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5分钟前

特斯拉正在“始祖鸟化”

文 | 最话 FunTalk,作者 | 林书,编辑 / 刘宇翔

最近想到一个词," 始祖鸟化 ",指的是,当一个品牌的 LOGO 具有的社交和身份认同价值,彻底压倒甚至取代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后,品牌就不再专注于创新突破,而会倾向于降低门槛,贩卖 LOGO,这个品牌便经历了 " 始祖鸟化 "。

这类品牌在早期通常凭借顶尖的技术和创新在专业领域立足。仍以始祖鸟为例,它最初以热压合技术的安全带、GORE-TEX 面料的硬壳、第一个发明防水拉链而闻名,在专业户外圈建立了 " 能救命的装备 " 的口碑。

但当破圈后,品牌的核心价值被重新定义,品牌被新晋客群塑造成一个社会身份的象征,这时,LOGO 就取代产品本身变成了社交货币和 " 中产身份证 ",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产品,而只是为了买印在衣服上的 LOGO。同时,为了提升销量,品牌也开辟更多的 " 日常 " 产品线,不再专注于追求极致技术创新,毕竟,此时性能如何已经无关紧要,只要打上 LOGO 就能卖出去。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就正在 " 始祖鸟化 "。最明显的迹象是,近期特斯拉推出的廉价版 Model 3 Standard 车型和 Model Y Standard 车型,这两款车型在技术性能上,相较于前系的后驱长续航版、高级版后轮驱动版都有所减配,但价格同样降低了,在美国市场起售价分别为 36,990 美元和 39,990 美元,降幅高达 5,000-5,500 美元,下降比例超过 10%。

往好的方向去想,这是特斯拉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响应,但深层次来看,这更像是昔日科技巨头在日趋激烈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中的 " 打 LOGO 跑量策略 ":在技术上已经拉不出代差,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仍有 " 先行者红利 ",那就干脆减配、降价,打上 LOGO,收割更多信仰品牌的潜在消费者。

该两款车型目前仅限美国市场发布和销售,按计划,在 10 月内开启海外交付。事实上,特斯拉这次的廉价版车型,虽然在同价位海外市场中仍有一定竞争力,但在中国市场,已难以对主要中国品牌构成优势,其在华技术优势正逐渐丧失,开始滑向依靠品牌溢价的 " 始祖鸟式 " 企业。

而这一变化,反映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01

特斯拉此次推出的廉价版车型在配置上进行了大幅精简。

Model 3Standard 相较原有版本续航里程从此前的 358 英里降至 272 英里;Model YStandard 的续航从 357 英里降至 321 英里,同时移除了全景玻璃天窗,扬声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方向盘从电动调节改为手动调节。

这种 " 减配降价 " 的策略背后,是特斯拉面临的严峻市场压力。据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 2025 年上半年全球交付量为 72 万辆,同比下滑 13.3%。这一下滑幅度远超市场预期,也是特斯拉自 2022 年以来首次出现如此大幅的同比下降。

更为严峻的是,特斯拉在全球主要市场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在欧洲市场,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新车注册量达 13,503 辆,同比大幅增长 225%,市场份额升至 1.2%,首次超越特斯拉的 0.8%。

在东南亚市场,2025 年 8 月比亚迪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销量均超过了特斯拉。

而在最关键的中国市场,特斯拉更是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特斯拉 2025 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为 26.34 万辆,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5.4%;市占率从 2020 年 15% 的峰值萎缩至 7.6%。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强势表现。比亚迪连续第四季度在全球纯电动车销量上力压特斯拉,第三季度纯电车型销量达 582,522 辆,领先特斯拉 85,423 辆。而在全球市场份额方面,比亚迪已连续三个季度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2025 年第二季度市场份额达到 22%,销量超过 85 万辆,同比增长 159。

新势力品牌的表现同样亮眼。2025 年 9 月,零跑汽车以 66,657 辆的交付量稳坐新势力榜首,小鹏汽车首次突破 4 万辆月销量,小米汽车同样实现超 4 万辆的交付成绩,改写了新势力竞争格局。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多元化竞争阶段,特斯拉的一家独大局面彻底终结。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数据对比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 " 性价比 " 的明显对比。

将特斯拉廉价版与国内同价位车型进行对比,性价比差距显而易见。在 20-25 万元这一主力战场,中国品牌往往能提供座椅通风按摩、空气悬架、800V 快充等极其丰富的配置。

而廉价版 Model Y/3 则配置相对简陋,具体来看,廉价版 Model Y 标准版在配置精简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取消后排触屏、扬声器数量从原来的 14 个减至 6 个、方向盘从电动调节改为手动调节、取消全景玻璃天窗等。

在电动车需求更加多元化和本土化的今天,除了基础的辅助驾驶功能,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开始追求体验的舒适、多样化,这种大幅度减配,无疑给中国用户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 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在中国依然 " 水土不服 "。尽管马斯克多次承诺 FSD 将在中国落地,从最初的 2024 年底到后来的 2025 年第一季度,但受制于数据合规、算法本地化与监管审批等复杂因素,这一核心功能的落地时间仍充满不确定性。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小鹏汽车的 XNGP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实现无图智驾,覆盖场景包括高速、城市快速路和城区道路;理想汽车的 AD Max 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 NOA 功能上表现出色。

这使得特斯拉在本土智驾体验方面,已难以与同价位竞品拉开根本性差距。

02

虽然在技术、性能上,现在的特斯拉已经难言有绝对优势甚至是优势,但在品牌上,特斯拉无疑在消费者心目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毕竟作为新能源车的开创者,特斯拉已经成为大众心目中前沿科技、独特品牌魅力和闭环生态巧妙融合的 " 科技符号 ",也因此曾获得极高的品牌溢价。2014 年进入中国市场时,进口版 Model S 的售价为 73.4 万元起(含税落地价),顶配车型价格超过 100 万元。2019 年初,特斯拉 Model 3 以进口方式在中国销售,标准续航版本起售价接近 43 万人民币,高配的长续航和性能版甚至超过 50 万人民币。

这些印象依然深深烙在消费者心目中,普通消费很难理解特斯拉产品的技术、参数,但仍会接受其 " 高端 "" 科技 " 的心智认知,或者说,只要看到特斯拉的 LOGO 就会认为它仍是 " 先进 " 的产品,是环保、科技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一种价值观。

因此,推出廉价版的 Model 3 Standard 车型和 Model Y Standard 车型,在商业上就是 " 明智 " 的策略。

一方面,可以通过吸引 " 特斯拉情结 " 用户,特斯拉确实能够精准截流国产车的潜在客群。这部分用户往往对特斯拉品牌有较强认同,愿意为品牌价值买单,即使在配置有所缩水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特斯拉。同时,对于看重电池能效和简约设计理念的消费者,特斯拉的产品哲学仍有一定吸引力,他们没那么在乎配置,或者说认为 " 彩电沙发电冰箱 " 是瞎整。

另一方面,对品牌力较弱、利润微薄的二线新势力(如哪吒、零跑)形成直接挤压。这些品牌原本依靠性价比优势在入门级市场获得生存空间,但特斯拉廉价版的进入,凭借其更强的品牌号召力和全球化供应链优势,从而对这些品牌的市场空间形成直接威胁。

国产品牌性能再强、配置再高,不少热衷于社交媒体的消费者仍不会认可,但特斯拉以及马斯克身上的光环形成的高端叙事在社交媒体上仍广为流传,主观上的倾向就带来了客观上的 " 套利空间 ":只需推出 " 买得起 " 的定价区间内的产品,打上 LOGO。

是的,这种 " 套利空间 " 更多体现在品牌层面,而非技术创新层面。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优势正在被中国企业快速追赶甚至超越。在三电系统方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e 平台 3.0、蔚来的全域 900V、小米的 870V 碳化硅平台等技术方案,已在能效、充电速度、热管理等关键指标上逼近甚至局部超越特斯拉。

比亚迪、特斯拉电池技术对比

从技术维度深入分析,在电池技术方面,特斯拉的技术垄断地位已经被彻底打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凭借磷酸铁锂材料的安全性和成本优势,不仅在自家车型中广泛应用,还被蔚来、小鹏、小米等多家企业采用。

在动力系统集成方面,中国企业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比亚迪的 e 平台 3.0 将电驱动、电池、电控高度集成,实现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制造成本;蔚来的 ET5 和 ET7 搭载的前后双电机系统,在性能表现上已经超越了同级别的特斯拉车型。

在充电技术方面,中国车企的 800V+ 超快充技术已经形成规模化应用,这一技术路线在充电效率上明显优于特斯拉的 400V 架构。小鹏汽车的 800V 高压平台配合 S4 超快充桩,充电功率可达 480kW,10-80% 充电时间缩短至 20 分钟以内。

蔚来的 900V 全域充换电体系结合其独有的换电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补能选择;小米的 870V 碳化硅平台在材料科学上的应用更加先进,系统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失去了 FSD 这张王牌,三电技术也被国内车企逐渐追上的情况下,特斯拉在华的技术优势基本瓦解。

只是,品牌说到底是基于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特斯拉仍是 " 领先 "" 高端 " 的形象。

正如很多购买始祖鸟的消费者,他们并不会去了解产品的性能、材料、用途以及与其他品牌的差异,哪怕各品牌都使用同样的 GORE-TEX 面料和压胶工艺,也都更倾向于始祖鸟,只是价格相对较高,不得不选其他家的。

所以,要挽回市场份额,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开辟条新的低端支线,减配,覆盖到更大的市场,乃至更重面子、更看 LOGO 的下沉市场。

这就是目前特斯拉的做法,早期的技术先发优势逐渐消失后,开始更多依赖品牌价值和用户惯性,而非持续的技术领先来维持市场地位,但靠品牌溢价就能维持高利润,不如就做廉价支线 " 下沉 "。

03

特斯拉之所以从昔日的行业颠覆者沦落到今日的窘境,根本原因在于,其在供应链、成本,以及迭代速度方面,已经难以与国内车企匹敌。

尽管特斯拉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 400 家,但其产品定义、研发节奏、供应链决策仍高度受制于美国总部,难以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这种 " 总部决策、本地执行 " 的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或许有效,但在当前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下却成为了沉重包袱。

中国消费者对于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载生态的需求日新月异,而特斯拉的产品更新周期却相对缓慢,往往需要经过美国总部的层层审批和全球统一考量。

相较之下,比亚迪、小米、小鹏等中国车企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市场适应能力。这些企业扎根于全球最密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激光雷达,90% 以上核心部件都可实现本地化、模块化、快速迭代。

更为重要的是产品理念的差异。

特斯拉的产品逻辑依然是 " 一套硬件打全球 ",强调极简、统一、去地域化的设计哲学。这种标准化思维在全球化初期确实有效,但随着各地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分化,消费者开始更加重视本土化的功能和体验。

中国车企通过深度用户洞察 + 本地数据闭环 + 快速功能落地,已经把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 " 为中国路况和家庭结构量身定制的生活空间 "。例如,针对中国家庭的多代际出行需求,理想汽车推出了大型 SUV 产品线;针对中国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小鹏开发了更加精准的城市 NGP 功能;针对中国用户的智能化偏好,小米汽车深度整合了其生态系统。

从创新速度来看,中国车企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系统性优势。以产品迭代为例,小鹏汽车几乎每个季度都会推出软件更新,涵盖智驾功能、娱乐系统、用户界面等多个维度。

而特斯拉的产品更新往往需要 2-3 年的周期,这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显得过于缓慢。Model 3 自 2019 年在华量产以来,除了 2023 年的 Highland 改款,基本维持原有设计和功能配置;Model Y 也自 2021 年交付以来少有重大更新。

这种缓慢的更新节奏,让一部分中国消费者逐渐失去新鲜感,转向更具创新活力的本土品牌。

综合来看,特斯拉廉价版的推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在入门级市场的存在感,但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用户体验等关键维度,特斯拉已经落后于中国主流新能源车企,其最大的优势可能就那 LOGO。

如果想重回巅峰,特斯拉需要尽快拿出 V14 等更先进的 FSD 版本和 " 软件定义汽车 ",但技术的再突破毕竟不会一夜之间实现,在这窗口期,其实,推出廉价版抢占使用,获取更多数据用于模型训练,也是明智之举。

先行者的心智优势不用白不行,其他品牌想用也用不上,依旧在冲刺高端的路上苦苦努力,由低往高攻很难,但从高往低打却相对容易得多。再怎么嘲笑始祖鸟只有 LOGO,但心心念念的也是希望自家 LOGO 也具有那般超强的品牌号召力。

特斯拉还是很强,但也不再绝对强了,新能源车说到底还是依赖供应链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品牌壁垒是建立在优势的技术基础上的,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也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深度重塑。

卖 LOGO 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君不见,始祖鸟固然高端,最后还是被安踏收购了,并被榨取了最后一丝品牌价值。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