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知著网 15小时前

“模仿富人笑声挑战”:谁在编织富人叙事的虚幻梦?

「人们通过浪漫化 " 出身 "" 财富 " 的定义获得的慰藉,往往更容易破灭在造梦的途中。」

>>>

" 哈哈哈哈哈哈 "

近期,模仿富人笑声的视频在各平台走红。

视频中的挑战者捏起嗓音,模仿富人声线,再匹配上接近笑声声音的图像,一路从跑车、别墅逐渐跑调到唐老鸭、猿猴、开水壶。在笑声从 " 有钱人到唐老鸭 " 的变化过程中,人们不禁感慨:" 这年头,连笑声都分穷富了吗 "。

(模仿富人笑声的挑战视频)

在此之前,社交媒体中关于 " 有钱人的真实生活 " 的讨论层出不穷。" 你们有钱人自己开一个小金书 "," 能不能切换成平民频道 "。与富人相挂钩的一切都被赋予着相当占比的话语权重,成为社交媒体中某个避无可避的话题点。

因此,尽管模仿挑战以看似戏谑的方式调侃 " 老钱 " 笑声,却暗自为模仿者笑声的音调、嗓音划分着对应的穷富等级,这套挑战实则依旧是某种既有金钱体系的附和。类似玩法的背后,与金钱、地位等紧密关联的身份象征也正逐渐体现着日常语境的方方面面。

从模仿富人笑声再到对富人行为举止的细致观察,当个体的表达方式逐渐成为某种金钱符号的描摹刻画,人们书写自我的话语权似乎正在无形中一点点被瓦解。

01

衡量:物质尺度下的简化运算

在富人笑声的模仿视频中,语调上扬、声音雄厚被视作是接近富人的笑,往往与奢侈品、晚宴等配图相关联;与之相反,声音尖锐轻快时则配上某些略显幽默的梗图。

(笑声前后的配图差异)

人们为视频前后的落差发笑,为 " 不够富人 " 忍俊不禁。视频内的模仿透露出浓浓的自嘲味,以戏谑的方式揭示着自己与富人笑声间的反差感,而这份反差往往成为类似话题的热度来源。

不难发现,在此挑战中人们原本出自本心的笑声也成为了财富尺度衡量的对象。在评判笑声是否接近富人标准维度的评价中,肢体语言、外在形象等逐渐与身份、地位等紧密捆绑,进入 " 万物皆可衡量 " 的场景中。

此前以车、房等资产按资排辈的 a1-10 等级似乎已经不够划分,按照衣着打扮区分三六九等的风格甚至也稍显过时。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这一多数人所拥有的表达,正被树立着崭新的标杆共识。

(那些被划分的鄙视链们)

然而," 富人的笑 " 仅仅是某个被抽象概括的符号,不完全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 " 富裕 ",更难以成为某种评判工具。事实上,人们达成共识的是以物质、金钱尺度进行评价的标准。因此,当契合此尺度的符号进入社交语境中,一场又一场评比便已悄然开始。

有人发帖询问 " 自己的长相怎样才能看着有钱 ",寻找打造 " 贵气感 " 的秘诀;" 看朋友圈猜家境 " 挑战,将日常分享置身于物质条件的对比中……在无限趋近富人生活的观察与模仿中," 如何像他们一样生活 " 替代 " 如何生活得更好 " 成为类似话题交流与讨论的核心意图。

尽管在各平台中类似挑战与话题议论纷纷,但这似乎并不完全是人们自发主动附和与追求的结果。

毕竟比起争夺富人长久占据的地位、财富,对物质外化的表象追求往往更容易实现,添置衣物、装点生活的成本也远低于在职场厮杀后才能实现的原始积累。人们可能会借此得到一定的尊重与优待,甚至尝到生活的甜头。

(笑声挑战话题下,有网友提出质疑)

但当笑声都膨胀成为被衡量的对象,完全依赖金钱体系去衡量生活、身体、甚至一个个微小的表情习惯,人在此尺度中也正被分解成一个个待价而沽的商品,那些对财富外化的追求也显得机械而麻木。

可见这场游戏如若继续持续下去,下一个模仿的将是 " 呼吸的频率 "、是 " 眨眼的次数 ",是对富人无穷无尽的投射。

02

" 老钱 ":被营造的甜蜜想象

有网友也将此次富人笑声挑战称作 " 老钱 " 笑声挑战,为社交媒体中描述的老钱生活完善了一块更细节的拼图。

老钱原意指的是继承家族累世名望和财富的群体,即依靠继承而非赚取财富。近年来随着时尚界风格的转变而持续走红于网络。无需 logo、极致的装饰,一种不带讨好、无需妥协的群体及风格成为流行趋势。

(" 老钱风 " 与流行趋势 )

在老钱的笑声里,网友读出坦然、读出自信,总之与现实境地完全相反。在社交媒体中的流行叙事中," 老钱风 " 被编织成为某种甜蜜的想象。在老钱的世界里,财富是信托的,父母是开明的,事业是继承的。因此 " 老钱风 " 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带着三分轻易,七分漫不经心赢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亚社会却几乎是老钱的另一面。凡事是要争第一才有结果的,成功是抛头颅洒热血的,100% 的竞争与努力才会换来理想的进步。但在生活 AB 面的节奏里,人们依旧吻上老钱风。

人们向往老钱风并不是纯粹热衷于崇高的地位或累计的财富,而是从中汲取某种无需妥协、不带讨好的轻松,以此获取着代偿性满足,短暂逃离生活中需解决的难题。他们将 " 老钱 "、" 富人 " 幻想为扫除一切障碍的理想化形象,将其悬置于真实生活课题之前。

(近期流行的 " 重开文学 ")

诚然,当前人们面临着难以解决的集体焦虑,在现实前借助此类叙事消解着无力感。然而,这种甜蜜的网难以让人长久沉沦。

因为其本质是脱离真实生活的想象,他们的轻松与自在建立在唯物质论的叙事之上。而老钱体系更是对奋斗逻辑的彻底消解,对它的想象实则是对不平等的附和与推崇。笑声等抽象元素仅仅是被简化为特定风格、符号与特征,在对它们的模仿中却掩盖了现实中潜在的流动困境。

它释放着甜美的麻醉剂,让人不自主的加入声势浩大的追逐中,而人们通过浪漫化 " 出身 "" 财富 " 的定义获得的慰藉,往往更容易破灭在造梦的途中。

03

媚富:被卷入的对比叙事

不难发现在此挑战之外,富人及有关话题长久以来便占据着部分公共资源的关注度。

人们深挖赌王及配偶、后代的爱恨纠葛;在全世界偶遇王思聪并 po 上网;许愿爱豆是财阀出身;在上海跑车集体出行时转到外网,给韩国人 " 见识见识 "。还有人在王诗龄的抖音下询问 " 闺蜜,你知道蜜雪冰城的味道吗?"。

(王诗龄与闺蜜们)

有人说," 你们这样媚富,零个好处 "。

事实却不尽然,人们看似主动自发了解着富人的行为举止,时刻把握着他们的最新动向,却源于占据一定文化、社会资源的富人拥有着更多暴露在公众视线的机会,因此人们才会接收进而讨论关于他们的信息。这种信息渠道的错位一方面吸纳着大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继续着资源的积累。

不仅如此,围绕着富人、金钱与地位的某种叙事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表达。诸多以物质、金钱等区分的语句描述着生活现象。

抖音上,许多人用 " 被资本做局 "," 动了资本的蛋糕 " 等抽象句式表达事与愿违;" 小香风 "" 静奢风 " 成为描述外在形象的流行词汇。某种不切实际又荒唐的刻板区分也暴露在 AI 创作中,豆包生成的 " 上海人与外省人 " 间的对比图正引发争议。

(被广泛吐槽的豆包生图争议)

众多原本与财富、地位无关的内容被统统放置于类似语境中,如同被打上标签的凤梨罐头。

因此可以说,普通人并不是媚富,而是在不断被攫取注意力的过程中被卷入了这场有关富人们的叙事。

在叙事氛围等的渲染中,对富人笑声的模仿,穿搭与行为举止的趋同正被逐渐日常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似乎正时刻上演:占据更多注意力与物质优势的群体,在无形中参与着特定话语的塑造,从而影响着更多人的表达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社交场中的语言风格。

这种影响也许并非刻意为之,但它的确正挤压着当前社交媒体中多元表达的空间,让更多人做出不得不的选择。倘若长此以往,仅以某种特定的叙事评述一切,属于人们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将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

(社交媒体中开始反思的议论声)

在富人玩的那些规则外,本应有着更多值得被关注、倾听的个体叙事。因为并非所有的生活价值都依附于物质资源的垒砌,都仰仗 " 向上 " 眺望。真正壮丽的风景是在夺回自己的视线后,目光所及的每一处。

解困之道也并不在于投身于对富人、老钱的想象,而在于让更多人跳出这套被他们定义的二元叙事,试着容许多元化的表达与生活方式。

把书写生活,歌颂、赞美与想象的主体交还给自己,我们可以咧开嘴笑、露齿笑,想怎么笑就怎么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览精华

读览精华

精致阅读,品味生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