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进入 " 深水区 " 的 2025 年春天,车市没有再现疯长神话,但比拼基本功的较量正在持续上演。
一方面,新能源补贴退坡、油电同价带来的性价比拐点,使得消费者回归理性;另一方面,价格战愈演愈烈,头部品牌们从 " 卷参数 " 转向 " 卷体验 ",终端零售的真功夫,成为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市场的躁动已经褪去,留下的是一场关于体系力、品牌力、产品力的长跑。
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下,长安汽车却用一份稳中有升的销量成绩单,为自主品牌注入了极为难得的信心和确定性。
根据官方发布的 4 月销量快报,长安汽车 4 月零售销量达 206047 辆,同比增长 5.2%;其中新能源零售 71349 辆,同比增长 46.7%;长安系中国品牌零售 171181 辆,同比增长 8.3%。
这组数据背后,不是简单的规模累积,而是一种结构调整后的质量增长,体现出了这家头部央企在新一轮技术周期中穿越周期的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此次公布的是 " 零售数据 " ——即真正到用户手中的销量,而非批发或压库数字。在车市去库存化、价格机制洗牌的大环境下,敢于用零售成绩说话的车企,往往意味着其产品已经具备稳定的用户口碑与持续拉新能力。
销量的稳健增长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透露出长安正在完成从 " 规模导向 " 到 " 价值导向 " 的转型。面对新能源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长安不仅没有被价格战裹挟,反而通过对产品结构、技术布局和品牌体系的优化,实现了有节奏、有质量的增长。
这是一种 " 抗打 " 的表现,也是一种成熟的信号。
" 抗打 " 的自主品牌,领头羊如何稳步向前?
从数据来看,长安系中国品牌的整体市场表现,不仅守住了份额,还展现了一定的市场扩张力。
一方面,传统合资品牌式微,曾经的 " 销量支柱 " 逐渐退出主流赛道;另一方面,新能源新势力崛起,价格战一波接一波,品牌之间的壁垒被重新定义。行业迎来二次洗牌期,市场不再青睐 " 强渠道 + 大广告 " 的老打法,而更关注产品是否够稳、体系是否够强、品牌是否够硬。
就在这个风雨欲来的节点,长安系中国品牌交出了一份几乎逆势而上的增长答卷:4 月份长安自主品牌零售达 171181 辆,同比增长 8.3%,基本盘的表现足够稳健。
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很多品牌在销量维度已出现过山车式起伏,真正能够保持同比正增长的头部自主品牌,寥寥无几。长安汽车之所以 " 稳 ",不仅仅因为底子厚,更因为它真正建立了一套涵盖研发、产品、制造、营销等流程,并以组织体系力为根基的增长模型。
首先要提的,是长安汽车在经典车型上的 " 老树开新花 " 能力。
很多人印象中的长安,还停留在 CS75 和逸动。但你要是看看这两款车在 2025 年 4 月的表现,可能会重新定义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CS75 系列在蓝鲸 500Bar 新动力加持下,实现了同比 49.6% 的增长;逸动系列也保持着同比 22.1% 的增长态势。
这不是偶然,而是长安在持续改进上的厚积薄发。蓝鲸动力平台自诞生起就坚持正向研发、持续演进,从蓝鲸 NE1.5T、蓝鲸 2.0T,再到如今 500Bar 超高压直喷系统,每一次进阶都让经典车型焕发出新的产品生命力,这是长安区别于多数自主品牌的重要特质。
其次,长安的 " 稳 ",体现在其长期构建的品牌根基与体系韧性上。在自主品牌进入深水区、用户信任门槛不断提高的今天,稳定打造好产品、维护品牌一致性,已成为少数企业才能保持的能力。
整体来看,长安系已在多赛道展现出清晰的发展战略与强大的体系能力。在这套清晰的品牌矩阵下,每一款车型都具备稳定的输出能力,稳定车型打底,创新产品拓边,让长安在技术迭代期和市场调整期,依然能保持品牌势能的持续释放。
主动优化产品结构,实现 " 轻装上阵 "
销量稳定增长的背后,真正支撑长安系实现稳中向好的,是其对产品结构和运营节奏的主动调整。这种调整,既体现在技术平台的持续演进,也反映在市场策略的精细化运营,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 " 产、销、储 " 全链条协同能力的掌控。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长安汽车此次公布的为零售数据——即最终交付到用户手中的真实销量,而非经销商端的批发数据。在车市竞争转向 " 交付为王 " 的当下,这种选择意味着,长安不仅更加注重用户口碑和实际体验,也更关注经销端健康、库存结构清朗的可持续状态。
说到底,长安给出了一种更健康的增长路径:不靠压货冲量,而是聚焦交付节奏的平衡、生产排期的科学化、渠道运营的良性循环。
这种变化背后,是长安体系内部对 " 高价值产品 " 的重新定义,它更强调综合体验、品牌信任与长期价值的构建能力。能够获得真实订单、实现稳定交付的产品,才是结构优化的核心指标。
说到底,长安的逻辑是通过产品节奏、产能节奏、营销节奏的协同演进,实现一种 " 结构胜出 " 的增长方式。它强调的不是一时的销量突破,而是品牌长期价值与渠道可持续性的平衡。这也正是为何长安可以在多个价位段上维持订单活跃与交付正循环,并在终端维度展现出极高的市场响应速度。
对比其他品牌在产能失衡、库存承压、节奏错配中的频繁摇摆,长安的 " 轻装上阵 " 显得更加稳健,而这种结构性主动调整能力,是长安区别于大多数玩家的底层竞争力。
" 王牌单品 " 策略初见成效
如果说稳定的品牌矩阵和产品结构,是长安应对市场波动的基本盘,那么持续爆发的单品能力,则是其加速转型、撬动用户心智的重要武器。
过去,自主品牌往往在爆款依赖与生命周期短之间徘徊,长安也擅长通过精准定位、快速验证、高效放量的产品机制,来打造具备可持续生命力的 " 全球经典大单品 "。
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在 4 月份的数据中已经显现。
最典型的是长安启源 Q07。作为一款中型智慧增程 SUV,它精准锚定家庭用户对长续航、高能效、舒适智能的复合需求,依托蓝鲸增程系统与智能座舱能力形成强功能闭环。在正式亮相仅一个月后,其订单即突破 31057 辆,强势跃居为长安启源品牌的主力热销车型。它不仅提升了品牌整体销量,更显著拉高了长安在 15 万元级新能源细分市场的用户覆盖密度。
与之呼应的,还有深蓝 S09。这款六座智能增程 SUV 以 " 超级增程 + 大空间 + 智能交互 " 的组合,快速切入中高端家用市场,在上海车展开启预售后仅 8 天,订单即突破 1 万辆。作为深蓝汽车新能源矩阵中的最新旗舰车型,S09 的爆发也进一步巩固了长安在 20 万元价格带新能源产品中的主导权。
而阿维塔 06 的表现,则进一步夯实了 " 高阶智能化 " 的品牌势能。作为阿维塔品牌下探紧凑型市场的重要一步,阿维塔 06 集成华为乾崑 ADS 智能驾驶系统与 Harmony 座舱体验,在设计、智能驾驶辅助与情感科技层面实现差异化表达。4 月 19 日上市后,仅 48 小时大定订单即突破 12536 辆,助推阿维塔当月销量同比暴增 122.6%, 创下品牌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款车型不仅覆盖了 15 万— 25 万主力消费区间,也几乎涵盖了城市通勤、家庭出行、个性化智能驾驶等核心场景。在新能源用户群日益细分、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这种 " 按需而生、精准命中 " 的产品逻辑,已成为爆款诞生的新前提。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车型的爆发并非偶然,它们都具备共同的基础条件:一是依托长安的技术体系平台,具备 " 既快又稳 " 的开发效率;二是能够快速完成用户验证、形成传播口碑,实现首月上量;三是产品价值逻辑高度清晰,用户理解门槛低、决策链路短。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长安,已经不再只是推出了几款热销车,而是在推动 " 系统造爆款 " 的能力闭环,它既考验产品定义力,也考验交付能力和用户运营的长期建设。
随着现在多点开花的策略逐渐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长安未来将不止拥有更多热销车型,更有望打造出具备国际传播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 " 代表作 "。
央国企的品牌底气
一张销量榜单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技术体系的比拼、组织机制的较量,以及对用户心智的争夺。
长安 4 月份交出的这份增长答卷,不仅证明了其具备前瞻的市场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主流央国企车企,正在完成从数量竞争向质量增长的关键跃迁。
这份底气,首先来自其央国企独有的战略定力与体系韧性。相较于追风口、拼补贴的短期打法,长安更强调长期主义,选择通过平台化、自主化构建核心能力。它并不追求流量爆款的短暂喧嚣,而是专注于可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坚定认为 " 无海外、不长安 "" 无基地、不长安 ",在全球布局海外五大区域市场,坚持打造全球优秀人才聚集成长高地,全球渠道网点已超 9000 个。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的 " 抗打 " 并非靠单点发力,而是依靠多年来扎实推进的 " 三大计划 ":香格里拉计划构筑起以金钟罩电池、蓝鲸增程为核心的新能源技术底座;北斗天枢计划打通从智能驾驶辅助、智舱到车云平台的智能化架构;海纳百川计划则将技术体系与产品价值延展至全球市场。
以这三张战略地图为核心的隐藏能力,才是看得见的销量、订单、口碑的根基。
而更深层的转变,其实来自于一种更稀缺的组织气质。作为拥有 160 多年历史的中国汽车 " 老字号 ",长安既保留了央企系统中对战略方向的坚定性,又逐步建立起市场化组织机制下的快速反应力。
也正因如此,在产业周期低谷期,长安并没有收缩行为,而是继续强化体系能力,打磨品牌势能。用每一个交付、每一台产品、每一次转型的落地实践,成为央企中那个最值得信任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