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智东西 23小时前

3500 亿元 AI 产业背后:北京的 AI 生态“慢养”模式

智东西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漠影

顶级城市的 AI 竞争,已不单是技术竞赛,而是整个生态的比拼。

4 月 27 日,北京,一场紧扣 AI 生态发展主题的高级别会议,汇聚全国近 500 家 AI 上下游企业。会上,北京市首个 " 产业人工智能赋能中心 "、国内第一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Gitee、开源人工智能社区 " 模力方舟 "、北京产业人工智能学院等一一亮相,同时智谱 AI 智能体 "AutoGLM 沉思 "、VAST 开源 3D 大模型等六大先锋产品重磅发布,全面覆盖产学研。

其中任何一项进展,拿去别的城市可能都是 " 大招 ",北京一口气发了一连串。

而在刚刚过去的 4 月,政府和市场侧,都在用真金白银加码 AI 产业。政策向,4 月 8 日,北京市宣布对行业大模型、通用智能体等项目给予最高 3000 万元的奖励;4 月 27 日,北京亦庄宣布将投入超 10 亿元助力全域 AI 之城建设,北京海淀也早在 2 月宣布每年为建设 AI 产业高地投入超 10 亿元。资本向,4 月中,智谱 AI 收获了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追加的 2 亿元融资。

"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 ",北京 AI 创新创业氛围一片火热沸腾。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的 " 智领未来 " 北京人工智能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地举办,4 月刚刚举办了电影节技术论坛、AI 产业生态发布会等五场活动,5 月和 6 月的的 "Deep Ocean" 人工智能科创项目投融资会、首届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2025 中国 AI 算力大会等九个活动又要来了。

产、学、研、政、资合力出手,揭开了 " 全国 AI 第一城 " 的生态版图。(《北京,大模型第一城》)

随着年初 DeepSeek 掀起 AI 平权潮,全国各地多个城市都在重新梳理 AI 产业。那么从城市角度来看,AI 产业 " 大树 " 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 " 沃土 "?又有哪些可参考的范式?从北京的一盘 AI 生态 " 大棋 " 中,我们能得到参考答案。

一、八大先锋产品发布,定义行业新标杆

刚刚过去的 4 月,又有几个 AI 行业标杆被刷新了,均来自北京。

在大模型领域,智谱 AI 于 4 月 27 日发布了新一代 AI 智能体 "AutoGLM 沉思 ",标志着 AI 智能体从 " 被动思考 " 迈向 " 主动执行 " 的新阶段,首次实现深度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融合。同月,智谱还开源了 GLM-Z1-Air 等三款模型,并宣布出资 3 亿元支持全球开源社区,为北京 " 开源之都 " 再添助力。

GLM-Z1-Air 效果比肩满血版 DeepSeek-R1

北京正积极打造 " 全球开源之都 ",并取得一定成效。除了智谱 AI 新推出的开源大模型,智源研究院开源的通用向量模型 BGE,多次大幅刷新主流评测榜单,现已成为全球最普及的开源向量模型之一;面壁智能开源轻量高性能端侧模型 MiniCPM,荣登 Hugging Face"2024 最受欢迎最多下载榜单 "。芯片方面,开源芯片研究院开源高性能 RISC-V 处理器核 " 香山 ",成为国际 RISC-V 社区最活跃项目。行业应用方面,开源已深入到汽车、机器人等众多行业。

在视频生成领域,快手于 4 月 15 日推出其 " 史上最强视觉模型 " 可灵 2.0,可灵 2.0 在多项评测中稳居业内第一,对比 Sora 的胜负比达 367%,在文字相关性、画面质量、动态质量等维度上显著超越对手;生数科技于 4 月 21 日上线了全新视频模型 Vidu Q1,登上 VBench-1.0 和 VBench-2.0 的榜首,超越了 Runway 、Sora、LumaAI 等国内外视频生成模型,拿下文生视频赛道榜单双第一;潞晨科技于 4 月 27 日发布 " 一句话生成 4K 电影级画面 " 的视频生成平台 Video Ocean,荣登全球 Product Hunt 榜单第一。

Vidu Q1 登上 VBench-1.0 和 VBench-2.0 的榜首

在 3D 视觉领域,明星初创公司 VAST 于 4 月 27 日全球首发开源 3D 大模型,作为 3D 版 DeepSeek,刷新了 3D 开闭源模型 SOTA,有望全面突破传统 3D 建模在细节、复杂结构和扩展性上的瓶颈,落地游戏、动画、设计等依赖 3D 内容的产业。

在 AI+ 行业领域,聚焦具身智能赛道,唯迈医疗的 Robot DSA,作为全球首个实现 " 眼 - 手 - 脑 " 三位一体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在 AI 工业赛道,蚂蚁工场的零件制造大模型与工业零件计价系统,打造出行业领先的 AI 图纸解析能力与秒级智能报价性能;在 AI+ 文旅赛道,中电信文宣的文博讲解大模型,已在多地博物馆应用,有力推动文博行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创新策源地,北京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

根据北京市最新官方数据,市备案上线大模型 128 款,位居全国第一;百度、抖音、智谱 AI、月之暗面等团队发布了国内先进的通用基础大模型,目前都在演化出更多 AI 应用及工具;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类脑脉冲大模型等一批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顶刊发出北京声音。

各地 "AI+" 落地潮正盛,北京无疑是城市级 AI 产业发展的范本。北京市官方数据显示,北京 2024 年 AI 核心产业规模近 3500 亿元,同比增长超 28%;相关社会融资约 440 亿元,占全国超四成;全市备案上线大模型 128 款,均居于全国第一。

二、何以标杆?AI 生态 " 慢养 "

AI 产业成果如何而来?离不开北京 AI 生态 " 沃土 " 的培育。

孟子有一句话:"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大意是说,任何事物,如果得到好的养护,一定能茁壮生长;倘若失去养护,没有东西不会消亡。

从历史来看,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学者、论文数量均位列全国首位,20 余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在京布局,多个人工智能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建设。

从硬指标来看,AI 产业要素也在北京不断配齐。算力方面,北京出台了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新增算力约 8620P;数据方面,成立国家层面数据集工作组,智源院开放超 1.5TB" 中文互联网语料库 ",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数据总量超 2000TB;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打造数据流通与安全治理监管沙盒。

成果 " 井喷 " 背后,北京的 AI 生态其实是 " 慢养 " 模式。

" 慢养 " 是指不过于追求短期快速发展,而是注重长期稳健的发展策略,强调技术的深度积累和生态的持续优化。自 2023 年起,《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 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相继出台,北京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 " 新质生产力 " 的核心引擎。

从今年北京新推出的一系列生态举措,我们可以看到其 AI 生态 " 养护 " 思路的延续:

面向科技创业者,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有 " 筑巢引凤 " 的传统。3 月 29 日,北京海淀区 53 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创新街区落成,继 40 年前海淀 " 电子一条街 " 点燃中国科创之火后,再次打造 AI 创业者新的试验田。同时,北京海淀还推出了 " 中关村 AI 北纬社区 ",入驻企业可享受最高三年租金全免的优质产业空间、周边千套人才公寓以及企业孵化加速、人才服务、产业政策等赋能,助 AI 创业者轻装上阵。

中关村 AI 北纬社区

聚焦 AI 产业化中的典型难点,北京拉通产学研资源打造赋能平台。北京亦庄 4 月推出的 " 产业人工智能赋能中心 ",是要助中小企业破解用数难、算力不足等典型难题,提供 " 数算模用 " 一站式服务。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Gitee 和开源人工智能社区 " 模力方舟 ",则精准切中研发效能难题。同步启动的国际开源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是要激发全球 AI 开发者的研发热情,助力北京打造 " 全球开源之都 "。

应对 AI 产业复合型人才短缺,北京建立了长链条的培养体系。北京海淀区于 3 月启动了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以使青少年早进项目、早进产业、早进科技前沿,探索跨学段、长链条、贯通式的系统培养体系。北京亦庄于 4 月揭牌北京产业人工智能学院,也是汇聚产学研生态资源,培育人才生态。

通过对多年积累的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和激励,北京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其产业发展,打造技术产业创新的源源动力。

三、北京的 AI 生态 " 方程式 "

当下,城市 AI 产业竞争的主题,正从 " 卷技术 " 升级为 " 卷生态 "。

年初 DeepSeek 风暴来袭,不仅让杭州成为新的 " 科技网红城市 ",也通过 " 鲶鱼效应 " 让全国各个城市都重新审视 AI 产业发展。城市 AI 战聚焦的不仅是模型比拼,更是 AI 产业化和产业 AI 化的较量,需要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开拓。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竞赛中的 " 黑马 ",这就更需要城市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

作为 AI 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北京有独特的 AI 生态 " 方程式 "。

一是 AI 技术创新方面,主流路线与颠覆性路线并重。基于人才与技术积累,北京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京高校及科研院所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依托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超节点算力集群创新联合体,牵头建设国家高新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网络。

二是 AI 应用创新方面,大模型垂直开发与推广并重。《北京市推动 " 人工智能 +" 行动计划(2024-2025 年)》提出," 率先建设 AI 原生城市,推动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

在 AI+ 文化方面,北京出台了《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在 AI+ 机器人领域,出台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加快培育具身智能产业集群;在 AI+ 新材料领域,推出了《北京市加快推动 " 人工智能 + 新材料 "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支持二者融合创新;在 AI+ 法律方面,建设国家级法律大模型创新平台;围绕政务、教育、文化、金融、气象等领域,谋划建设近 20 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为大模型行业应用树立一批典型标杆。

三是 AI 产业集群方面,产业集聚与创新要素并重。工信部与北京市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海淀区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经开区建设全域人工智能之城,门头沟、朝阳、石景山等区聚焦超高清视听、互联网 3.0、文化等细分领域,打造特色化产业集聚区。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已投决项目 27 个,金额 22.3 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 86 亿元。

可以看到,北京在 AI 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产业集群等方面,都有充分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保驾护航。

结论:城市 AI 战加剧,产业生态需 " 慢养 "

全球科技竞赛加剧的背景下,国内各地都希望加速推动我国 AI 产业 " 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

作为 " 全国 AI 第一城 ",北京的生态打法在全国 AI 产业发展中独树一帜。从技术高地到产业高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从国内标杆到全球竞争,北京 AI 生态的发展正在进行多重跃迁。

AI 产业发展道阻且艰,各地还需要在生态上 " 慢养 "。尤其是面对基础理论、高端芯片等领域存在的差距,参考北京的生态打法,各地需要更注重长期稳健的发展策略,从而真正实现技术的安全可控,并落实到造福人们生活生产上去。

城市只有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才能为 AI 产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