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盘震荡是好事
主持人:这周 A 股变化不大,倒是美股震荡加剧。大伙都在担心,会不会最终波及 A 股。泛舟先来作下判断。

主持人:美股估值我知道,现在 AI 即便涨成这样,也没法和 2000 年科网泡沫相比,甚至也仅仅达到 2019 年的水平。但这美元的流动性会不会持续恶化下去?
泛舟:这波美元上涨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关门,及 12 月美联储结束缩表前的流动性收紧造成的。后续一旦关门结束,恢复正常支出后,随着 TGA 的回落就会释放流动性。即便最终甚至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的苗头,美联储一定会介入,他们有足够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在我看来,就是美元流动性遇到美股阶段高估值的问题。这是好事!
主持人:震荡了怎么是好事呢?
泛舟:这不就给了本来就想投资但迟迟未下手的朋友一次介入的时机么?这轮美股震荡不会是大级别头部,所以有震荡就有暴利,这一策略可以继续用。回到你开头问的,会不会波及到 A 股。如果最终引发流动性小危机,就有可能波及到 A 股的科技板块。只是 A 股目前比美股强,且还处于牛市过程中。所以有震荡不是好事么?还有不少朋友都没上车呢!当下做配置的朋友就继续等着,做短线的反正每天都不缺热点和强势股,该练还得继续练。
主持人:具体哪些方向呢?
泛舟:新能源发电及相关设备,这个大主题从 8 月 27 日上涨至今,还没有阶段筑顶的迹象。其中细分的行业,包括风光、核、电池、电网等。本周资金刚加速流入的有农化类及各类电池的上游。明显资金冲着涨价线去了。牛市容错度高,方向看对了,短期即便套住也有出来的机会,所以大伙可以使劲练。
存量资金博弈期
主持人:自从萧萧提示双创指数阶段性涨幅过大,必然会遇阻而形成震荡之后,市场在这里已经震荡了五周,就目前盘面,你认为还需要震荡多久?
海风若雨潇潇:现在每每出现银行一拉动,双创就死给你看的尴尬局面,这显然是一种跷跷板效应,蓝筹股拉动,成长股就绷不住。这属于存量资金博弈,再加上年末效应存在,我认为,起码需要十周时间,也就是 12 月下旬才可能观察到市场走出盘局。
主持人:年末效应下市场会如何演绎?
海风若雨潇潇:每年的 11 月其实是一年当中市况最 " 乱 " 的节点,最近的十年里面,除了像 2014 年和 2020 年那样极少数年份,都是一通混战。10 月的三季报结束后,要到明年的 2 月才进入年报期,这段时间都是业绩空窗期。尽管牛市环境下会出现估值切换行情,但是三季度爆炒的电子和通讯等成长板块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透支,那些百倍估值起步的股票,再拔高股价恐怕也属于 " 理直气不壮 " 的状态。市场资金主要流向三季度滞涨的金融、电池产业链、有色周期、电力设备等板块。但是这些板块除了大金融之外,主要的故事也都是 " 算力大饼 ",譬如说,炒电力设备出海逻辑,就是海外算力建设导致电力供应紧张,存在电力设备需求增长逻辑,这样也就变成了算力逻辑的衍生分支,那么高度上就不可能超越算力主线的高度。更不要说大家 " 殊途同归 ",如果算力主线逻辑出现调整,那么这种电力设备出海逻辑也一样支撑不住。 2024 年 11 月属于牛一阶段的行情,市场猛炒传媒、重组股以及消费等低价垃圾股板块,而现在属于牛二阶段,经过一年的牛市,能打的低价股板块也不多。由于市场最主要的逻辑都是围绕着 " 算力 " 的资本开支来演绎的,所以海外市场调整风险,尤其是 AI 泡沫化的争论,是现在行情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拆解三大核心
主持人:4000 点拉锯震荡,个股分化严重,骄阳怎么看后市?
骄阳:4000 点不重要,牛市时间才重要,其实我是不希望这么快到 4000 点的,但是到了也就到了吧。我们关注的目标就是未来有潜力的几个方向,然后就是反复做,或者中长线持股。
主持人:核心就是 AI、机器人和固态电池这些吧?
骄阳:肯定是的,先说 AI,炒作一直没有停止,本周又开始炒 AI" 缺电 "。这块不仅仅是固态变压器,高低压变压器也都要注意,电力建设是一套体系,不是某一个细分。
主持人:机器人呢,你从 6 月开始在本栏重点分析,强烈看好,一路跟踪,一路狂飙。
骄阳:机器人中长线没有问题,只是短线节奏性问题,优质品种估计下周可能给出又一次比较好的位置。其实资金一直没闲着,本周小鹏汽车题材就出现了新的龙头股,操作上还是得结合到细分,看有没有消息催化。
主持人:固态感觉分化较严重。
骄阳:所以要不断聚焦各个细分龙头,从机会来说,我觉得最清晰的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北交所的固态核心,另一个是黄磷这个方向,这个细分一共就两个票,非常好聚焦。
主持人:关于磷,骄阳的产品最近一直在跟踪,铁粉应该都学习到了相关知识,涉及个股,就不展开谈了。
主持人:其实一提固态,马上就会想到储能,对职业股民来说,这应该算肌肉记忆了。
骄阳:当然,就应该有这种本能反应。事实上,叠加固态电池和储能的核心品种中长线走强的潜力更大,因为更容易落地业绩。
(本文已刊发于 11 月 8 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作分析,不作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