于 WH-1000XM6 新开发的 30mm 碳纤维驱动单元。这个单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轻巧,又极具韧性和控制力——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高刚性圆顶和柔软边缘,实现了超宽频段的声音还原能力。在试听中可以明显感知到:低频的鼓点更有弹性与冲击感,不糊不闷;高频的弦乐泛音更加透明,甚至比索尼 WH-1000XM5 更清晰通透。

在场景里,声音是情感的表达,在技术细节中,它会演变成一个个精细的部件和设计。

比如索尼为了进一步提升细节表现,索尼还在音圈结构中引入了新研发的 " 动态气压环 " 设计:通过多个精密小孔平衡前后腔气压波动,使得驱动单元运动更加线性稳定,从而带来更流畅的高频延伸与更丰富的细节还原。

索尼 WH-1000XM6 还从高端 Walkman 播放器中借来了灵感。比如,它采用了低相位噪声晶振(与 NW-WM1ZM2 金砖同款),并在晶振电极中加入黄金与真空密封工艺,使振荡更加稳定,降低声音的模糊感,让音场更深更宽。焊锡中同样加入了黄金成分,从音频电路的基础材料开始就追求低损失、高还原的 " 纯净之声 "。

电路板的供电路径也经过重新规划——索尼对 QN3 周边供电系统进行了深度优化,从零件布局到滤波方式全都围绕一个目标:最大限度提高信噪比,减少任何非声音本身的信息干扰。

在实际聆听中,声音跟随曲风变化。索尼 WH-1000XM6 呈现出的声音都有一种从容安定的感觉。尤其在人声表现上,索尼 WH-1000XM6 更容易让你感受到歌者的 " 在场感 "。或许,这正是索尼所说的 " 还原创作者意图 " 的最好注脚——让听众不止听见音乐,而是听见音乐背后的灵魂。

智能

有了强悍的音频架构、双芯驱动和细致打磨的调音底层,索尼 WH-1000XM6 不仅在 " 听得好 " 上树立了新标杆,还进一步拓展了 " 听得巧 " 和 " 听得沉浸 " 的可能性。

曾几何时,沉浸式空间音频还属于少数 " 发烧友 " 的专属体验。传统的 360 Reality Audio 虽然效果震撼,但前期设置和平台门槛都不低。然而到了索尼 WH-1000XM6,360 临场音效上混技术(360 Reality Audio Upmix)技术的加入,几乎是半打开了空间音效的大门:即使是普通的立体声内容,也能通过算法生成类似于环绕声场的聆听体验。

这种设计思路确实比较神奇。比如在 " 电影模式 " 中,不光对低频声场的地方有强化,对于电影影音的内容的时候,也会有私人影院的效果,你会发现原本平面的音轨突然变得立体。索尼方面表示,区别于某些纯算法堆砌的空间方案,索尼依托多年空间音频内容制作经验,加上 HRTF(头部相关传输函数)个性化扫描技术支持,实现更贴近个人听感的空间定位,打造专属的沉浸式 " 音场 "。

此外,索尼 WH-1000XM6 在保留 10 段式均衡器基础上,还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功能:" 找到您的均衡器 " ——一个基于 AI 算法的智能均衡推荐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你的听音偏好或音乐风格习惯,自动生成更符合你口味的音效配置。比如你喜欢清亮的人声或者更浓郁的低频,它都能捕捉并优化相关频段,让音乐呈现出更个性化的质感。不懂调音参数也没关系,它会帮你进行调节。

新加入的背景音乐声效功能也值得一提。当你开启这个模式,音乐会变得更有 " 空间感 " 与 " 环境氛围 " ——你可以在办公桌上打开这个功能,渲染成你正坐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听歌,音乐试图从 " 近耳 " 拉远,营造出自然、温和的背景音效。

当然,索尼 WH-1000XM6 也强化了通话。在复杂的城市通勤场景中,一个真正好用的通话系统,其实比 " 听音乐 " 更常用、更关键。得益于双芯驱动的强力支持,也实现了从声音采集到语音处理的全链路 AI 优化。

索尼 WH-1000XM6 耳机内部 6 颗高精度语音麦克风,通过 AI 波束成形技术,能够更精准地聚焦于用户嘴部的语音范围,有效排除周围杂音干扰。更进一步,基于 DNN(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 AI 通话降噪算法,能对采集到的语音进行实时优化,保留人声、削弱噪声,提升清晰度。这就像是为你的语音开启了 " 智能降噪滤镜 ",让对方能听见你说什么,而不是你身边有多少人说话。

索尼 WH-1000XM6 还具备许多日常使用中的聪明表现。比如你在听音乐时突然有人来搭话,只需开口,耳机便会自动识别并暂停音乐,开启环境音透传模式—— " 智能免摘 "。无需取下耳机,就能自然对话,交流完毕后音乐会自动恢复播放。此外,耳机还支持自动环境声调节、佩戴感应播放等功能,能够根据你是否佩戴耳机、身处的场景安静与否,自动调整播放策略。

搭配上 Sound Connect app 将会获得更丰富的智能体验,语音控制可以轻松唤起手机的语音助手,还可以实现调节音量、切换歌曲,解放双手,开启头部姿势控制可以通过点头摇头来选择接听或挂断电话等,多样的交互性让 WH-1000XM6 更加的智能易用。

设计

以上聊了这么多,实际上都是索尼 WH-1000XM6 在硬件底层 - 软件算法 - 功能层面的提升。

在佩戴上,索尼 WH-1000XM6 也有一些变化。实话讲,我手头没有索尼头戴式的上一代产品,但从我的 Sonos Ace 上切换过来确实整体舒适度有所提升。

我仔细对比和揣测了一下,这似乎得益于加宽头梁和整体的结构设计——让佩戴压力分布得更加均匀,头顶和耳罩的压迫感都不强,久戴不累、脖颈无压。耳罩部分,这次采用了更柔软、更亲肤的皮革材料,提升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

索尼 WH-1000XM6 这次也回归了备受用户欢迎的可折叠结构。这一点看似平常,却极大提升了日常携带的便利性:得益于可平铺的耳罩结构,索尼 WH-1000XM6 可以轻松挂在脖子上时保持自然贴合,不会 " 翘耳罩 " 或压脖子,非常适合在地铁、航站楼等短暂停顿场景中使用。

这代收纳包也做了不小的改动——磁吸式闭合结构替代了以往的拉链设计,无需双手拉拉链,也不再担心卡布或者夹到耳机线缆。这次耳机采用的前后不对称设计,不光可以一眼分辨 " 左右 " 耳,习惯一次之后就可以马上折好放进收纳包。

索尼官方称,这次的 WH-1000XM6 在佩戴结构上下了不少 " 功夫 ",比如在耳机的伸缩头梁部分,索尼采用了静音转轴 + 无极滑块 + 无缝悬挂结构设计,转轴结构中引入了 MIM(金属粉末注射成型)精加工工艺,这是一种兼顾高精度和高强度的加工工艺,它们带来的效果非常直接:你在调整头梁长度时,几乎听不到任何 " 咔哒 " 机械声,哪怕在安静的图书馆也不会打扰别人。静音转轴设计还能降低耳机调节时的振动感,使整个佩戴过程更安静、更稳固。

"For the Music" 理念的延续

在之前一场产品沟通会上,索尼官方也强化了一点:在更高的维度上,WH-1000XM6 的进化也是索尼 "For the Music" 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

确实,不仅是耳机产品线,在整个音频业务、影像业务、音乐业务乃至内容制作的全产业链中,索尼始终坚持一个目标——还原创作者的意图,让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旋律都能忠实传达出创作者的情感与灵感。这种理念贯穿了设备开发、内容录制、算法优化、用户体验的方方面面,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从创作到聆听的 " 声音生态闭环 "。

这也正是为什么,索尼能不断推出如 1000X 系列这样,长期被视为行业标杆的旗舰产品。从录音棚到耳机终端,从母带工程师到普通用户,索尼在声音上的深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与产品哲学。

这一次的索尼 WH-1000XM6 ——它依旧是发烧友的梦想装备,但同时,得益于更轻盈的结构、更舒适的佩戴体验、更贴心的交互细节,它也开始赢得那些注重佩戴舒适、偏好 IP 内容、追求美感的用户划入其中——将 " 专业 " 与 " 日常 " 进行了有机融合。

最后,简单罗列一下它的功能参数:

索尼 WH-1000XM6 重约 254g;

续航时间达到最多约 30 个小时(开启降噪),关闭降噪续航达到最多约 40 个小时。同时支持 PD 快充,充电 3 分钟使用最长约 3 小时;

支持 " 智能免摘 "、" 佩戴感应 " 和 " 快速提醒 " 等功能,此次更支持语音控制唤醒调用手机中自带的智能语音助手,以及通过自然的头部姿势接听或挂断电话、触控面板手势操作和物理按键控制;

新增 " 游戏模式 "、" 背景音乐模式 " 和 " 电影模式 " 等;

提供黑色、铂金银和深夜蓝三色可选,建议零售价 3499 元。

相关标签
硅星人

硅星人

硅是创造未来的基础,欢迎登陆硅星球。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