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因美纳:六赴进博,加速全球创新引进,扎根本土生态

2025 年第八届进博会于 11 月 5 日至 10 日在上海举办。来自 155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 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 43 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宋尚哲表示,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展现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魅力,彰显了中国的开放包容和大国担当,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动能持续释放,从精准医疗技术突破到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正加速重塑健康服务格局;而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作为进博会长期聚焦的核心板块,不仅集中呈现全球前沿医疗技术与产品,更通过搭建 " 创新展示 — 临床转化 — 市场落地 " 的桥梁,为行业打通技术产业化路径,为患者带来更可及的精准诊疗希望。因美纳作为全球基因测序与芯片技术的领导者,今年第六次亮相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

今年也是因美纳入华 20 周年。二十年来,因美纳一直秉持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理念,推进本土化进程。在本届进博会上,因美纳以 " 筑新廿载 序启未来 " 为参展主题,带来了覆盖新一代测序技术、多组学研究及临床可及的创新解决方案与产品,包括两款全球同期发布的前沿重磅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本土采购与本土制造布局。这既是对进博会平台价值的深度呼应,更是因美纳以二十年本土化积淀为新起点,持续将全球创新转化为中国所需、赋能中国生命科学发展与精准医疗普惠的坚定实践。

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郑磊中表示,今年进博会上,因美纳不仅将展示前沿的创新解决方案,还将签署本土制造相关的合作协议。对因美纳而言,这不仅是本土采购与本土制造迈向新阶段的起点,更是公司本土化战略持续深化的重要一步。

锚定 " 十五五 ",升级本土制造与供应链

聚焦中国产业升级与生物医药发展机遇,持续加码本地生产制造布局,是因美纳本土化进程的核心战略方向。近期,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全文公布,明确提及促进分级诊疗、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强调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源头创新与关键技术的重视与促进,必将进一步优化中国医药创新生态。

在国家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政策层面更将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供应链自主可控列为核心目标,通过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支持本土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为跨国企业深化本土生产布局、融入中国产业链创造了战略窗口。锚定这一产业机遇,因美纳持续加码本地生产制造体系建设,从早期单纯的产品引入,逐步升级为全链条制造落地,最终是为了实现 " 在中国生产、为中国服务 " 的转型。

" 十四五 " 以来,国家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步入 " 十五五 " 开局之年,这一发展导向持续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高端制造体系升级,将会是格外关注重点。本土供应链的技术成熟度、协作效率与国际标准匹配性显著提升,为跨国企业深耕本土筑牢了基础。本届进博会上,因美纳呈现了本土制造的一系列规划,以及进一步推动本地化发展的决心。

一直以来,进博会都是因美纳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见证者。第三届进博前夕 NextSeq 550Dx 获批,依托进博 " 溢出效应 " 不久即于华山医院装机;第五届进博前夕启动中国首个生产基地;第七届进博明星产品 MiSeq i100 系列正在加快本土化进程。进博会为因美纳搭建了加速领先产品入华与临床获批,深化本土生态伙伴合作与应用开发的桥梁。

今年,因美纳在进博会与上海聚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隶属于 Venture Corporation 集团)和德瑞光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隶属于 Jenoptik 集团)签署中国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因美纳将进一步强化本地供应韧性与深度,打造兼具 " 国际质量水准 " 与 " 本土响应效率 " 的本地供应体系。同时,因美纳还将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中国生产制造基地的续约,推动本地产能的进一步整合与扩充。

" 因美纳正在积极推进中国生产制造基地的布局,未来有望逐步实现更广泛的产品本地化生产,覆盖更多产业环节与机型类型。" 郑磊提到," 短期内本土化可能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但从长期看,构建稳定的本土供应链不仅有助于保障运营连续性、优化综合成本结构,更能通过技术协同,培育本土上下游企业,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韧性提升注入动力。"

同时,因美纳还将与贝瑞基因针对双方合作开发的产品—— NovaSeq 6000Dx-CN-BG 的后续战略合作,在进博签约。对于因美纳和中国市场而言,双方合作开发的 NovaSeq 6000Dx-CN-BG 是首款基于因美纳测序技术,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临床高通量测序仪。此前,因美纳 NovaSeq 6000Dx 在全球市场已完成美国 FDA 注册,并通过欧盟 CE 认证。在临床领域,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肿瘤精准分型、罕见病基因检测、生育健康筛查等场景,为临床诊疗提供高通量、高精度的测序支持;而其 " 全球多认证 " 特性,对需要开展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的制药企业,以及计划推动创新药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能有效降低国际合作中的技术对接成本,加速科研与临床成果的全球化落地。

郑磊表示,因美纳坚定扎根中国,致力于为科研和临床客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并积极支持本土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因美纳希望成为协同发展的伙伴。

" 本土化是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我们将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制造能力,深化与中国产业界的合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因美纳也希望以国际资源与经验,助力本土企业更好地接轨国际标准。" 她补充道:" 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作,因美纳将持续与各方伙伴携手,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全球方案同步,赋能医药创新前沿

如今的中国产业,早已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转型成为国际化的创新策源地。2024 年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有 1/3 来自中国;预计到 2040 年,源自中国的药物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 5% 提升至 35%。这些都呈现出中国创新药的跳跃式发展。

医药创新的核心痛点,在于致病机制解析难、药物靶点发现慢、研发周期长,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NGS)与多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整合涵盖基因组、蛋白组等多维度生物数据,从 " 单一维度观测 " 升级为 " 全景式机制研究 ",更快锁定致病关键因子、挖掘潜在药物靶点,为医药创新 " 从 0 到 1" 的突破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作为深耕 NGS 与多组学领域的标志性企业,因美纳深知先进工具对中国医药创新的重要意义。郑磊指出:" 中国制药产业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与全球同步的技术平台,是实现从 0 到 1 突破的关键。多年来,因美纳始终以‘创新’为战略重点,着力将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同步引入中国市场,助力本土科研与产业发展。"

在本届进博会上,因美纳的两款全球同期发布的解决方案首秀:Illumina Protein Prep 解决方案,即蛋白组学解决方案,该方案于今年 9 月刚刚全球发布,10 月全球开售;5 碱基解决方案在 2025 年 10 月中旬刚刚全球发布,还未开启销售,都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其中,因美纳推出的蛋白组 IPP 解决方案作为与全球同步的领先工具,对中国制药产业实现底层突破至关重要,有望赋能中国医药创新的源头创新。蛋白种类的处理和蛋白处理的速度,是制约整个蛋白研究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已知可以用于制药行业的,大概有 2 万个不同形态的特异蛋白。在当前蛋白检测技术路径下,单次可检测 3000~5000 个蛋白。

因美纳采用了全新的核酸适配体技术,该技术延展性强。目前因美纳已发布可检测 9500 个蛋白的方案,并计划未来进一步拓展蛋白检测范围,向更高覆盖目标迈进,这将大幅覆盖制药研发相关的核心蛋白,为科研团队挖掘全新靶点、解析疾病机制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撑。

此外,5 碱基解决方案是因美纳最新推出的技术。此前行业内主要采用 4 碱基的基因测序技术和甲基化技术,通常是测序与甲基化检测平行进行。这种分开检测的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检测时间双倍延长,二是临床样本往往较为珍贵,分两次实验会导致样本量不足。目前,因美纳计划以 5 碱基解决方案帮助科研人员揭示疾病机制,检测和发现癌症和遗传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疾病进展,识别药物靶点。

目前因美纳的单细胞和蛋白组学方案,都有大中华区客户已经开展了早期测试,这些积累未来都将有助于临床转化。

国际经验与生态扩圈,建助创新 " 中国方案 "

无论是中国创新药,还是各项科研创新结果,越来越多生物医药领域的 " 中国方案 " 走向全球。但全球审批机构对临床数据的完整性、多中心试验的规范性,再到数据国际互认的门槛等各项审评标准,均在不断升级。企业也不得不面对行业标准在不断提高的现实。因此,推动源头创新,不仅是当下中国产业 " 弯道超车 " 的底层逻辑,也是因美纳 " 本土化 " 战略的另一个视角。

郑磊表示,因美纳在中国推进本地化的下一步就是提供中国创新方案:"2024 年因美纳全年的研发投入近 10 亿美元,我们始终致力于拓展 NGS 测序和多组学技术的革新,支持中国科研与临床用户的创新。我相信如果中国能在底层创新上实现突破,将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形成可靠的 0 到 1 能力,这仍需要一个过程。"

在制药企业 " 出海 " 的方法创新和国际标准对接等方面,因美纳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以英国生物样本库为例,因美纳为 UK Biobank 提供了包括自动化测序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工具等全链条产品、技术和服务。迄今,英国生物样本库已向 90 个国家的 30000 多名研究人员分享了数据,衍生出超 9000 篇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著作,并推动了诸多药物的成功开发,成为全球生物基因产业发展模式的标杆。这对中国相关研究项目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作为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因美纳致力于保持设备与技术与国际同步,以支持中国研究者基于本土数据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研究。郑磊指出,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数据一致性,也为中国科研成果在合规前提下实现国际互认与互补创造了条件,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作为基因测序技术在 IVD 领域应用的关键参与者,因美纳始终高度关注本土 IVD 产业发展 ,当前 77% NMPA 批准的肿瘤 NGS IVD 应用均基于因美纳平台,在此基础上,因美纳通过三大核心维度的创新方案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一是国际经验对接,将全球成熟的技术应用规范与产业协作模式引入中国,助力本土 IVD 企业在研发、验证阶段对标国际标准;二是出海协同赋能,依托技术平台的国际兼容性,降低本土 IVD 产品与创新药出海的技术适配成本;三是生态共建支撑,通过搭建多方协作平台,参与区域产业协同,推动从技术创新到临床转化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为行业创新打开发展空间。

为此,因美纳也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尝试和努力。" 在因美纳的北京客户体验中心,我们积极邀请行业权威机构、顶尖临床医院等第三方,为产业发声,证明 IVD 多样性是精准医疗发展的必需配置,从源头打开市场。" 郑磊表示。

据了解,因美纳也在加强与大湾区的合作。大湾区本身作为创新药品、创新器械的快速通道,具有显著优势。广州市政府与香港制药协会在大湾区成立了一个联合行业协会,因美纳作为创始会员之一,将为如何促进大湾区的本土创新提供经验与洞察。想要实现源头创新、实现 0 到 1 的突破,需要大队列、高质量数据和国际性的科研小组等多方因素聚合,香港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

依托 " 粤港澳药械通 " 政策,诸如 FDA 批准的全球首个泛癌种 CGP NGS 伴随诊断 IVD 试剂盒 TSO Comprehensive,或将有望陆续落地香港,可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加前沿的 CGP 检测选择。目前,因美纳还在支持临床研究课题与国家级队列项目,包括姑苏队列,泰州队列,西南人群队列等国内大型队列项目。

谈及未来发展,郑磊提到,因美纳一路走来始终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稳步深耕。从一个进口商,到 2019 年真正成立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再到 2020 年,正式从美元转为人民币结算,开展人民币业务,并在 2020 年首次参加进博会并持续参展,每一步都是一个里程碑。中国市场的 20 年,在因美纳全球 27 年的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