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7分钟前

“江苏船王”冷血出手

文|巨潮 WAVE,作者 | 谢泽锋,编辑|杨旭然

不长的时间里,杉杉股份又再次走到了命运的关键路口。

在浙商传奇郑永刚辞世两年半后,经历家族内斗、债务违约风波后,有 " 民营船王 " 之称的任元林半路杀出。他所执掌的新扬子商贸联合新扬船、TCL 产投、东方资管等合作伙伴,意欲入主杉杉。

失去主心骨之后,杉杉风雨飘摇,由于没有书面遗嘱,继母和长子拉开控制权争夺大戏,整个公司元气大伤。加上产业周期下行,经营不善带来了资金链的断裂和债务违约,遗孀周婷无力回天。

意料之中的是,杉杉显然不会就此垮台,而是成了资本所觊觎的 " 肥肉 "。曾经的杉杉堪称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典范,郑氏家族旗下的锂电负极材料、偏光片等资产本身并不差。

杉杉集团股价表现(自 2022 年至今)

前有福建富豪吴华新购入永杉锂业,牛散魏巍通过司法拍卖拿下杉杉 1300 万股股份,如今,郑氏家族最核心的资产杉杉股份的控制权也即将旁落。

资本市场的残酷,商业竞争的冷血,令人唏嘘不已。

01 新主角

新主角的登场没有太多征兆。

9 月 30 日晚,杉杉股份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杉杉集团及子公司朋泽贸易与杉杉集团管理人、重整投资人联合体签署了《重整投资协议》。

按照计划,重整投资人将通过 " 直接收购 + 与服务信托组建合伙企业收购 + 剩余保留股票表决权委托 " 三种方式合计取得杉杉集团、朋泽贸易持有的 23.36% 的控制权。

目前,杉杉集团拥有 14.24% 的股份,朋泽贸易持有 9.13%,两者合计 26.36%。这意味着如果完成重组,郑氏家族将仅剩 3% 的权益,郑永刚的后代们接近于完全退场。

公告显示,重整投资人联合体由新扬子商贸、新扬船投资有限公司、TCL 产投和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组成。若顺利完成,杉杉股份的实控人将变更为任元林。

这位杉杉的新主人是扬子江船业的创始人。他从造船学徒起步,在造船行业驰骋近半个世纪,被称为中国 " 民营船王 "。

扬子江船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6 年,2007 年上市,是中国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造船企业。根据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 500 强榜单,其以 325 亿元收入位列 406 位。

以造船为根基,任元林的产业已拓宽为航运、贸易物流、地产、金控等多元化企业集团,综合实力稳居全球造船行业 TOP5。

2021 年底,扬子江船业分拆扬子江金控,聚焦投资业务,并于次年 4 月在新加坡上市,成为集团第二家上市公司。而此次主导收购杉杉的新扬子商贸,就属于扬子江金控旗下的国内投资平台。

此次交易也颇为巧妙,以新扬子商贸为核心,联合了合作伙伴新扬船、产业方 TCL,以及资本方东方资管,联合体实力雄厚,既有产业基因,又有金融背景。

收购策略上," 直接收购 + 与服务信托组建合伙企业收购 + 表决权委托 " 三套组合拳思路清晰。

第一步,新扬子商贸作为带头方,联合新扬船设立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投资人持股平台,收购 9.93% 股份,新扬子商贸在该合伙企业中的份额不低于 40%;

第二步,合作方 TCL 产投将直接收购杉杉股份 1.94% 股权,并将表决权委托给上述持股平台。TCL 科技的半导体显示业务和杉杉股份的偏光片将深化合作;

第三步,联合东方资管成立服务信托公司收购剩余股权,并受让债务人剩余的杉杉股份股票表决权。

" 三步走 " 完成后,任元林仅用 32.84 亿元就拿下了总资产高达 450 亿元新能源头部企业的控制权。

而且,为完成这笔收购,扬子江船业启动资产腾挪,提前将新扬子商贸的负债规模锐减九成,资产负债率仅有 1.81%,2024 年的净利润 4.45 亿元。

目前看,这套方案照顾到了债权人等各方利益,且方案也十分详实。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杉杉即将进入 " 船王 " 的产业体系内。

02 新版图

已是古稀之年的 " 民营船王 ",在此时选择拿下杉杉股份,显然有其深谋远虑。

对任元林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跨界布局,也是打造扬子江 " 造船 + 海事 + 金融 + 新能源 " 业务版图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是全国甚至全球造船重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经连续 16 年高居全国第一。在这片茂盛的 " 造船业雨林 " 中,扬子江船业是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 600 万载重吨。

今年上半年,扬子江船业实现收入 129 亿元,归母净利润 42 亿元,同比增长 37%,毛利率 34.5%,利润规模和盈利能力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更令人侧目的是,公司手持订单高达 236 艘(公司公告数据),排产一直持续到 2030 年,这些订单总价值 232 亿美元(1652 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船占比高达 74%。

在事业如日中天时,任元林未雨绸缪,开启了 " 第三次创业 "。

其一是,将传统造船业进行清洁化、智能化改造。今年 2 月,扬子江船业投资 30 亿元打造了扬子泓远绿色高技术清洁能源船制造基地项目。该项目建设正按规划推进,计划于 2026 年底完工,第一艘新船预计在 2027 年交付。

这一项目旨在打造世界级的清洁能源气体船交付基地,其中不乏 " 造船皇冠明珠 " 的 LNG 运输船、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等。

2025 年初,世界航运巨头赫伯罗特就向扬子江船业预定了 12 艘 16800TEU 船将用于运力扩张,配备最先进的低排放高压 LNG 双燃料发动机,还可使用甲烷作为燃料,比传统推进系统减少高达 95% 的二氧化碳排放。

其二,任元林正对旗下快速增长的海事投资业务进行拆分上市,自扬子江金控从集团分拆上市后,已形成投资管理、海事投资与基金管理三大板块。其中,海事投资业务发展迅猛,基金规模从 2.5 亿美元扩至 6 亿美元,累计已经完成了 66 艘船舶的交易。

今年上半年,其海事基金收入同比大增 82%,成为集团利润增长的核心动能。然而,由于扬子江集团的多业务性,其价值被严重低估。此次分拆旨在打破 " 估值折价 ",同时让海事发展业务 " 单飞 ",实现更快速的成长。

可以看出,从 1 拆 2,到 2 变 3,任元林即将完成 3 家上市公司布局,而如果成功拿下杉杉股份控制权,将同时拥有 4 家资本平台,实现 "A 股 + 新加坡 " 的国内外的两地上市。

与此同时,LNG 等清洁能源船舶项目与锂电材料的结合,有望开辟 " 清洁动力船舶制造 + 新能源 + 显示科技 " 的新引擎。

" 大海不干(涸),就要造船。" 任元林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袒露自己深耕造船的决心," 只要大海不干,就需要航运,航运就离不开造船。"

在全球航运业迈向低碳化的今天,率先切入新能源材料领域,对于扬子江船业集团而言,显然是一步向前看、往前走的长期规划。

03 新杉杉

郑永刚离世前,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的杉杉会沦为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的窘境。

其闪崩之势如同山洪一般令人错愕。在船王任元林出手前,杉杉 " 分拆出售 " 已有预兆。

2024 年 11 月,曾隶属于杉杉的永杉锂业因股东债务违约问题,其持有的 1.02 亿股被司法拍卖,最终被永荣控股旗下的永荣致胜以 8.04 亿元竞得,从而获得永杉锂业的实控权。

本次司法拍卖完成后,杉杉滑落为第二大股东,永荣集团幕后的福建富豪吴华新正式成为永杉锂业的话事人。

永杉锂业是湖南首个锂盐项目,项目一期产能达 2.5 万吨,项目二期也于 2024 年 10 月全面投产,产能提升至 4.5 万吨,项目三期还将建设一条 1.5 万吨碳酸锂生产线。

资料显示,永荣控股是一家知名闽企,体量比扬子江船业更大,身处石油化纤行业。其以 1027.3 亿元的营收位居 " 福建省民营企业 100 强 " 第 6 位。

在竞购永杉锂业的拍卖上,永荣系最高出价 210 次,可见其势在必得。早在 2023 年 11 月,吴华新曾公开表示,未来两年计划在四川投资 70 亿元,建设 10 万吨 / 年锂盐及 10 万吨 / 年锂电池回收项目,集团还成立了永荣新能源科技公司。

但此后并无下文,而此次收购,将直接帮助这家化工企业切入新能源领域,也是其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步骤。

永杉锂业本是郑永刚当年绞尽脑汁才成功收购的。2022 年 1 月,吉翔股份通过收购湖南永杉锂业,切入锂盐产业,原本是杉杉完成产业链闭环的战略之举。如今,这成了杉杉化解债务的无奈割舍。

到 2025 年 2 月,杉杉控股一致行动人鄞州捷伦持有的 4829.33 万股被划拨给债权人,控股股东阵营持股比例从 50.51% 降至 48.37%。

4 个月后,杉杉控股旗下 1300 万股也被司法处置,知名 " 牛散 " 魏巍通过司法拍卖,以每股 8.42 元、总价 1.09 亿元的价格拍得。当前,杉杉股价已涨至 15.9 元,意味着,魏巍这笔投资已经浮盈 1 亿元。

截至目前,郑永刚家属、杉杉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已下降到 26.37%,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明显降低。

此时杉杉在产业上的竞争力依旧强势。上半年负极出货量仍居行业第一,占行业总出货量的 21%;大尺寸 LCD 偏光片出货面积份额 34%,LCD 电视用、显示器用偏光片均排名全球首位。

上半年,杉杉的两大业务展现出了足够好的韧性——合计贡献净利润 4.15 亿元,带动公司整体利润反弹。而且在 8 月份,杉杉科技还获得储能黑马楚能新能源超百亿负极材料的长期大单,震惊业界,刺激股价开始了绝地反击。

在杉杉因宫斗内耗和周期波动陷入历史级别低谷期时,引起外界资本眼红,也是在所难免。而此次若能得到优质产业资本的支持,以解燃眉之急,对于杉杉来说也不失为良好的归宿。

04 写在最后

杉杉的传承问题,无情地揭开了中国民营企业最隐秘、最不愿被提及的伤疤。

创始人在世时,还可通过个人能力和行业地位,为企业背书,维系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而一旦去世,倘若未提前设立书面遗嘱,企业运行中积攒的传承规划、家族治理、所有权与经营权、职业经理人培养等弊端便会瞬间暴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什么家族内部人真正有能力 " 无损接班 "。

时至今日,郑永刚苦心孤诣几十载打造的商业帝国,其核心业务仍旧保留了下来。这也算是不幸中的 " 幸运 ",但这更多的是整个产业的幸运、更加宏观层面的幸运,并非郑家人的幸运。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