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我一时起意,发了一则朋友圈:
男人和女人谁更好色?
其实都好色。
只是以前女人没有获得经济和生存保障之前,得牺牲这部分需求来换取经济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中产以上的女性,很多都单身的原因之一,因为也有颜值需求。
对审美的需求,其实是互通的,不分性别,年龄。
很快,有位男性朋友留言:
所以古人说食也性也是么;在男女平等的情形下,女生更好色;
女性独立之后,男性相应就吃亏了,所以一直维护男权。
左派和右派原来就这样来的。
我答:
为啥男性吃亏?
如果说既得利益变少,女性择偶标准变高,那确实是。
他说:
因为女性不需要牺牲对色的需求去换取经济利益了,所以男性就需要具备更高纬度的竞争力,哪怕仅是 ONS 也必要是优胜劣汰。
对于普通男性来讲,不是失去了原来相对容易获得的东西了么。
我回复:
男女都一样,现在单靠男人赚钱养家已经行不通了,都是双职工家庭,男的也希望女的赚钱或者家境好,普通女性也得努力搞钱。
现在这个时代,男女标准越来越统一,讲究个体竞争力。
后来我又补了一段:
所谓的 " 男性吃亏 " 其实不是女性崛起的结果,而是竞争规则更新 / 重新洗牌的结果。
" 性别分工博弈 " 转型到 " 个体综合实力竞争 "。
受害者叙事或者抱怨都解决不了问题,时代趋势不可逆,当然,当权者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权力。
个体能够做的就是适应规则,在新规则下如何重构自身的竞争力。"
接下来,我将基于这段朋友圈延伸出一些个人的深层思考,以供大家参考(特意提醒:仅为一家之言的观点,请理性参考和讨论)。
一、" 男性吃亏论 ":一种焦虑的社会表达
" 女性独立之后,男性就吃亏了。因为女性不需要再通过性别角色去交换经济利益。"
这句话乍听带着点情绪,但它其实揭示了一个事实——最近几年,我们的传统社会性别分工确实正在发生结构性瓦解。
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模式是以 " 家庭 " 作为最小单位。
因此多数男性需要承担 " 经济供养者 " 的责任,负责小家庭的经济收入和开支;
而多数女性则需要承担 " 家庭后勤 + 情绪劳动 " 的角色,负责家庭成员照料工作。
这种传统体系因为男性的经济价值贡献更大,因此多数男性在家庭单位中也相应享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家庭地位。
这套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然不平等但却稳定。(这种传统体系的不平等体现在:女性的隐性家庭劳动与生育价值,既未被社会以货币形式明确认可,也未形成双边的观念共识。这一社会议题较为复杂,此处不再展开详述,若感兴趣可查阅过往相关文章。《刷到 " 诺奖得主的生育经济账 ":我们不敢生,是女性太清醒,还是男性太滞后?》)
但如今,随着教育普及、脑力劳动兴起、情绪价值被看见、女性社会劳动参与率逐步上升,社会正逐步从 " 家庭为单位 " 向 " 个人为单位 " 的模式转变。
在今天,单靠家庭中的一个男性负责 " 赚钱养家 ",对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已不再可持续。
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女性进入职场不再是 " 补充收入 ",而是 " 生存必要 "。
经济不再是男性的独占筹码,情绪价值也不再是女性的天然义务。
于是,在这种变化之中,少部分男性确实会感到 " 地位滑落 "。
他们失去了 " 单一经济优势 " 带来的择偶红利,但由于社会文化和观念的滞后性,并没有迅速补齐情绪、沟通、家庭责任分担的软性能力。
这种 " 吃亏感 ",其实是一种结构性社会焦虑。
我理解那种焦虑和不安。
但规则重排时的失衡感,男女都在经历。
二、从 " 性别博弈 " 到 " 个体竞技 "
我一直认为,最近几年并非简单的 " 男女之争 ",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迁。
过去,我们的竞争规则以性别分工为基础:男人靠财富定义社会地位,女人靠依附保障安全。
而今天的规则似乎在逐步个体竞争化:
" 不论男女,靠个人综合实力 / 技能 / 能力 / 资源决定生活质量。"
新社会规则下,社会在倡导女性要独立,要赚钱,要承担家庭经济成本;
与此同时,社会也在倡导男性要有情绪智商,要善于家庭沟通,要分担家庭育儿责任。
新规则看似很 " 公平 ",但其实是一种高要求的公平:它不再区分性别,却要求每个个体都能承担 " 社会全功能角色 "。
于是," 结构性不公平 + 个人性安全 " 的旧模式被打破,新的社会模式开始逐渐演变:
" 结构性公平 + 个体性不安全 "。
安全感不再由性别分配。男女都得自立、自控、自省。
所以,今天的焦虑,其实是对 " 确定性消失 " 的集体不安,是传统安全感的坍塌。
三、" 双向内卷 ":公平的代价
如果说过去的婚恋择偶,靠的是 " 互换筹码 ";比如,男性用财富地位获取女性的美貌和生育。
那么目前正在演变的婚恋择偶趋势则是 " 双向付出 "。男女双方都得具备一定的经济自立、情绪管理良好等综合维度价值。
也就是,对男人而言,要赚钱,也要懂得沟通,懂得关爱伴侣。
对女人而言,则是既要温柔,也要能够养活自己。
无论对男还是对女,成本其实都是倍增的。
讨论到这里,或许许多男性会产生困惑:" 为什么我们要比情绪?"
又或许,许多女性也会产生焦虑:" 为什么我们要兼顾事业和家庭?"
我只能说——这就是生产力导致生产关系的变更,男女逐渐平权的副作用:它更公平,但对个体而言也会更辛苦,因此要求更高了。
双方都累,都焦虑。但这不是对立的结果,而是过渡的代价。
真正的公平,从来不是轻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动态平衡和系统性调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过渡性的艰难阶段,很不巧,我们恰好是过渡和转型的一代。
四、补充一些零散观点
上述观点已经论述完毕,我还是想补充一些视角,以供大家思考:
所谓 " 统一标准 ",仍带性别预设
首先,有关性别议题,最近几年矛盾尖锐,在网络公众表达区,往往一言不合就陷入 " 情绪对立 ",这并非简单的个体原因。
该议题背后确实成因错综复杂、解决起来也极其难以满足社会全员群体,只能说多些理性思考,少些情绪对立。
规则初定、目标践行先行,所谓 " 统一标准 ",在现实中其实也仍带有性别预设。
比如,男性还是会被期待要 " 有担当、有上进 ",而女人还是会被期待要 " 温柔、貌美 "。
绝对的公平平等并不存在,只存在相对的公平平等,至于如何调整,还得看后续制度、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的持续影响。
在新规则之下,也容易产生 " 能力主义 " 陷阱
其次,在新规则之下,同时可能也会延伸出新的 " 公平 " 问题。
比如每个人的起点其实是不一样的,教育、家庭、社会网络,本身就是能力的土壤。
维护个人的公平需要社会结构性的保障,否则过度强调 " 靠自己 ",会导致另外的结构性不公产生。
当下的婚恋观逐步趋于功利,存在情感异化的风险
然后,其实不难发现,最近几年,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婚恋市场已经逐步趋于功利主义化。
爱情已被编制成了 KPI,择偶成了筛选,伴侣成了资源。
大家都在谈 " 价值匹配 ",却似乎忘了 " 情感温度 "。
但婚姻也好,情感也罢,本质并不是比拼,而是共生。
理性当然重要,但温度同样也重要。
社会权力结构尚未中性
最后,新时代偏向高适应性的人,但也必须承认——社会结构仍非中性。
资本、政策、媒体叙事,依然是男性主导。
" 高适应性 " 并非完全靠个人努力,而取决于是否能与主流结构协同。
大白话就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恰好也被时代需要。
适应能力 ≠ 自由能力。
五、结语
所谓的 " 男性吃亏论 ",表面上看似是男女性别议题,但实际上其实是社会结构性群体焦虑。
它不是女性崛起带来的副作用,而是社会秩序重构的部分群体阵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真正成熟的社会,应该是男女都能被公平期待、被温柔理解。
女性能安心独立,男性也能允许脆弱。
但这确实需要时间,和不断地动态灵活调整。
现状来看,无休止的争吵、争论、对抗,并不能缓解焦虑,相反会加深焦虑甚至导致两性隔阂。
作为普通个体,我们无法阻挡历史的客观演进,能够做的或许就是在时代的新规则下更快地适应;
毕竟未来决定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的分界线,不再是简单的性别角色,而是更为精细化的个体综合素质和实力,以及个体是否具备持续学习与共生的能力。
最后,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欢迎理性发言和讨论(注:这不是一篇讲性别的文章,而是一篇讲结构的文章。时代确实变了,不是谁吃亏谁受益,而是谁能更快进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考拉 Clara,作者:考拉 Clara(10 年互联网——互金、大数据、企业服务,某行业头部大厂产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