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0 年培养 20 万汽车人才 吉利的教育答卷是怎样写成的?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重点关注教育、能源安全、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这是李书福第 23 次参加两会,其中关于教育,成为他历届两会的重要议题。

3 月 6 日,吉利控股集团产教融合 " 基石计划 " 发布仪式暨 2025 届春季全球校园招聘启动会,于海南三亚学院举行。可以看出,对于教育吉利不仅是两会提案,而且还是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贯彻实施。从 1997 年进入汽车行业开始,吉利就开始着手布局人才教育。吉利在教育领域的长期深耕,已培养 20 多万名毕业生,为汽车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

如今在行业内卷加剧,电智化特征明显的当下,人才对于汽车发展的关键核心作用更加明显。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在于教育。作为中国汽车行业重要力量,吉利控股集团也深刻洞悉人才对于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意义,由此孕育出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教育观。

两会提案唯一关注教育的汽车人

今年两会期间,包含整车企业、产业链在内的汽车行业代表委员共有 13 位,其中李书福是唯一一位重点关注教育领域的委员。

从最早 2003 年开始参加全国两会算起,教育以及人才始终是李书福重点关注的所在。如在 2014 年两会期间,李书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给予民办高校公平待遇的提案》,关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政策待遇不同的问题,希望政府重视解决民办高校面临的困难,以激发中国教育事业的活力。

今年两会,李书福提交的是《关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展大规模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禀赋的提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数据统计显示,2024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 1179 万人,同比增加 21 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与每年庞大的毕业生规模相比,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也同样值得关注。社会上流行的 " 内卷 "" 鸡娃 " 等词就是当前教育领域现状写照。总体来看,当前教育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相似,难以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优势。与此同时,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从小学到中学,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充斥着学习生活,课余时间被严重挤压,导致学生在高压下苦不堪言,身心疲惫。而且评价体系单一问题明显,分数几乎成为衡量学生优劣、教师教学成果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在品德、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位县域高中的校长表示,教育的流水线生产时代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从国家推行的双减双休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已开始从顶层设计方面推行教育变革。目前义务教育是真正关乎到千家万户。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书福的相关提案是从民族性、长远性出发,与时代发展转型是紧密贴合。

李书福表示," 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既是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也是因地制宜,为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吉利不止是在提案上对教育关注,更是在实践上这么做。早在 1997 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开始,就开始着手筹办学校,那时候中国汽车人才匮乏,国产汽车要想有出路,就必须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为此吉利就开始边造车边培养学生。在深耕教育领域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吉利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已培养 20 多万名毕业生,打通了从中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再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通道。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急需的人才创新,这需要从义务教育基础开始做起,这一阶段的学生恰恰是需要做好教育的个性化。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李书福给出的解决建议是,推进千人千面个性化教育。建议整合国家和社会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提供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电子图书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利用 VR、AR 等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体验。建议利用大数据分析、心理测评等技术,动态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引导和助力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建议在智能平台上实现学校、学生、家长平行和互动的学习机制,同步推进学校、学生、家长的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思维及能力,实现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推荐等功能。

事实上,2024 年 9 月,吉利控股发布的《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其中 " 战略人才 " 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践和持续思考,吉利打破 " 千人一面 " 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千人千面 " 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为此吉利提出构建 " 三个校园 " 教育创新体系,即打造 " 跨界校园 "、建设 " 跨区校园 "、推进 " 跨线并行校园 "。吉利还通过自建的 " 芯位教育 " 线上平台,为跨界、跨区、跨线并行的 " 三个校园 " 落地提供了全链路要素支持。

吉利还开展特色产教融合项目,如繁星项目、曙光项目、星耀项目等,并且深化校企合作,与全球 165 所高校开展合作,与国内多所高校联合共建 65 个实验室、产业学院等科研教学合作共同体,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题,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全国推出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技术等 "1+X" 认证体系,实现技能与岗位无缝对接。

汽车企业的创新生命力在于人才

" 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掌握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 核心技术,别人不会卖给你,卖给你的核心技术不叫核心技术 "" 尊重汽车工业发展规律,从教育抓起,通过‘人才造车’。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创新驱动的核心 "。这些均是李书福在历次公开场合探讨有关教育和人才时所表达的观点。

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是人才。对于装备制造业属性的汽车产业来说,人才的作用更加明显。

细数汽车行业走过的百余年时光,一些优秀的跨国车企发展到今天,其生命力依然顽强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以保证车企的创新不断向前。

对于吉利而言,其造车和人才培养是同步进行,甚至育人比造车还先行一步。原因就在于李书福深刻意识到教育人才对于造车的重要性。吉利的每一次重大战略发展,也都是强化人才观的体现。吉利于 2007 年 5 月发布《宁波宣言》,在此之前吉利主要靠低价战略和众多低端车型抢占市场份额,如豪情、美日、优利欧等。但随着市场发展,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问题凸显,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发改委也提出汽车产业要提高竞争力,避免无序竞争。在 2007 年全球濒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吉利意识到不能继续依靠低质发展和规模红利,必须转型。在吉利发布《宁波宣言》后,吉利摒弃了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的策略,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建设研发中心,推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在《宁波宣言》前,吉利较为依赖外部引进人才的 " 空降兵 " 模式。提出《宁波宣言》后,吉利摒弃了单纯依靠外部人才的模式,开始聚焦打造核心人才与体系的建设。吉利认识到汽车工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核心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同时,吉利也更加重视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此后开始探索产教融合及应用型内升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市场需求出发,聚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吉利在 2010 年成功收购沃尔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成为吉利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自收购之年起,吉利便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速度,积极在全球布局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培养自身的研发人才队伍,开启了向技术型车企转型的征程。其中,吉利 CEVT 研发中心成绩斐然。它汇聚了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 2000 余名顶尖研发人才。他们在汽车架构开发、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深耕细作,推动吉利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吉利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为自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在整个汽车行业发挥积极影响,形成一股强大的人才辐射效应。许多新势力品牌以及跨国车企中,都能看到吉利人才的身影,他们在新的平台继续独当一面。

此次吉利在三亚启动的 " 基石计划 " 其中就明确提到打造 " 千人千面 " 人才培养新路径。从底层做起,在未来 3 年,实现与高校更深入的融合,培育 3000 名以上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高潜质人才,构建一个更具前瞻性、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吉利人才森林小树苗培养体系。

为此吉利携手各类学校,像大学、职业院校等。吉利把自身在汽车制造、研发、销售等环节积累的实践经验、前沿技术以及丰富资源引入校园,学校也依据吉利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确保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吉利与学校联合制定教学规划,安排企业内资深专家前往学校授课,向学生传递汽车行业最新动态与技术。同时,为学生提供在吉利工厂、研发中心等地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汽车生产与研发流程。此外,吉利还可能在学校设立实训基地,配备汽车生产设备,方便学生在校内就能开展实操训练,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汽车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百年汽车的人才体系从不是 " 拿来主义 "

吉利控股 2025 届春季全球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这一次,吉利银河星舰 7EM-i 首位冠军体验官黄雨婷站在台上,为即将踏入行业的年轻人助力,大家都知道黄雨婷是射击赛场上的奇迹,但不知道的是,黄雨婷正是体系化培养的优秀人才。

她在射击运动中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通过一次次的精准训练,一环环的积累突破,从启蒙阶段的普通孩子,到浙江省队的精英选手,再到巴黎奥运会首金得主,最终以世界纪录加冕大满贯。她的每一块金牌,都是体系化培养的成果。此次她的到来,也是一种信号。人才的培养,如同竞技体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未出校门先成精兵,是吉利几十年来对于人才教育的坚持。人才,不是拿来主义得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任何一个百年车企的人才体系,都不可能仅靠全球吸纳,都必须要经过最基层的学徒到系统化的工程师,一步步培养出来。

百年之间,奔驰的 " 双元制教育 ",让学徒从装配一颗螺丝开始,整整七层的培养体系,贯穿一个工程师的职业生涯;丰田的 " 师徒制 ",不仅要求技工学会技能,还要理解生产逻辑,一代代传承下来才有了今日的丰田制造。而印度,它的精英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律师和 IT 工程师,却无法创造世界级的工业品牌,因为它没有从产业链底层培养完整的人才梯队,没有工匠精神,没有工程实践。

汽车产业是最讲究根基的行业,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而是需要从实验室、生产线、供应链,一点点磨出来的。本田设立的本田塾,就是让年轻工程师接受长达三年的训练,不只是学技能,而是学方法;丰田派遣工程师去美国,把一群美国技工训练成能够制造世界级汽车的人才,才有了丰田在北美的崛起;通用花费数十亿美元建立自己的自动驾驶实验室来培养 AI 工程师,而不是在市场上高价挖人。这都说明了,人才培养从来都是体系建设,而不是一轮又一轮的全球抢人大战。

吉利在教育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百亿,在近 20 余万毕业生中,有 80% 进入全国相关行业就职。这就是吉利的逻辑——人才,必须从头培养。

所以吉利做了 " 繁星项目 ",做了 " 曙光项目 ",做了 " 星耀项目 " ……现在又有了 " 基石计划 "。

" 基石计划 ",是未来 3 年与高校深度合作,培养 3000 名以上高潜人才,打破 " 千人一面 ",推动 " 千人千面 " 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其中,极氪科技集团的 " 曙光项目 ",用 " 小班化、精兵化 " 的方式,让在校生提前进入零售战场,在真实场景中锻炼,最快一年内晋升为储备店长,缩短传统零售人才培养周期的一半;吉利汽车集团的 " 繁星项目 ",聚焦吉利体系内高校学子的人才发展,培养具备新能源汽车零售和新媒体专业技能的人才,通过 3+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定制化汽车营销课程体系,让产业和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

如果说丰田的成功是靠 " 终身雇佣制 " 打下的基础,那么吉利要做的,是在 " 终身学习 " 时代,建立自己的工业人才生态。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吉利不是在填补人才缺口,而是在点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人才之火。百年车企,从来都不是靠挖人建立的,而是靠时间、耐心与体系。

今天,吉利所做的,正是这个行业长久发展最重要的一件事。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微博|汽车之家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十三行

汽车十三行

讲述你不知道的汽车新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