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11 月 5 日,以 " 开放共创新机遇,合作共享新未来 " 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 " 进博会 ")在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吸引 155 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参与,4108 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 43 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
其中,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始终是洞察全球医疗前沿动态的重要窗口。作为跨国药企在华的最佳展示平台之一,本届进博会再度成为其首发、首秀、首展创新产品、深化本土化合作、加码在华投资的 " 年度重头戏 ",更成为外界观察跨国药企如何以 " 中国速度 " 撬动下一轮全球增长的晴雨表。

事实上,除了进博会这个集中展示的舞台,跨国药企在华战略布局的新动作持续落地。10 月 27 日,安斯泰来宣布在北京设立首个中国创新研发中心。该中心选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将与集团位于东京、旧金山、波士顿、芝加哥及英国剑桥的创新中心形成互补,这也是安斯泰来进入中国市场 31 年来首次在华设立创新研发中心。
"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药物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安斯泰来集团最重要的全球市场之一。" 安斯泰来中国区总裁赵萍如是表示。
这一研发中心的落地,正是跨国药企在华策略调整、升级的缩影。今年,包括阿斯利康(AZN.US ) 、勃林格殷格翰等在内的跨国药企相继官宣新一轮在华投资计划,上述俩家计划在华投资金额分别为 25 亿美元和超 50 亿元。其中,今年 10 月,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旗下明星降糖药 " 欧唐宁 "(通用名:利格列汀)在华本地化生产计划正式启动,且未来 5 年,公司计划在华研发投入超 50 亿元。去年 10 月,礼来中国亦宣布将投资约 15 亿元用于其苏州工厂的产能升级,扩大 2 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的生产规模。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 " 买买买 " 的动作也显著加快,武田制药(TAK.US)、辉瑞(PFE.US)等跨国药企纷纷砸重金拿下创新药资产,持续刷新中国创新药市场 BD(商务拓展)交易额纪录。
如今,中国对跨国药企而言,已不再是单纯的终端消费市场。随着本土创新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在跨国药企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定位正全面升级——从被动承接产品销售到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深度参与创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流程,成为其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加码本土建设
中国市场重要吗?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 Nature Index 排名前 100 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占比逾 20%,是 2015 年的五倍;2024 年中国研发申办的临床数量接近 2000 项,是 2015 年的五倍;2024 年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国占比达到 38%,是 2015 年的十倍。同时,全球在研首创新药(First-in-class,FIC)中,中国份额接近 20%;ASCO 大会上,中国药企入选突破性摘要的比例已与国际接轨。
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 " 量的积累 " 迈入 " 质的竞争 " 新阶段,而伴随产业实力的全面升级,中国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同步加剧,行业正进入 " 优中选优 " 的高质量竞争新格局。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首席专家宋瑞霖在今年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表示,新药研发管线与获批的数据已然证明,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改写全球医药创新的历史。在跨国药企主要依托外部管线支撑其产品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跨国药企的重要管线提供者。
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 Scott Gottlieb 在第 43 届 JPM 会议上表示,2024 年 FDA 批准的 IND 分子中,超过 50% 都来自中国。
显然,跨国药企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变化,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建厂扩充产能。仅今年 10 月份,至少有 8 家跨国药企披露了在中国新设研发或创新中心的消息,包括礼来、辉瑞、拜耳、阿斯利康、美敦力等。
其中,10 月 25 日,阿斯利康宣布将加速落地 2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80 亿元)在华投资,在京启用全球第六个、在华第二个战略研发中心。
美敦力(MDT.US)提供给时代财经的一组资料显示,其在华设立的首个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于今年 10 月 25 日正式落地。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 · 马萨先生表示,中国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美敦力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更是驱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多家跨国药企在回复时代财经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市场已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正在加快本土建设,并深度融入本土的医药创新生态。
礼来(LLY.US)表示,作为首批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研发与本土合作的跨国制药企业之一,礼来迄今已累计在华投资超过 200 亿元人民币,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布局。未来,礼来将继续 " 以患者为中心 ",持续拓展创新、深化本土协同。
在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进博会成为跨国药企深化本土布局、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纽带。
GE 医疗提供给时代财经的一份资料显示,参与进博会八年来,依托其强大的溢出效应,GE 医疗已经累计超过 50 款新品在中国临床应用,亦在持续深化在中国的国产布局。GE 医疗透露,其天津磁共振基地在去年 8 月启动了五年 5 亿元投入计划,致力于打造磁共振东半球总部,公司的创新研发中心大楼将于今年年底投入运营。
礼来集团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德赫兰表示:" 进博会是全球企业共享中国机遇的重要窗口。礼来持续参与进博会,深切感受到其强大的‘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多款创新产品及适应症在中国市场的加速落地,以及与政府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和行业合作伙伴的深入协作。未来,礼来将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加速引进全球创新药物,并不断拓展本土化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要创始人、著名临床肿瘤专家秦叔逵在第十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期间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伴随着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临床研究的项目也在增加。
"2016 年至今,跨国药企对中国的态度在不断地演变。9 年前,与跨国药企交流时,他们尽管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也协助中国提高诊断者的研究水平,但是关于是否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特别是早期临床试验,亦或者针对肝癌、鼻咽癌等中国高发肿瘤是否进行专项布局,并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以及是否请中国专家担任大型国际研究的 PI(主要研究者),答案都是否定的。" 秦叔逵举例称,现如今他们是愿意的,当下多家跨国药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亦邀请中国的专家加入其中,参与并主导其药物的早期临床研究和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等。由于中国的创新和临床水平在提高,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策略也逐渐变得积极。
投资中国管线,赚全球市场的钱
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推动中国与全球新药临床进展同步、加速新药在华落地,仅是跨国药企深耕中国市场的其中一面。随着国内新药研发浪潮持续升温,BD 和出海不仅是中国创新药企走向海外的核心路径,更成为跨国药企扩充产品管线、深化全球布局的重要选择。
医药魔方 NextPharma 数据库显示,截至今年 10 月 21 日,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已突破 1000 亿美元。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医药相关交易(包括 License-in(许可引进)、境内交易、License-out(对外授权,即授予其他企业,尤其是国际制药巨头)三种类型)总金额就达到 608 亿美元,已经超越 2024 年全年医药相关交易总金额 571 亿美元;交易数量高涨,为 144 笔,同比增加 67%。
另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对跨国药企的海外授权交易就超过 70 笔,根据部分已披露的数据,其首付款总额达近 30 亿美元,交易总额达 531.36 亿美元。进入下半年,包括信达生物(01801.HK)、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迈威生物(688062.SH)、翰森制药(03692.HK)等多家企业将自己的管线以不同的方式 BD,交易愈发频繁。俨然,BD 浪潮在中国兴起,而跨国药企是中国创新药管线的主要买家。
这也助推了交易首付款、潜在总金额不断创新高。今年 5 月,辉瑞以 12.5 亿美元首付款、60 亿美元总交易款,拿下沈阳三生制药(01530.HK)自主研发的突破性 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 SSGJ-707 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引发医药圈强烈反响。
时隔 5 个月,这一纪录被打破,10 月下旬,武田制药就 IBI363、IBI343、IBI3001 三款核心抗癌疗法与信达生物以不同合作模式达成合作。该笔交易涉及 12 亿美元首付款(含 1 亿美元的溢价战略股权投资),以及潜在里程碑付款,最终总交易额最高可达 114 亿美元。
除了创下新高的总交易金额,本次市场关注的另一大焦点,是围绕新一代 IO 基石疗法 IBI363(PD-1/IL-2 α -bias)的合作。与此前行业常见的单纯授权、NewCo 等 BD 交易模式不同,该项目采用在美国市场利润损失共担模式,即 Co-Co 模式。Co-Co 模式,指的是 BD 合作双方 " 共同开发(co-development)+ 共同商业化(co-commercialization)" 的深度协作模式。这也让信达生物不再是单纯的权益出售方,而是升级为武田制药的 " 战略合伙人 "。
瑞银证券中国医疗行业研究主管陈晨告诉时代财经,Co-Co 模式是头部企业正在探索的,企业参与海外研发、销售,就能够学习和借鉴到海外大药企怎么做,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建立他们自身的全球化销售能力和研发能力,为未来的增长做了很好的铺垫。
除辉瑞和武田制药以外,诺和诺德(NVO.US ) 、默沙东(MRK.US)、阿斯利康、罗氏(RHHBY.US)等多家跨国药企也在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商务拓展合作,交易项目不乏单抗、双抗、GLP、ADC 等热门靶点,覆盖包括肿瘤、自免、减重等多种常见疾病类型。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在进博会开幕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吉利德与中国香港希华医药有限公司与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都是我们与本土公司合作的案例。未来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和促进与本土创新药企业的合作。事实上,我们还有很多项目正在洽谈之中,无论是收购还是合作,中国市场中的优质创新药企及其好的项目、产品与研发管线正受到持续关注,各类合作模式不断涌现,交易规模也不断突破新高。我想,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吉利德也与其他跨国企业一样,对此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多位行业人士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中国的 BD 趋势在明年仍会持续,跨国药企需要中国市场,也需要中国的管线。
宋瑞霖表示,今年 10 月初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指出,预计 2035 年美欧制药企业因专利断崖带来的收入缺口将达到 1150 亿美元。为填补未来的巨大缺口,跨国药企(MNC)正在世界范围积极寻求创新资源,中国市场正是他们瞄准的对象之一。
" 假如过去在旧金山做一个 BD 要花费 100 亿美元,现在在中国市场可能只需要 50 亿美元,而且更快,这就导致本土的 Biotech 市值受到了影响。" 宋瑞霖介绍,凭借 " 更快更好 " 的优势,中国 Biotech 的影响力已在美国市场初步显现。美国纳斯达克 Biotech 企业平均市值因为中国创新药的创新能力的变化直接导致下降。预计至 2040 年,美国 FDA 批准的创新药,来自中国的比例将达到 35%。
陈晨则对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明年跨国药企 BD 仍然是全球市场的主流趋势。由于很多跨国药企的专利在 2026 年至 2028 年将要过期,为了维持销售额的增长,引进是必然的。那他们在做引进的时候,中国市场肯定是他们必须看的市场。
" 从过往数据来看,全球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有 1/3 都是来自中国,如果要做药物引进,中国不仅数量多、选择多,也便宜,是很好的选择。" 陈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