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郝文然

作者 | 郝文然
编辑 | 韩迅
在全球制造业面临周期性挑战的 2025 年,三花智控(002050.SZ)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三季报成绩单。
财报显示,三花智控 2025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40.29 亿元,同比增长 16.86%;归母净利润 32.42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0.85%,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韧性。
三花智控不仅在制冷、汽车零部件两大传统领域实现良好增长,而且在数据中心液冷、机器人执行器两大新兴赛道积极布局,为投资者描绘出一幅 " 稳健基本盘 + 高成长新业务 " 的双轮驱动发展图景。
超预期三季报:利润大增 40%,运营质量优化
三花智控 2025 年三季报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相当扎实,财报细节透露出公司营运质量全面提升,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盈利方面,三花智控 2025 年三季报毛利率为 28.08%,同比提升 0.38 个百分点;净利率为 13.69%,同比提升 2.41 个百分点。这在制造业普遍承压的环境下显得较为难得。
净利率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毛利率,反映出公司的费用管理大幅优化。三花智控 2025 年前三季度期间费用 28.9 亿元,期间费用率为 12.0%,同比下降 1.8 个百分点。分别来看,前三季度研发费用 11.04 亿元,同比增长 11.2%;销售费用 4.35 亿元,同比下降 3.6%;管理费用 13.31 亿元,同比下降 5.6%。
管理费用降幅最大,反映出三花智控去年下半年开始推行的 " 精兵强将 " 管理策略正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控费前提下,研发费用仍有两位数的同比增速,反映出公司重点投入在研发端。
利润增长的同时,三花智控的营运质量也在优化。2025 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为 79.9 天,同比下降 2.2 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 84.6 天,同比下降 1.3 天,显示出公司在资产周转效率上的持续改善。
现金流状况的改善最为突出。三花智控 2025 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达 30.5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3.41%,经营净现金流 / 营业收入比率达到 12.7%,同比提高 3.1 个百分点,显示出公司流动性充沛,能够将收入转化为现金,对客户的收款能力较强。
此外,三花智控的财务结构也有明显进步。2025 年三季报显示,三花智控资产负债率为 34.3%,同比大幅下降 11.5 个百分点,显著低于家电零部件行业的均值 45.3%,表明该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处于相当健康的水平。
需要留意的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三花智控的应收账款水平有所上升。2025 年三季报应收账款达 80.99 亿元,同比增长 10.72%,这可能与该公司业务扩张及季节性因素相关。
空调汽零双线告捷,三花智控的 " 超额红利 " 能否持续?
三花智控主要经营制冷空调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因此受空调和汽车销量影响较大。
空调行业 2025 年整体实现了增长。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 冷年我国家用空调累计生产 2 亿台,同比增长 11.1%;销售 1.96 亿台,同比增长 11.5%;其中内销 10206 万台,同比增长 8.7%,外销 9363 万台,同比增长 14.7%。
在此背景下,三花智控制冷业务 2025 年前三季度收入达 150 亿元,同比增长 20%;净利润 1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3%。该公司制冷业务收入增速超过了下游行业增速,且利润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反映出其较强的竞争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空调行业今年的增长受到夏季反常高温和 " 国补 " 政策刺激两大因素的影响,其持续性存疑。而最关键的宏观因素——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走弱未见好转,导致三花智控制冷业务的未来前景或许不如三季报反映的那么光明,仍需持续观察。
汽车行业的总体情况也较为类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 年 1 至 8 月,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 2105.1 万辆和 2112.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7% 和 12.6%。
受益于下游汽车产销提升,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业务同样取得了不错的增长。2025 年前三季度,该业务收入 91 亿元,同比增长 12%;净利润 13.4 亿元,同比增长 2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汽零业务单季净利润同比增幅达 46%,环比增长 16%,呈现加速增长之势。
三花智控汽零业务的增长得益于其与优质客户的绑定。公司核心海外客户特斯拉 2025 年第三季度的全球交付量达到 49.71 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7.4%,环比大幅增长 29.4%。国内合作客户中,2025 年前三季度比亚迪销量 326 万辆,同比增长 18.64%;吉利销量 295.3 万辆,同比增长 29%。客户汽车交付量的增长对三花智控的零配件出货形成了良好的拉动效应。
不过,今年以来,虽然汽车行业仍处在上行通道,但车企价格内卷白热化、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瓶颈等问题的影响持续扩大,前景并非乐观。如果下游的降价压力一定程度上传导至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三花智控则需要做好面对新挑战的准备。
液冷 + 机器人——制冷老将剑指新战场
三花智控在今年切入风头正盛的液冷领域,引发了市场的无限遐想。
2025 年,AI 算力的爆发性增长正迫使数据中心散热技术迎来历史性转折。传统的风冷技术已无法满足单个机柜功耗动辄突破 100kW 的 AI 服务器(如英伟达 GB200)的散热需求,其散热效率触及物理天花板。液冷技术因此从 " 可选项 " 变为 " 必选项 ",其能将数据中心能耗指标(PUE)从风冷的 1.5 以上大幅降至 1.1 以下,实现节能超 30%。
浙商证券预测,预计 2025-2027 年中国液冷市场规模将从 149.8 亿元增长至 347.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52.3%。数据中心有望快速步入 " 液冷时代 "。
以制冷业务为核心的三花智控进入液冷领域可谓轻车熟路,该公司多年来在热管理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供应商渠道,有望 " 赢在起跑线 "。
三花智控今年 9 月在互动平台公开表示,公司的阀、泵、换热器以及相关的组件类产品都可以使用液冷服务器业务,产品技术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目前公司正积极拓展液冷服务器领域业务,并持续推进与液冷相关企业的合作。
产品的推出相当迅速。2025 年 9 月的 AI 液冷散热产业链创新峰会上,三花智控公开展示了其液冷 CDU(冷却液分配单元)核心部件矩阵,包括多规格板式换热器、高精度压力变送器、全系列电动球阀等液冷核心部件,并荣获了 2025 云帆杯 " 液冷核心部件卓越贡献奖 "。
虽然三花智控尚未披露液冷产能布局情况和利润贡献情况,但多家机构预测,液冷业务有望成为该公司制冷板块的重要增长点,并逐步提升其收入贡献。
除了 AI 液冷,三花智控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同样备受期待。
三花智控主要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关节部件——机电执行器,其主要由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组成,负责接收信号并精准地做出动作,类似人体的 " 肌肉 + 关节 "。
特斯拉此前曾公布计划于 2026 年第一季度发布第三代 Optimus 机器人,5 年内实现年产 100 万台目标。按照此前特斯拉发布的细节,单个机器人需要 40 个执行器。如果计划能够顺利落地,执行器市场将打开巨大的增长空间。
基于三花智控是特斯拉重要的 Tier1 供应商,市场普遍期待其业务能进一步拓展至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领域。
今年 10 月,一则 " 特斯拉向三花智控下达 50 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 的传言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关注。不过,该公司很快在 10 月 15 日发布了 " 获得机器人大额订单的传言不属实,无应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项 " 的声明,平息了舆论风波。
虽然迄今为止尚无三花智控与特斯拉机器人业务合作的官方信息,但行胜于言,三花智控确实在持续布局相关产能。
2024 年 1 月,三花智控公告称计划在杭州投资 38 亿元建设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研发及生产基地;2024 年 4 月,该公司与绿地谐波(688017.SH)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三花智控墨西哥工业园内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专注于谐波减速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2025 年 10 月,三花智控对外表示,公司正式组建了机器人事业部,积极配合客户产品研发、试制、迭代并最终实现量产落地。这也再度坐实了公司深度布局机器人领域的事实。
开源证券预测,按照人形机器人量产 0.5 万台、10 万台、100 万台,执行器市场规模将分别为 12 亿元、164 亿元、586 亿元。
11 月 5 日,针对市场最感兴趣的三花智控与特斯拉的合作进展以及该公司产能建设进度等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该公司发邮件并致电询问。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回复相关问题。
总结
三花智控 2025 年三季报展现出一幅稳健与成长兼备的发展图景:传统制冷与汽零业务持续取得超额行业红利,为公司提供稳定的利润与现金流;液冷与机器人两大高增长赛道的战略布局已日渐清晰,新引擎开始轰鸣。
在交出优异的三季报后,投资者对三花智控的关注点应转向其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这需要持续跟踪空调、汽车两大主营行业的趋势变化,以判断其业绩韧性。同时,机器人、液冷两大新业务的订单落地与产能释放进度也至关重要。该公司正处在从 " 热管理专家 " 向 " 智能制造先锋 " 蜕变的关键节点。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 " 时代商业研究院 ",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