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 一项项 " 之最 ",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念兹在兹。
" 十四五 " 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0 年 11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当地推进长江下游岸线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总书记强调:" 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 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2023 年 7 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隔 5 年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第一点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治理之道,用久久为功和驰而不息的定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一个个 " 绿色之变 " 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一度因接纳过多农田退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水质严重下降。 如今,这片 " 塞外明珠 " 蓝天碧水,飞鸟翔集。
2023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用两个半天时间,看齐了湖、田、林、沙、水。在随后主持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 " 三北 " 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如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最后 50 米草方格扎进湿沙层,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已镶上 " 绿链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也实现了锁边 " 合龙 ",形成全长 3046 公里、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十四五 " 以来,我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1.05 亿亩;" 三北 " 工程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治理区实现从 " 沙进人退 " 到 " 绿进沙退 " 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达 25.09%,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 " 双增长 ";今年 9 月,我国第二部以 " 法典 " 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 3 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 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持续发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榆林因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为我国能源保供的重要基地。2021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对于传统行业,不能简单当成 " 低端产业 " 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地方考察、重要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2023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总书记要求 " 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 "。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强调 " 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 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不简单以 GDP 论英雄,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 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变革与转型正在神州大地上加速展开。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 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 44.4% 和 31.3%;新能源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40% 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持续刷新世界纪录;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积极推动发展绿色转型,我国提升了产业的 " 含金量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02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绿道步行察看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不时同市民和游客热情地打招呼。总书记说:"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绿道建设把自然景色和人工设施很好地结合起来,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生态理念一以贯之,为民情怀一如既往。
2022 年 8 月,在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生态环境,详细询问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质如何、鱼类恢复得怎样。驻足小凌河畔,总书记说:"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今年 7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 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一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我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
总书记说,2024 年北京空气 PM2.5 平均浓度是 30.5 微克每立方米,比 2013 年下降 65.9%,蓝天成为常态。
古都之变,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
" 十四五 " 以来,各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新增完成 8.6 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45% 以上 …… 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如今,在广袤乡村,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 两山 " 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4 年,全村分红 316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 7.4 万元。
福建武平捷文村,全国林改策源地,通过深化集体林改盘活 " 绿色家底 ",推出灵芝采摘节、生态研学等项目,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亿万人民逐绿而行,也共享绿色发展的累累硕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在大美中国徐徐铺展。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中轴线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