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最话 FunTalk,作者 | 王芳洁,编辑 | 刘宇翔
我觉得西贝是个笨蛋。
11 号上午,西贝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公告,整个内容是对近期出现的关店开店的新闻做了正面回应。先讲的闭店原因,以及善后事宜,最后才讲自己将陆续开 8 家门店。
依我之见,这公告的前半段完全可以不要,有些事情你越把它当回事,它就越像回事,这种亏西贝不是第一次吃了。
其实只要时间一长,店面开开关关,大家根本不会只盯着那几家关的店看了。何况我上网搜了一下,说西贝关店的,其实也不多,就那么几篇报道。
在公关行业,处理舆情有个很重要的策略,叫冷处理。《繁花》里的阿宝为啥人见人爱,那是因为你夸他骂他质疑他,他都 " 不响 "。
但闭嘴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容易,因为做过一段时间公关负责人,我知道,创始人在长久的创业过程中,早就和企业融为一体,你骂这家企业,就跟骂他本人没什么区别,能做到唾面自干的人,几乎没有。
这就导致他和它总想掰扯几句,付出了过多的解释成本。其实对于一个拥有近 400 家门店的大型餐饮企业来说,开几家店关几家店太正常不过,关店的原因也无非是租约到期,重新选址,或者就真的不对部分地区的人胃口也没什么意外。
我注意到,关的店里有一家在汕头,潮汕地区本来就是中国的美食高地,饮食习惯和西北迥异,你要让吃桑拿鸡的人爱上吃大盘鸡,可能确实有一定困难。这有什么好避讳的,我妈,一安徽老太太,来北京十几年了,还不吃羊肉呢。
可能有人会说,西贝的 SLOGAN 不是 " 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 " 吗?说实话,这话我持保留意见。真到店里,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比如闺女爱吃空心面,长在南方的我,就吃不惯西红柿鸡蛋味。老公是山西人,经常买黄米凉糕,说是他小时候的味道,但我和闺女都觉得一般。而我最喜欢的是羊肉串配馕,下酒。
其实我第一次吃羊肉串配馕,是在贾国龙儿子开的壮壮酒馆,惊为天人,追着服务员要充值打折,我大概是壮壮酒馆第一批充值客户,也许是第一个。
后来,壮壮酒馆就去的不多了,一方面离家太远,第二打完折还是贵,最重要的是家门口的西贝上了这道菜。这道菜其实不难做,精髓是用好羊肉,像壮壮这样的高档餐厅,花点钱、花点心思,去整点好羊肉,一点都不难,掐尖就行。但要在西贝也上这道菜,难度就太大了。
它必须在保证标准品质的基础上,搞定规模化供应链,这样才让一道米其林餐厅的菜,能够批量供应,登上家常餐厅的菜单。
说句可能招骂的话,西贝对于中国餐饮行业是有贡献的,正是它完成了中餐正餐的标准化。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众所周知,中餐正餐是世界上工艺最复杂的菜肴,食材种类丰富,制作手段多元,调味的弹性也很大。
所以,在西贝之前,中餐正餐的规模化经营挑战很大,大多是火锅店、烤鸭店,少部分炒菜类的连锁店,规模边界是比较窄的。
说到底,如何将中餐正餐当成一件商品,完成从产品研发、制备,到交付和服务的全链条标准化,这是西贝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为整个中餐行业沉淀的经验资产。
下面是一些我个人的观察:
1、产品标准化
不可否认,在中国餐饮圈里,西贝一直是标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敢于用一页纸菜单。
迄今为止,大多数餐饮店给顾客提供的,都是本式菜单,好多页。为啥?就怕顾客不点,少点,赚不到钱。
但这样做,对后厨的压力非常大:第一 SKU 过多,导致整个制备工艺很难标准化,好不好吃主要看大师傅的手艺;第二,供应链太复杂,会增加采购端的压力。
但是一页纸菜单也不是那么好学的,首先它需要品牌有取舍的能力,一道菜虽然不太受欢迎,但每天也能卖出去五份,试问你敢不敢把它从菜单上拿掉?
第二,一页纸菜单即等于精品菜单,要实现这样的交付结果,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供应链就很重要。比方说烤羊肉串,我看之前有报道,西贝每年的羊肉采购量大致在 1000 吨,也就是 100 万公斤。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中国的好羊肉产区就那么几个,新疆羯羊,宁夏盐池滩羊,内蒙的锡林郭勒草原羊。这三种羊,前两个地理位置偏远,最后一个每年只有入冬前 2~3 个月的屠宰季,否则到了冬天就得掉膘。
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导致西贝要实现全国化供应链,都必须采用冷链运输。所以有人问为啥西贝不用鲜羊肉?原因就在这。现在很多人自己在家做羊肉,不去菜场买鲜切白条羊,反而在网上订购冷冻滩羊,原因也在这。
2、服务标准化
如果我没记错,因为售卖西北民间菜,最早西贝走的也是最炫民族风。但是 2014 年,它开始启用红白格子的标准化店面设计,并在全店采用明亮的暖白光源。这种设计风格可以说是居家风格,但它更容易打造一致性品牌认知,营造一种温馨氛围,也更能满足一致性的就餐环境需求。
因为喜欢民族风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则会非常排斥,而红白格子的简约风,可能不会有人特别喜欢,但同样也不会引起反感。这就是标准化带来的结果。
西贝的店内服务显然也是经过详细的规划设计的,客人到店后如何引导就座,倒什么水,提供什么品牌的餐巾纸,为儿童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标准化服务包,这些背后其实是有一套标准作业流程的,也就是 SOP。
SOP 保证了整个服务链条中,每个颗粒度都能对齐,并且是高水平对齐。现在在小红书上还有很多人说,用过那么多口水巾,最后孩子和家长最喜欢的还是西贝的,在店里用完大家都会拿回家接着用。
现实中,很多餐饮企业并不重视 SOP,有些甚至根本不在这上面花心思。其实卖饭和卖手机区别不大,都需要产品和服务,所以不如我们拿华为来举例,一位前华为集团高管曾经告诉我,对于华为来说,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一整套 SOP。华为的 " 水逆时间 " 可比西贝长多了,但它始终没有乱,并用最短的时间打了翻身仗,这里面就有 SOP 的功劳。
据说舆情爆发后,西贝已经经历了数十次的检查,没被开出任何一张罚单,这同样体现了 SOP 沉淀的能力。
其实以前,每次点完菜,西贝还会给个沙漏,承诺在 25 分钟内完成产品的交付,这是中餐正餐在和西餐做全面对齐。今天因为部分菜品的现制环节增加,这个沙漏被取消了,我觉得非常可惜。
3、管理标准化
所有餐饮企业在规模化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管理边际问题,店一多,人就多,管理的难度就很大。如何招聘人,管理人,激励人,是很需要艺术的。
后来,和海底捞类似,西贝也采取了门店合伙人机制,本质上是以阿米巴模式为基础,让门店成为独立核算实体,并让店员转变成门店合伙人。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例如一个烤羊腿师傅在两年内的分红,就足以投入到新店的运营中,成为一家西贝店的店东之一。
说白了,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给人机会。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餐饮店里的打工人往往是这个社会里,能拿到机会最少的一批,他们往往没有家庭托举,也没有好学历背景,但他们同样渴望通过劳动获得好的经济报酬,也期待有能走通的上升通道。
因为有餐厅选择困难症,我经常逛大众点评。最近,西贝金融街店有条点评蛮打动我的——
" 这家西贝的服务员在胳膊明显的部位有纹身,一看就很难被显赫的单位录取,但是在西贝却有他生存的空间,还有一个老头,也在这里做传菜的服务员。"
纹身当然不会耽误服务,六十岁也正是闯的年纪,他们符合任何一家餐饮企业的用工要求,但事实上,却常常被排除在外。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你总能在西贝看到干劲十足的服务员。
以前,金融街店门口总是门庭若市,等位的人坐满了整个店门口,有个女孩在那服务大家,她特别会扎气球,每次我闺女都会去要,不管是不是到店吃饭,总能得到一个彩色的兔子或者其他什么动物。
这些天,我观察,等位的人确实少了很多,门口那些椅子也收了起来,也许有人会觉得,那些原先去西贝吃饭的人,会去别家,但我看不见得。
现在,整个商场的地下一层,都萧条了很多。我想可能是因为,在消费者心里,如果西贝不行,那其他家也就那么回事吧。
这很令人惋惜,它甚至让人产生了更深远的担忧,那个在西贝门口笑着派发气球的小女孩,我很想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