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时间的发酵,AI 大模型如今已褪去了前沿科技的光环,并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大模型的技术演进曲线从陡峭趋于平缓," 百模大战 " 鸣金收兵,AI Agent(智能体)成为了 AI 业界以及投资机构追逐的新热点,所以从 " 小甜甜 " 变成 " 牛夫人 " 的大模型厂商,不得不自寻出路。
日前,作为 " 国产大模型六小龙 " 之一的月之暗面又有新动作,其旗下智能助手 Kimi 与小红书达成合作。在打开 Kimi 智能助手的小红书官方账号,点击 Kimi ai 即可直接跳转与 Kimi 对话,用户选中对话内容还能一键生成笔记。事实上,这也是 Kimi 在 4 月开启内容社区产品的灰度测试后,又一次探索 "AI+ 内容社区 " 路线。
然而就在今年年初,同为 " 国产大模型六小龙 " 的 MiniMax,创始人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千万不要用移动互联网的逻辑来想 AI"。很明显,对于砸一堆流量获得一批用户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上,月之暗面与 MiniMax 有不一样的看法。
只能说 DeepSeek-R1 确实深刻改变了国内的大模型赛道," 买量驱动 " 从此变成巨头的游戏。在 DeepSeek-R1 之前,大众眼中的 AI 模型其实是 ChatGPT、文心一言这种 AI 对话机器人,或者说是 " 一种更智能的 Siri"。彼时不同厂商的 AI 模型在 C 端用户眼中表现出的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比如去年冒头的 Kimi,其实靠的是长文本能力,而非高人一等的智能。
当时在用户的体感中,这一众 AI 模型提供的服务几乎没有差距。当各家的水平大差不差时,用户自然就是谁眼熟就用谁了,以至于各家的 AI 产品想要脱颖而出,就只能靠投流买量来获客。
根据 QuestMobile 在去年夏季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文心一言、豆包等主流 AIGC 类 App 的月人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 5 天,活跃度更是普遍低于 15%。
过去的这 100 多天时间里,DeepSeek 扮演了当年 ChatGPT 的角色,如同黑洞般吞噬了用户对于 AI 产品的注意力。除了字节跳动的豆包背靠抖音生态岿然不动之外,其他 AI 产品几乎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 DeepSeek 实现从科技圈到大众圈层的破圈,也再次点燃了用户对于 AI 的热情,此时 " 国产大模型六小龙 " 的好日子也就结束了。
DeepSeek 的破圈让一众大厂认识到了 "AI to C" 并非毫无机会,由此也引得巨头竞相下场,腾讯、百度更是相继全量接入 DeepSeek V3/R1。单单腾讯元宝在 2 月就花费了 2.81 亿元的投流费用,超越 Kimi 在 2024 年全年的广告投放金额。
Kimi 此前在今年一季度主动收缩投流预算,不是因为没钱了,而是买不到流量。要知道,字节跳动从去年 5 月中旬发布豆包大模型,到 6 月中旬同名 App 登顶 App Store 国区免费榜,一共只花了 30 天时间,这背后全靠抖音 " 封杀 " 了友商的广告,只留下豆包一家。
阿里有夸克、腾讯有元宝、百度有文小言、快手有飞船(Kraft)、知乎有知乎直答,如果不与小红书合作,Kimi 能投流的场景称得上是屈指可数。事实上,Kimi 做社区、与小红书合作,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那就是他们认为下一次媲美 ChatGPT、DeepSeek 的技术飞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
现阶段大模型的性能进步已经来到了 " 平台期 ",此前依靠更大规模、更多数据的的 Scaling laws(尺度定律)模式可能已经遇到瓶颈。通过增加计算量、模型参数和数据集大小来提升单个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水平,也变得不再有经济性,Meta 的 LIama 4 翻车和 xAI 的 Gork3 提升不大,就都证明了这一点。
大模型技术的演进陷入瓶颈,就意味着继续探索性能边界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会变得越来越难。" 国内的基座大模型大概率将只剩下 DeepSeek、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三家 ",李开复此前在接受采访时的这一论断之所以会引发行业热议,就是因为这并非他一家之言,而是从业者的共识。
因此在技术爆发的间隙,作为初创企业的月之暗面选择让 AI 大模型的应用尽快落地,进入更多的用户场景,从而实现商业化落地,让自己在这一轮竞争中幸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