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11 月 8 日讯 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全年龄段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江苏省人民医院变态反应 ( 过敏 ) 科主任程雷教授,国家免疫学 ( 含变态反应 ) 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 过敏 ) 反应科主任关凯教授开展 " 过敏星人生存指南 " 专题直播,围绕 " 过敏性疾病流行现状、诊疗误区、患者科普教育、过敏中心建设 " 等话题展开科普。
过敏性疾病已呈 " 慢病化 " 特征
我国对过敏性疾病防控高度重视,2025 年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战略之慢性病综合管理蓝皮书》已将其明确纳入慢性病综合管理体系。

今年 5 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过敏诊疗中心获评世界过敏组织 ( WAO ) 卓越中心。程雷教授表示,过敏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整合检测、诊断、治疗、宣教、随访等环节,实现一站式诊疗。由变态反应科联合耳鼻咽喉科、儿科、皮肤科、呼吸科、消化科等相关科室,过敏中心可以作为公共平台聚集相关专科的专家联合出诊,能在全面评估病情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我们在临床上见过很多辗转多个科室无法得到规范诊治的病例,如果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疾病。"
" 未来,我们将积极推动全国范围内建设过敏专病中心,实现从三甲到基层的分级诊疗网络,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获得规范化治疗。同时,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过敏性疾病防治体系。" 程雷教授表示,医院也致力于探索出特色 " 中国路径 ",并争取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公众对过敏性疾病认知存在误区

临床中,过敏患者的不规范用药问题较为突出。比如症状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炎症未被彻底控制,病情反复发作。针对高发的过敏性鼻炎,依据病情轻重与发作频率制定差异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 首先需明确疾病的分型分级。轻症或间歇性发作患者,首选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通过药物结构改良规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不易嗜睡;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或持续发作四周以上的患者,需采用降阶梯治疗策略——即在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 ( 如糠酸莫米松 ) 的基础上,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等其他一线药物。" 关凯教授表示。
针对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用药,关凯教授强调,儿童用药需优先考量安全性,他们并非成人的 " 缩小版 ",不能参照成人剂量随意增减。用药剂型要兼顾适用性和依从性,比如低龄儿童使用抗过敏药时,优先选择糖浆剂等液体剂型,避免吞咽困难或剂量误差。对中至重度、症状持续的儿童,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时应使用全身生物利用率低的鼻用糖皮质激素 ( 如糠酸莫米松等 ) ,并注意各类药物的年龄限制。
关凯教授表示,从 " 被动治疗 " 转向 " 主动健康 ",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持续、准确、生动的健康教育。未来,应探索更多元的科普形式与疾病管理模式,如数字化健康管理工具的应用,助力公众构筑自我健康管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