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今年前 4 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 1017.5 万辆和 1006 万辆,历史上首次在半年度内双双突破千万大关。这组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历史性跨越,更折射出产业结构、技术路线和全球竞争力的深刻变革。
从数据细节看,新能源汽车成为此次突破的核心驱动力。前 4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87.4 万辆和 378.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2% 和 32.6%,市场渗透率达到 37.6%。这意味着每卖出 3 辆汽车,就有 1 辆是新能源车。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持续热销,同时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传统外资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产品也开始放量。这种全阵营发力的局面,构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立体增长格局。
产销突破的背后,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升级。在供给端,我国已形成涵盖电池、电机、电控、芯片、软件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企业的技术突破,推动核心部件成本下降 ;在需求端,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打消了用户顾虑,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 890 万台,车桩比降至 2.8:1。政策层面,双积分政策、购置税减免延续等措施形成长效激励,而地方政府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牌照优惠等政策,直接刺激了终端市场。
此次产销突破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在出口市场,前 4 月汽车出口 268.7 万辆,同比增长 18.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95.4 万辆,占出口总量的 35.5%。中国汽车正从 " 引进来 " 为主转向 " 走出去 " 并重,在东南亚、欧洲、拉美市场建立起本土化的生产销售网络。比亚迪、长城等企业的海外工厂陆续投产。
当然,在亮眼数据背后也存在挑战。产能利用率方面,部分车企的新能源产能利用率不足,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技术研发上,固态电池、车规级激光雷达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应用;国际市场开拓中,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碳关税政策可能对出口形成压力。中国汽车产业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提升,在电动化下半场聚焦品牌高端化、技术自主化、市场全球化。
预计 2025 年全年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 3000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 40%。这不仅将巩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更将推动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产业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