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蓝鲨财经社,作者 | 简安,编辑 | 卢旭成
" 所有行业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这句话在当下 AI 浪潮下重新得到印证,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AI 玩具。
随着大模型等 AI 技术取得突破式进展, AI 玩具逐渐从概念走向市场。尤其今年以来,多款热门爆款 AI 玩具的出现,让其成为当下增速最快的赛道之一,2025 年也被视为 "AI 玩具元年 "。
然而,剥开光鲜的外衣,硬件困境、渠道短板、用户接受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这些暗藏的问题和挑战,都昭示着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AI 玩具市场看着很美,但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
风口上的狂欢
AI 玩具这场风,其实从去年就已经刮起来了。
据蓝鲨财经社不完全统计,2024 年至今,国内 AI 玩具赛道已发生至少 31 起投融资事件,其中 2025 年以来的主要投融资就有 16 起,且不乏多起亿级、千万级投资,投融资数量和金额双增长。

资本追捧的背后,是 AI 玩具颇具想象力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
据市场研究公司 Market Research Future 的数据,2024 年全球 AI 玩具市场规模已突破 110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 580 亿美元,年均增速超 20%。
京东与深圳市玩具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AI 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也显示,预计到 2030 年,AI 玩具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量级,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50% 以上;国内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百亿,年复合增长率超 70%。
终端消费数据则直观展现 AI 玩具的火爆程度:比如跃然创新去年推出的 AI 挂件玩具 BubblePal,至今累计销量已突破 25 万台,单品销售额超 1 亿元;今年 8 月新出的第二代产品—— AI 互动玩具 CocoMate,更是首发即罄。另一家品牌珞博智能推出的 AI 陪伴产品——芙崽 Fuzozo 表现也亮眼,今年 618 在京东平台首发,上线 10 分钟就卖出 1000 台,大促全程销量在京东潮玩品类中仅次于泡泡玛特和名创优品旗下单品。
京东平台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AI 玩具销量环比激增 6 倍,同比增速超 200%。深圳、上海等地潮流科技体验店的 AI 玩具品类占比也超过 30%,部分门店单月上新就有 10 余款。
除此之外,AI 玩具还有着较高的利润空间(IP+AI+ 玩具)。数据显示,传统玩具行业毛利率基本在 20%-30%,但玩具 AI 化后,价格要比传统毛绒玩具高出 5-10 倍。据红杉中国、金沙江等机构投资人的观点,这是因为叠加了 IP(奥特曼等)带来的情绪价值,以及 AI 带来的科技溢价。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报告也指出,定价 300-400 元的基础款 AI 玩具,毛利率大概在 50%-65%;1500-3000 元的中高端产品,毛利率维持在 70%-85%,而 LOVOT、特斯拉机器人等个别高端产品的毛利率,更是达到 90% 以上。
如此庞大的市场潜力及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我国 AI 玩具存续 / 在业企业数量已经达到 1766 家。科技创新企业、传统玩具厂商、互联网科技公司、IP 储备公司等,都纷纷涌入 "AI 玩具 " 这张牌桌,试图抢占先发优势。
多重共振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一个产品或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往往有两个层面的驱动因素:要么是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要么是用户需求发生显著变化。而 AI 玩具的爆发式增长,则是技术、市场、用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所谓 AI 玩具,与传统玩具的核心区别在于,其能借助多模态交互、情感计算、表情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仿生记忆、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高度拟人化的互动与回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沉浸式的学习、陪伴或娱乐体验。
而 AI 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是这一切想象落地的基础。近两年,以 ChatGPT、DeepSeek 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日趋成熟,加上芯片、传感器等硬件的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让 AI 玩具从早期的简单指令响应、预置答案式有限交互,向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交互陪伴演进。
更关键的是,多数 AI 玩具都是借助大模型的 API 调用模式来实现智能化功能,这使得其技术门槛极大降低——以前开发一个 AI 玩具,要自己搭建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整套技术栈;但现在,只要会调用 API,就能做 AI 玩具。
与此同时,随着 2025 年 DeepSeek 的开源,通义千问、百度文心一言、豆包等大模型大打价格战,进一步降低了开发成本。一位 AI 玩具创业者就告诉蓝鲨财经社:" 现在选模型主要看成本,谁便宜,我们就用谁。"
情感陪伴需求的持续增长,也带动 AI 玩具市场进一步爆发。过去,玩具更多被视为 " 儿童专属 " 的功能性或者教育性产品。但今天,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独居人群的增加、老龄化趋势,甚至粉丝经济、谷子经济等,催生了大量情感陪伴需求。
这种需求的叠加,使得 AI 玩具跳出 " 儿童专属 " 的传统认知,开辟出一个覆盖儿童、 Z 世代年轻人、独居群体、老年人的全龄层市场。而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和使用场景,市场上也出现了差异化定位的 AI 玩具产品。
比如跃然创新的 BubblePal 和 CocoMate,主打儿童陪伴与启蒙;珞博科技的芙崽 Fuzozo 是面向成年女性的情感陪伴;奇点灵智即将推出的新品,则锁定在 3-8 岁幼龄儿童的英语早教,通过主动互动引导孩子开口说英语……

此外,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玩具产业本身完善的供应链,也为 AI 玩具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土壤。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 " 人工智能 +" 行动计划,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及互联网平台,推动 AI 与传统行业、新型行业深度融合;今年 3 月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又明确提出,开展 " 人工智能 +" 行动,促进 " 人工智能 + 消费 ",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而作为全国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拥有超 2 万家玩具制造企业,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研发设计、模具制造、包装物流、渠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这意味着在广东,一个 AI 玩具可以 " 足不出省 " 就实现从概念到产品的落地。
不久前,广东又官宣 " 千亿 AI 玩具产业规划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玩具产业,重点培育建设汕头、东莞、深圳等重点产业集群,这将为 AI 玩具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供应链支撑。

离成功还很远
尽管前景非常广阔,但从当下行业现状来看,AI 玩具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至少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尚未出现一款年销量超百万的爆款产品。这与资本市场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AI 玩具创业的成功率也很低。一位 AI 硬件创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他聊过的四五十家 AI 玩具创业公司,目前活下来的只有 2-3 家。而仔细研究后会发现,高淘汰率背后,是 AI 玩具行业绕不过的几道坎儿。
首当其冲的就是 " 硬件坑 "。虽然大模型 API 调用的成本很低,但要让 AI 玩具真正 " 流畅交互 "" 精准共情 ",还需要强大的硬件作为支撑。这其中,高性能芯片、精密传感器、长续航电池、稳定的网络模块等,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甚至成为产品的致命短板。
比如传感器的精准度问题。AI 玩具要实现情感交互,需要借助摄像头、麦克风、触摸传感器等采集用户的表情、语音、动作等信息。但受限于成本和体积,多数 AI 玩具的传感器精度有限,经常出现错误识别、反应迟钝等现象,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而针对用户表情、声音、动作等信息的采集与存储,又带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担忧。尽管多数 AI 玩具厂商都强调 " 重视数据安全 ",但消费者对于 " 数据泄露 "" 信息滥用 "" 隐私保护 " 等方面的疑虑始终存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让消费者真正放心,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销售渠道也是 AI 玩具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AI 玩具虽然通过搭载 AI 技术,实现了智能化交互和情感陪伴等功能,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个硬件产品,最终的目标是 " 卖出去 "。
但目前的情况是,线上渠道虽然发展迅速,但流量红利已经见顶," 卖货基本靠投流 " 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转化率却并不能完全保证,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线下渠道进入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需要大量依赖代理商,这需要做地推等苦活累活,而现在的很多 AI 玩具创业团队都没有 " 地推 " 经验。相比 " 做出来 ",将 AI 玩具 " 卖出去 " 似乎更加困难。
目前,虽然有部分 AI 玩具产品借助有影响力的 IP 迅速打开市场,甚至实现产品溢价,但对于消费者而言,IP 只是 " 加分项 ",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并非影响消费决策的核心因素。AI 玩具产品能否真正留住用户,最终还是要靠产品本身的交互体验和实用价值。
更重要的,是用户接受度较低的问题。当前社交媒体上,针对 AI 玩具的吐槽远远多于赞美, " 交互卡顿 "" 机械式回复 "" 答非所问 "" 人工智障 " 等是高频槽点。有购买过某款 AI 玩具的消费者更是直言:" 花 499 元买了个垃圾。"
此外,产品收费模式不合理、网络不稳定、售后服务差等诸多问题,也进一步放大了用户的不满情绪,直接导致 AI 玩具的用户留存率较低、退货率居高不下。有媒体报道,AI 玩具的退货率高达 30%-40%。
综上,AI 玩具的确看着很美,技术突破、需求升级、资本追捧、市场广阔,充满想象空间。但从热闹到成熟,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和资本的加持,更需要耐心、专注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