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过就合作,卷不动就联手。这两年,国内企业有一种互相抱团的趋势。敌人的敌人未必是朋友,但在生意的天平上,对手也能成为底牌
5 月 7 日晚,海信官微公布,海信集团与美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 AI 应用、全球先进制造、智慧物流等多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图源:美的集团微博
这个消息一时在家电圈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度,事实上,在商业竞争中,与竞争对手合作的例子并不少见,这种合作通常被称为 " 竞合 ",即企业在某些领域竞争,同时在另一些领域合作以实现共同利益。比如星巴克与雀巢合作,实现渠道共享;再比如丰田与马自达合作,成立电动车技术联盟等等。
企业通过合作实现短期目标,同时保持长期竞争,这种动态平衡在全球化的行业中尤为常见。那么,对于美的与海信两家分别位于南北的家电巨头而言,这样的合作选择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
从双方公开官宣的合作内容来看,主要涵盖两个关键部分:
一、双方将围绕 AI 应用、全球先进制造、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二、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新局面,双方会在绿色工厂、工业互联网、全球产能布局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双方互为竞争关系,但又各有所求。
竞争点在于双方业务有重叠处,尽管美的集团没有彩电业务,但近年来海信集团奋力突破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以及厨电业务,恰恰是美的集团在家电市场占据领先优势的核心业务。
其次是在海外市场上,海信与美的作为中国家电和中国制造的代表性企业,都希望将海外市场打造为第二主场,这使得双方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竞争关系。
不过,海信国际化业务起步早、推进速度快、决心大,且自有品牌本土化进展迅速,而美的海外市场的 OBM 战略仍处于爬坡和突破阶段,这也为双方带来了诸多合作共创的空间。
站在海信家电的角度看,目前家电行业的竞争加剧、价格战更加激烈,除了降低生产制造的成本,还要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而美的集团和安得智联 " 统仓统配 " 的模式,是行业的发展方向:零售商卖货之后,商品由厂家的仓库直接配送到用户家里,减少零售商的仓储、物流费用,实现 " 用户直达 ",美的的 " 统仓统配 " 模式能帮助海信供应链降本增效。
另外,海信集团目前的主要动作,是正加速旗下彩电、白电等消费业务的拉通与整合。结合此前海信集团董事会改组引入 3 位来自投行和机构的新董事,以及近期海信家用、中央空调,乃至海信日立空调等空气产业的率先一体化整合,再加上此次与美的集团的战略合作,可以看出海信集团希望通过消费业务的 " 内部整合 ",提升其在家电市场的外部竞争力。
而美的集团对 ToB 业务的发力正步入新的阶段,为了推动 B 端业务的发展,集团层面很可能会秉持完全开放、不设限的经营逻辑。过去,美的集团 B 端业务如美云智数、安得智联等企业的客户,大多是非家电业务企业,即便有家电企业客户,其规模实力也相对较弱。
此次与海信集团的合作,表明美的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将作为 B 端业务向所有行业和企业全面开放,充分发挥赋能作用。而美的家电在海外市场的 OBM 战略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加速突破契机,海信集团有望成为其强有力的助力者。
基于不同业务上的战略追求,以及快速打开市场新格局的迫切需求,海信集团与美的集团从家电业务上的强劲竞争者和挑战者,转变为 " 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 "。
从历史来看,每次巨头合作,都会对行业产生不小的蝴蝶效应。
2015 年,TCL 与乐视资本合作,乐视注资 TCL 多媒体后,双方联合开发智能电视系统,推动 TCL 互联网电视销量增长 40%。
TCL 与乐视开创 " 硬件 + 内容 " 双轮驱动模式,倒逼创维、海信等自建内容平台或与优酷、腾讯合作。这直接加速了传统家电企业向服务商转型,2024 年家电企业软件服务收入占比从 5% 提升至 20%
图源:海尔官方
再比如在 2016 年,海尔收购 GE Appliances,通过整合 GE 的全球业务,海尔迅速跻身全球家电第一梯队,提升海外市场份额至 15% 以上,并吸收美国高端制造技术。
从而产生的蝴蝶效应是,这间接推动了中国家电企业开启 " 以并购换技术 " 的模式,如美的收购东芝家电、三洋厨电,加速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而国际家电巨头,如博世、西门子等则反向收购中国中小品牌,形成 " 双向技术流动 " 格局。
这次美的与海信的合作,我们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双方合作可能催生行业技术标准,形成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但也可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另外,有了这次合作范式,家电圈的趋势可能会从 " 单打独斗 " 到 " 竞合共生 "。而从双方的合作内容来看,家电行业的竞合已从单一产品竞争升级为 " 技术标准 + 生态体系 + 全球化资源 " 的多维博弈。
图源:海信官网
如果此次合作顺利,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家电行业,甚至是泛科技行业里出现更多的竞合共生新闻,毕竟,巨头都合作了,中小品牌不抱团压根打不过。不合作,可能会加速退场。
总结起来,海信与美的合作,其引发的蝴蝶效应包括,AI、物联网从概念落地为产品核心功能;硬件厂商之间从对立走向共生;全球供应链从 " 成本导向 " 转向 " 技术协同导向 "。
未来,竞合或成行业常态。巨头通过资源互补降低研发风险,而中小企业则需抱团取暖以求生存。这一趋势不仅限于家电行业,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也已屡见不鲜。商业逻辑正从 " 零和博弈 " 转向 " 共生共赢 ",唯有主动融入生态者方能立于潮头。
海信与美的合作,不管过程如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通过强强结合,刺激消费市场。
目前正处于家电 " 换机潮 "。AI 的成熟让产品有了跨越式提升,刚好满足部分有换机或购新机需求的人,但今时不同往日,无论是家电,还是汽车,这些年随着保有量和渗透率一路提高,已经很难再有大的上升空间。过往的换新是解决 " 有没有 " 的问题,而这一轮的换新则更多的是把 " 存量 " 转化为 " 新增量 "。
那么,如何打动更多对换新不敏感的消费者,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虽说目前双方的合作在 C 端市场还看不到太大的趋势,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揣测一下。
此次合作,短期将加速技术普惠与市场整合,对消费者而言,海信与美的在 AI 应用、节能空调、智能冰箱等品类的合作可能降低能耗成本,智慧物流合作或改善配送效率等等。
具体来说,在 AI 应用上,海信电视已整合 AI 技术实现场景化服务,而美的计划推出搭载语音大模型的空调,使家电从 " 功能控制 " 向 " 智能管家 " 转型。消费者可通过语音交互、场景联动等功能享受更便捷的智能家居体验。
双方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合作,如美的安得智联与海信供应链整合,将优化仓储和配送网络,实现 " 统仓统配 " 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消费者可享受更快的配送速度,例如 " 次日达 " 服务覆盖范围扩大
供应链效率优化带来的成本下降,可能传导至终端价格,叠加政策补贴,如以旧换新、消费券等,消费者换新成本进一步降低。
总体而言,消费者将从智能化、性价比、绿色节能和服务优化四大维度直接受益。对消费者而言,竞合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升级,当技术红利与政策支持形成合力,存量市场的 " 换新焦虑 " 有望转化为 " 换新动力 ",家电行业或将在智能与绿色的双轮驱动下,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当然,具体还得看后续的合作细则,官方目前还没有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不过,双方已经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让子弹飞一会就行。
从零和博弈的厮杀,到技术、资源与市场的协同共创。这场合作背后,是应对全球化复杂挑战的选择,也是引领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跃迁的主动布局。竞合时代,唯有开放者能定义规则,唯有协同者能赢得未来。
毕竟,在商业的终极战场上,早已写满亦敌亦友的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