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生态合作,报名中国版 CES!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甄尤美
新车广告里永远是朝气蓬勃的画面:20 多岁的情侣开着车去海边兜风,30 岁的小家庭载着孩子去露营。但现实是,这些车最终大多开进了中老年人的车库。
标普全球移动出行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今年上半年,18 至 34 岁年龄段的美国人购买新车的比例已下降到 10% 以下,而 55 岁以上美国人的购车比例却接近 50%,并且自 2023 年第二季度以来,已连续八个季度保持最高占比。

并且,20 多岁的韩国人只购买了 29066 辆新车,占同期本地新车总销量的 5.7%。
更令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从未考虑过考取驾照,这一趋势已导致许多驾校陷入倒闭潮。
以日本为例,20 多岁的持证驾驶员人数已从 2014 年底的约 1078 万,锐减至 2024 年底的 983 万。
无独有偶,美国也呈现出相似态势:2025 年,16 岁青少年中持有驾照的比例,已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约 50% 大幅下滑至如今的 25% 左右。
不买车,绝不是因为不喜欢
为什么年轻人不买车了?难道是因为他们对汽车不感兴趣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这项调查的对象为 309 名持有普通驾照且居住在东京的 Z 世代人士,以及 300 名持有普通驾照且居住在农村地区(无指定城市的县)的 Z 世代人士。
在问到 " 你觉得你喜欢开车吗?" 时,东京 80% 和农村地区 70% 的 Z 世代表示,他们喜欢开车。
但当问到 " 您听说年轻人正在远离汽车时,您是否觉得这适用于您?" 时,东京 72.8% 和农村地区 46.7% 的 Z 世代都表示赞同,而这个比例比去年分别上升了 21.5% 和 12.7%。
时任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 · 德 · 梅奥(Luca de Meo)也发表感慨:" 年轻人当然想开车,但他们买不起!"
对于年轻的潜在购车者来说,购车成本是一个大问题,这使得他们难以进入市场。
美国新车平均价在 2025 年 5 月飙到了 48699 美元,往前倒推 30 年,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不过 1.5 万 -2 万美元,2011 年才刚突破 2.5 万美元,如今的价格几乎是 30 年前的 3 倍。
在阿根廷,现在最便宜的车要 16200 美元,25 年前这个数字是 11000 美元,看似涨得不多,但当地年轻人的收入增速,根本追不上车价的脚步。
西班牙更直观,2014 年销量前十的汽车平均 14236 欧元,去年直接涨到 23977 欧元,涨了近七成,而本世纪初,还有不少车能做到 1 万欧元以下。
日本的情况也比较令人窒息。
在这里,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年均收入约为 267 万日元,接近三十岁时年均收入可达约 394 万日元。
然而,即使是一辆崭新的微型车,也需花费 100 万到 200 万日元,普通乘用车的价格更是动辄突破 400 万日元。
这不仅仅是购车成本,随之而来的还有保养费、车辆税、轮胎更换费、定期车检费与保险费等一系列持续支出。
更不用说在东京、大阪这类都市地区,每月支付的停车费,几乎抵得上一套公寓的月租金。
并且,对年轻人来说,就算咬咬牙凑了首付,每月的月供也能把人压得喘不过气。
在美国,车主拖欠车贷的比例已攀升至三十年来的最高点。可在这样的背景下,月供金额仍在持续上涨。
标普全球市场研究公司(S&PGM)的数据表明,过去 4 年里,美国汽车月供上涨了 30%,近五分之一的新车每月花费超过 1000 美元。
对许多仍背负学生贷款的年轻人而言,情况更加严峻。
疫情期间一度暂停的学生贷款偿还如今已恢复,一边是动辄数百甚至上千美元的月供,一边是绝不能拖欠的学费债务,两笔刚性支出叠加,让不少年轻人彻底放弃了买车的念头。
学驾照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比较典型的就是德国。
如果把在德国考驾照的费用换算成人民币,德国人考本驾照大概要花 2 万多。

德国最大汽车俱乐部 ADAC 算了笔账:在德国考驾照,最少要 2500 欧元(约合人民币 1.8 万元),多则 3500 欧元(约合人民币 2.5 万元),有些复杂的情况,花费还会更高。
德国的公法性国际化媒体《德国之声》特别采访了一名从印度移居德国求学的年轻人瓦尔莎 · 艾耶(Varsha Iyer),她仅仅是为了获得驾照就花费了超过 5000 欧元,而这几乎是她全部的积蓄。为了支付驾校费用,艾耶甚至一边在面包店打工一边学习。
不买车后,年轻人的替代方案
对是否拥有汽车的态度发生转变后,年轻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更加灵活的用车方式。
于是,汽车共享平台渐渐成了主流,让年轻人不用花大价钱买车,也能随时用上车。

不同国家的年轻人都在为这种模式买单。
韩国的 SoCar 是当地年轻人常用的共享平台。该平台做过相关统计,截至 2024 年年底,其会员人数已突破 1000 万,这差不多是韩国驾照持有者的三分之一。

在日本,汽车共享市场比较成熟,共计约有 30 家运营商,超过 6.5 万辆汽车。就连丰田、本田和日产等汽车巨头都亲自下场 " 分蛋糕 ",将汽车共享服务作为其租赁业务的延伸。
Times Car Share(超 5 万辆汽车)、三井汽车共享(约 8000 辆汽车)以及欧力士汽车共享(约 2500 辆汽车)基本主导了日本的汽车共享市场。
这些公司在日本各地都拥有数百家门店,提供各种尺寸的汽车,甚至还能提供大型货车、巴士和房车。
而在欧洲,汽车共享平台的每项服务都体现了其所在地区的特色。
Share Now 体现了德国的精准高效,Free2Move 展现了法国的灵活便捷,Bolt Drive 则专注于波罗的海地区的数字化服务,而 Getmancar 则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以友好灵活的方式著称。

而分析师预测,2025 年至 2033 年间,全球汽车共享市场将以 11.8%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 203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244 亿欧元。
汽车共享的边界不断扩展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共享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标签,这股灵活用车的风潮正悄然吹向中老年群体。
曾经以年轻用户为核心的共享汽车平台,如今发现中老年人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增长力量,韩国 SoCar 的市场变化就是最鲜活的证明。
SoCar 在韩国 40 至 50 岁人群中正迅速赢得市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用户将其视为 " 家庭第二辆车 "。
和追求性价比与便捷性的年轻人不同,中老年用户的消费偏好格外鲜明。
他们更舍得为提升体验买单,送车上门这类增值服务往往能打动他们,愿意为此支付额外费用。
在车型选择上也更偏向高端款,追求舒适与体面;租用周期同样更长,不像年轻人多为短途临时需求。
在用途上,40 至 50 岁的用户更频繁地光顾露营地和高尔夫球场,并常在工作日前往 KTX 高铁站周边租车,以满足商务出行或参加葬礼等特定场景需求。
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的 SoCar,针对性地调整了服务策略。
原本只在大都市区提供的露营车租赁服务,如今已延伸到济州岛、江陵市这些热门休闲地,推出的现代 Staria 车型不仅自带车顶帐篷,还配齐了全套露营装备,明确定位 40 至 50 岁的中年男性家庭客群。
针对商务和丧葬这类高频场景,平台更直接推出 "KTX 车票 + 汽车共享 " 的组合产品,让用户一出高铁站就能取到车,省去中间周转的麻烦。
年轻人因经济压力远离购车,中老年人则为灵活便捷拥抱共享,当两大群体都开始放弃 " 买车 " 的执念,汽车共享的市场空间正在被彻底打开。
更有趣的是,这一模式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展,甚至催生出满足特殊需求的细分服务,比如专门帮人跨境买香烟的法国平台 CarKlop。

"clope" 是法语中 " 香烟 " 的俚语,直白点出了它的核心服务:方便用户前往法国边境的德国一侧,购买价格更具吸引力的香烟、酒类及食品杂货,仅收取 15% 的佣金。
创始人菲利普 · 普拉德(Philippe Poulard)的创业初衷,源于自己的切身体验。" 我住在靠近德国边境的地方,发现买香烟的价格几乎是德国邻居的 3 倍。"
他在声明中坦言,创立 CarKlop 是为了化解这份挫败感。他说:" 如果不提醒人们,他们可以在国外合法购买香烟供个人使用,那就太愚蠢了。"
在他看来,平台的目标是 " 让每个人,无论是否有车,都能抓住欧洲提供的机会 ",从而 " 最大限度节省在法国税收很高的日常用品开支 "。
这么看来,汽车产业的未来,或许也不再属于停车场里的私家车,而是公路上那些流动的、共享的、属于每一个人的车轮。
共享成为汽车消费新模式
参加新汽车 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