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全年近半天数出现过负电价,引发业内关注。2023 年 " 五一 " 假期,还是山东,罕见地连续 22 小时负电价,更是让这一话题 " 破圈 ",在泛财经甚至社会领域被广泛讨论。
今年 " 五一 " 小长假,负电价不仅仍未缺席,而且更加 " 凶猛 "。
最突出的还是山东,5 天假期 120 个小时中,山东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发电侧出现了约 46 个小时的负电价(5 月 1 日至 4 日取实时市场数据,5 日实时市场数据暂未公布,取日前市场数据,用电侧约 45 小时),几乎每天的 8 点到 16 点,都是负电价时段。
对比来看,2024 年 " 五一 ",同样是 5 月 1 日到 5 日的五天假期,山东负电价小时数为 19 个小时,且假期末两天未出现负电价。2023 年的五一假期是 4 月 29 日至 5 月 3 日,虽然 5 月 3 日并未出现负电价,但在 1 日 20 时至 2 日 17 时的连续负电价助推下,整个假期也有 46 个小时出现了负电价。
今年山东负电价出现频次已追平了 2023 年,而且是首次 5 天均出现负电价。
早在年初 1 月 19 日至 20 日,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日前、实时市场就相继出现出现 -0.2 元 / 度的负电价,这一价格相较山东 -0.08 元 / 度的负电价低出 1.5 倍。1 月 27 日,浙江更是创下全天负电价的记录。根据国网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相关数据,今年 " 五一 " 期间,浙江也出现了负电价。内蒙古(蒙东、蒙西市场)可能也出现了接近零电价或负电价的情况。不过,相关市场并未更新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具体情况,还需后续更多数据加以验证。但预计全国各区域市场负电价出现频次加总会创下新高。
所谓负电价,本质仍是供需问题。供给严重多于需求,再加之电力难以储存、现产现用的特性,发电方为了维持机组开机,避免高昂的启停成本和风险,就会报出负电价。
" 五一 " 假期,虽然旅游市场火爆,景点、酒店、商场用能增加,但作为用电大户的工业用户部分停产,不少商业写字楼也得以休息,出行旅游的人们,家中也同样多会拉闸断电,减少了总需求。但与此同时,这一时段,包括山东、浙江等地,阳光相对充足,风力亦不小,风电、光伏的发力叠加需求的缩减,往往会出现供需不平衡。即使未出现负电价的地区,电价也多会下降。
而对于我国来说,近年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市场改革,在加大新能源装机、发电,完善电力现货交易等方面推出了很多新政策。
山东的负电价即与 2023 年 3 月的《关于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上下限规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高度相关,浙江也是在 2024 年末出台《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方案》后,负电价才于今年在实际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中落地。
此外,各地施策降低电价水平,尤其是工商业电价水平,客观上也促成了负电价更加频繁的出现。今年 1 月下旬,就在浙江负电价引发广泛关注之际,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浙江省 2025 年经济政策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力争今年全省工商业电价每度电下降 0.03 元。据了解,去年浙江全省电价已降低了 0.01 元 / 度,全年减少企业用电成本 48.6 亿元。
在发电侧,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达到 14.82 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的 14.51 亿千瓦。国家能源局方面表示,未来风电、光伏持续快速增长,装机超过火电将成为常态。与此同时,虽然二者发电量占比增速慢于装机,但仍超过了 20%。" 看天吃饭 " 的新能源,波动性远超火电,再考虑到总量的不断加码,在供给端就为负电价创造了条件。
政策端,今年 2 月 9 日,"136 号文 " 正式出台(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这也让未来的电力市场交易更加难以预测、波动性更大。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中国研究负责人汤思斯即表示,市场电价本就意味着更多的波动,根据 "136 号文 ",电力现货市场未来的申报价格下限要考虑新能源的场外收入,所以未来的负电价会更加频繁、普遍,也会出现在更多的区域市场中。
对于市场用户来说,虽然考虑到税费、输配电环节费用等,负电价并不等同于 " 用电就能赚钱 ",但电价整体走低无疑能够节省成本。但对于发电侧来说,发电收益,尤其新能源项目收益,可能会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场景。根据国能日新的分析,除了直接电费收益的损失外,电价波动也加剧了新能源企业的套利难度。
目前来看,储能的发展,尤其是适用于发电场景的长时储能的发展,有利于应对电力市场波动。而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AI+ 储能近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准确的预测和更可靠的存储,被视为在不确定性中率先找到确定性的可行之道。(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