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汽车 16分钟前

新能源渗透率跨越 50% 临界点后,汽车市场已发生质变

2025 年 4 月,中国汽车市场延续了新能源化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趋势,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 51%,标志着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市场份额进入新阶段。据中汽数研数据,4 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 185.6 万辆,同比增长 12.7%,其中新能源车型贡献了 94.6 万辆增量,成为唯一增长引擎。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头部车企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布局持续扩大优势,而中小品牌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比亚迪以 38.01 万辆的单月销量稳居榜首,同比增长 21.34%,其成功源于刀片电池技术迭代、DM-i 混动系统的成本优势,以及海洋网、王朝网、腾势、仰望、方程豹五大品牌的精准卡位。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场的本地化生产布局已初见成效,泰国工厂 4 月出口量突破 1.2 万辆,标志着中国车企正从产品出口转向体系输出。

吉利汽车 4 月总销量达 23.41 万辆,同比增长 53%,其中新能源板块(涵盖吉利、领克、极氪)销量突破 12.5 万辆,同比增长高达 144%。旗下银河品牌单月销量近 10 万辆,同比暴增 281%,成为本轮自主品牌新能源攻势中的亮点。银河星愿、E5、星舰 7 EM-i 等车型通过 " 智能混动 + 性价比 " 策略,精准切入 15-25 万元主流市场。

零跑汽车以 4.1 万辆的单月销量同比激增 173%,创下历史新高。B10 车型上市即上量,C10 车型稳居 15 万元级 SUV 主力区间,其 " 全域自研 + 垂直整合 " 模式将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中高配车型占比高达 95%,显示出消费者对技术价值的认可。

上汽集团 4 月销量 37.7 万辆,同比增长 4.6%,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 34%,12.8 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 71.7%。其新能源转型成效得益于 MEB 工厂的规模化效应,以及与华为合作的 " 尚界 " 车型即将上市。这款定位 17-25 万元的车型,将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与上汽 DMH 超混技术深度融合,有望在中端市场撕开新的竞争缺口。

长安汽车 19.07 万辆的销量同比下滑 9.27%,暴露出传统燃油车退潮与新能源车爬坡的双重压力。尽管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增长迅猛,但燃油车主力车型 CS75 系列同比下滑 41.2%,显示出产品结构调整的阵痛。不过,长安 2025 年计划推出 12 款新能源车,并在年底首发固态电池功能样车,这些技术储备可能在下半年扭转颓势。

小鹏汽车 4 月交付 3.5 万辆,同比增长 273%,连续第六个月突破 3 万辆。G9 Max 版搭载的 XNGP 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领航、城市道路通行等场景的表现已接近 L3 级能力,带动品牌均价提升至 28 万元。其超充网络覆盖密度同比提升 120%,有效缓解用户里程焦虑。

小米汽车 4 月交付超 2.8 万辆,SU7 Ultra 版本开始交付。尽管将 " 智驾 " 更名为 " 辅助驾驶 ",但 Xiaomi Pilot 2.0 系统通过停车场至车位的全程领航、暴雨天气动态接管提示等功能优化,仍保持技术竞争力。配合 5 月推出的 " 终身免费辅助驾驶使用权 " 及 Nappa 真皮座椅优惠,其购车权益进一步强化市场吸引力。

十部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汽车产业划定了新的发展坐标。到 2027 年交通行业电能占比达 10%、新能源汽车成为新车主流的目标,将加速充电网络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小米 SU7 的更名事件则是对政策导向的主动响应,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要求 L2 级系统必须明确标注为辅助驾驶,禁止使用 " 智驾 " 等模糊表述,这一规范化趋势将重塑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

2025 年 4 月中国汽车销量: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1%,行业分化加剧一、市场整体格局:新能源主导增长,头部效应凸显。

当前市场的分化本质是技术路线、产品策略与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较量。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吉利的生态合作模式、零跑的成本控制能力,正在定义新能源时代的竞争规则。随着新车型密集上市、智能化竞争加剧,以及智能驾驶和供应链能力成为新的分水岭,车市格局或将继续重塑。建议车企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强化用户教育与安全体系建设,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浪潮下,唯有持续创新才能穿越周期。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