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刚结束的广州车展,给摩根大通亚洲汽车行业研究主管赖以哲(Nick Lai)留下的最深印象是 " 冷 "。作为 2025 年的收官之战,这场车展被他称为 " 过去十年来国内规模最小的一个车展 "。
当一些外资品牌的重磅新车纷纷选择隐身,当保时捷、捷豹路虎和现代等二线品牌缺席,行业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明确:所有人都把 " 子弹 " 留到了 2026 年——特别是明年 4 月的北京车展。
赖以哲在接受华尔街见闻采访时预警,2026 年中国车市或将进入更具挑战性的大环境。他指出,接下来资本市场将不再为单纯的销量规模买单,估值的锚点正快速向 AI 技术变现能力与出海盈利水平切换,只有具备这两大阿尔法(Alpha)属性的企业,才能如此市场中突围并获得溢价。
赖以哲认为,2026 年竞争激烈的根本原因是对手太多了。截至 2025 年底,中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储备估计为 5000 万台。然而,2025 年的全行业产品产量预估仅为 3400 万台左右。
此外,赖以哲预测,明年碳酸锂价格将整体上涨。叠加 " 以旧换新 " 补贴政策可能收紧,车企的毛利空间或将被进一步压缩。不过主机厂仍可以通过多种策略缓解来这些压力,比如打造更好的销售组合、进行海外扩张或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款,在广州车展上就看到了几款中国品牌的有趣的新能源新车型。
" 假设明年(2026 年)本土需求持平,成本压力从主机厂传导到一级供应商,供应链上的每一环可能都要扛一下。"
在如此高强度的竞争下,赖以哲认为,2026 年将是格局分化进一步加剧的一年。
赖以哲观察到,部分外资品牌已开始理性止损。
当然,并非所有外资都在退守。大众、奥迪、日产和丰田等品牌选择拥抱华为等本土供应链,试图通过技术同盟扳回一城。
对于外资品牌而言,拥抱中国本土供应链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赖以哲认为,合资品牌正在走向两极分化:一类是像大众这样,由中方管理层掌握高主导权,积极利用本土供应链和平台,这类企业有望 " 扳回一城 ";另一类则依然坚持全球同步策略,在产品迭代上难以适应中国速度,未来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赖以哲判断,弱势品牌将因缺乏造血能力而加速出局,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向头部靠拢。
在这样一个红海市场中,资本市场如何挑选赢家?赖以哲指出,投资者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本质变化。
回顾 2025 年,虽然汽车板块整体跑输 MSCI 中国指数,但年中股价翻倍的汽车公司数量却创下历史新高(5 家)。这说明市场不再对板块进行贝塔(Beta)投资,而是寻找能跑出阿尔法(Alpha)的个股。
展望 2026 年,赖以哲指出了两个新的估值锚点:出海和 AI。
当国内竞争白热化之时,海外市场成了新的增长点。赖以哲测算,2025 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预估在 660 万台左右,而 2026 年这一数字将突破 700 万台。更关键的是利润贡献," 海外卖一台车产生的利润大约为国内两台到四台 "。
赖以哲预计,到 2026 年,部分主机厂的海外业务获利贡献占比将高达 20% 甚至 50% 以上。谁能成功出海,谁就能在估值模型中获得更高的盈利预期。
除了卖车赚钱,资本市场开始为 " 科技属性 " 支付溢价。" 明年(2026 年)有些个别公司有 AI 的故事要讲,比如机器人或者自动驾驶的车型会不会发酵…… " 赖以哲强调,虽然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已率先布局。
未来的车企估值,将不再局限于制造业的 PE(市盈率)逻辑,而是会叠加 AI、芯片、机器人等科技股的估值体系。拥有这些故事的企业,其股价表现将与传统车企进一步拉开差距。
2026 年,中国车市进入真正的 " 决赛圈 "。对于车企而言,单纯靠 " 卷价格 " 的时代已经结束。那些能在海外市场获取利润,并在资本市场讲好 "AI+ 出行 " 新故事的企业,才能获得资本的青睐与生存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