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每日财报 10-13

行长钟辉辞职,国资“进场”难解经营阵痛,四川天府银行所行何方?

天府银行高管面临重大调整。

文 / 每日财报 张恒

前不久,资产规模超 2500 亿的四川天府银行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则行长辞任的公告,引发市场较大关注。

根据公告信息显示,四川天府银行董事会于近日收到钟辉辞去行长职务的书面辞呈,并进一步表示称因工作另有安排,虽钟辉卸任行长一职,但其还会继续担任四川天府银行副董事长、董事会成员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成员。

对于此次四川天府银行核心高管人事的重大调整,市场有不少疑问。一方面,为何钟辉只是辞去行长一职而还保留其他要职?随着钟辉的突然辞任,导致行长职位暂时空缺,接下来会由谁 " 挑大梁 "?

另一方面,此次行长缺位的背后,同样映射出近段时间里四川天府银行高管团队颇为不稳状态。要知道,在 2024 年 12 月 7 日,该行唯一的副行长罗剑因个人原因被暂停履职,直至目前,天府银行并未公布任何新副行长人选信息。如今快一年时间过去了,为何该行副行长一直迟迟未有合适人选补位?

结合以上人事调整所传递出的信息来看,目前天府银行成为业内罕见的既没有行长也没有副行长的城商行,这可能会对该行发展战略的延续性构成一定挑战,也意味着这两大核心空职需要尽快寻觅人员来填补空缺。

行长钟辉履职两年半突然辞任,

副行长也待补位

通常情况下,银行行长离职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晋升至董事长职位;二是彻底离开银行且不再担任任何内部职务。

然而,此次天府银行原行长辞职后转任副董事长的案例,在业内较为罕见。这种 " 辞任不离职 " 的特殊安排打破了常规职业路径,既保留了其在银行体系内的影响力,又实现了职务角色的转变,属于较为少见的过渡性人事安排模式。

根据履历," 准 70 后 " 的钟辉,现年 56 岁,拥有 35 年金融领域从业经验,其职业生涯可清晰划分为两大阶段:早期深耕央行系统,后期专注商业银行发展。

1990 年 8 月参加工作后,钟辉长期服务于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分支机构,历经人事管理、信贷审批、基层支行行长等多岗位锻炼,积累了扎实的货币政策执行经验与基层银行管理经验。

2016 年,钟辉转战四川天府银行,开启职业新篇章,最初从部门总经理起步,逐步晋升总行管理层,历任小企业银行部、社区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及董事会办公室要职,并曾担任关联村镇银行董事长,几乎贯穿了前中后台多条业务线。2023 年 3 月,他正式出任四川天府银行行长,但此次辞去行长职务距其上任仅两年半时间。

不难发现,钟辉在金融市场一路走来的印记呈现鲜明的 " 在地化 " 特征,从央行分支机构到地方商业银行,始终围绕南充本土金融生态展开,既精通宏观政策传导,又深谙区域市场运营,曾主导推动小微金融、社区金融等特色业务落地,形成货币政策执行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双重视野与双重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钟辉职业轨迹与现任董事长黄毅也较为相似,折射出天府银行在高层选任中注重内部培养、逐步进阶的鲜明倾向。

公开资料显示,黄毅年龄与钟辉相差无几,今年 57 岁,同样拥有超 34 年金融领域从业经验。早年间,黄毅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仪陇县支行、中国银行南充分行任职。直至 2002 年 4 月,黄毅加入南充市商业银行(四川天府银行前身),历任行长助理兼市场部总经理、成都分行行长、总行副行长等职。2015 年其被晋升提拔成为该行党委副书记、行长;2023 年 3 月 24 日,黄毅正式担任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每日财报》还关注到,随着钟辉的离任,四川天府银行的高管团队成员仅剩 4 位,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 新兵 " 精简态势。他们分别是:为由内部晋升、于 2024 年 4 月才获监管核准的副行长罗剑(因其个人原因于 2024 年 12 月 7 日起暂停履职),2024 年 6 月上任的行长助理张伦方和 2025 年 6 月上任的行长助理李德超,他们资历尚浅,以及尚未获监管任职核准的首席信息官邹继岳。

可预想的是,在管理层近乎 " 全员新人 "、经验积淀尚浅的格局下,四川天府银行从现有班子中火线提拔一位行长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更有可能的情况或许是由该行大股东方或董事会主导,从体系外 " 空降 " 一位具备丰富经验的新行长,以稳定局面并推动银行应对当前挑战。

之所以得出这一判断背后的原因,是去年四川天府银行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深刻变革。

国资大手笔增资 " 救场 ",

难解股权治理困局

2024 年对四川天府银行而言是关键之年。该年底,其完成了 50 亿元增资扩股工作,通过定向增发引入 13 家清一色省属国企,使得自身国有股持股比例从 2023 年底的 17.37% 提升到 55.96%,意味着四川天府银行正式成为一家国有控股城商行。

其中," 四川省属国企 " 蜀道集团持股达到 23.35%,位列单一第一大股东;南充市政府下属的南充国投继续持有 10% 股权,退居第二大股东。另外持股超 5% 的大股东还有四川明宇集团、南充联银实业、成都云集房地产、成都枫之林贸易,对应分别持股 5.32%、5.32%、5.29% 及 5.27%。

今年 1 月,该项大规模增资事宜最终尘埃落定,四川天府银行注册资本由 10.01 亿元增至 18.78 亿元,同步增加资本公积 41.23 亿元。

这一巨额增资给四川天府银行带来最直接的受益点自然是提升了资本充足水平。要知道,在 2023 年末之时,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 7.59%,已经无限接近 7.50% 的监管红线;资本充足率为 10.83%,同样逼近 10.50% 的监管要求。

而通过获得股东 50 亿元增资,天府银行短期资本压力得以缓解,截至 2024 年末,该行资本充足率 10.6%,较上年底下降 0.23 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 8.91%,较上年底上升 0.25 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7.86%,较上年底上升 0.27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天府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实现了股权结构从民营主导到国资控股的根本性转变,但是股权分散带来的治理问题仍未完全化解。

近日,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信息显示,天府银行旗下四川天府金融租赁 10% 股权将于 10 月 18 日开拍,起拍价 1.26 亿元,该股权由万腾实业集团持有。

而要知道,天府金租作为四川唯一金融租赁公司,是由四川天府银行一手发起设立,于 2016 年底正式开业,战略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该公司股权却被拿上台面出售,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除了旗下公司股权遭遇拍卖外,更早之前的 7 月 24 日,南充市老实人商贸公司持有的 300 万股天府银行股权(占总股本 0.1597%)在阿里平台拍卖,起拍价 1950 万元却无人问津。作为第 35 大股东,该公司 340 万股天府银行股份已全部冻结,后续或彻底退出股东序列。

更让人揪心的是,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在持有天府银行股权比例前 12 位的股东中,四川明宇集团已沦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高达 2.34 亿元;成都枫之林贸易还处于限消状态,总计有 5 条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案件。

多名核心股东 " 出险 ",叠加此前小股东股权拍卖流拍,这无形会影响到四川天府银行股权的持续稳定性。

经营质效双向承压:

业绩失速,资产质量下行

从业绩层面来观察,四川天府银行的经营表现同样让市场感到剖为不安。

首当其冲的便是近些年其业绩开始连年下滑。根据历年财报数据,四川天府银行在 2015 年之前营业收入呈现逐年爆发式增长态势,直至当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 51.21 亿元。但好景不长,自此之后该行的创收能力就一直难以企稳,中间营收虽有起伏,但还不至于连年下滑。

转折点发生在 2020 年,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四川天府银行的营业收入开始陷入逐年承压下行之势,2020-2023 年,分别降至了 43.25 亿元、39.67 亿元、30.17 亿元及 24.6 亿元。

创收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下,该行净利润也跟着同步下滑。数据显示,与营收走势相趋同,四川天府银行净利润同样经历着 " 过山车 " 式的波动起伏,此前先是逐年增长至 2015 年 23.5 亿元的至高点,随后则是掉头而下,一步步降至 2018 年的 13.59 亿元,虽然 2019 年有所增长至 14.56 亿元,但这也仅是昙花一现。要知道,自 2020 年开始,四川天府银行净利润一步步承压,已经降至了个位数,与此前数值形成鲜明对照。

根据该行最新披露的财报数据,2024 年天府银行主营业务收入 23.99 亿元,同比下降 2.48%,已经连续五年下滑了;净利润已经降至了 3.34 亿元,较 2023 年大幅下滑 21.66%,已经退回到 15 年前 2009 年的净利润水平。

四川天府银行业绩惊现如此大幅度跌势,放眼整个银行业算是很少见的,很明显,其经营能力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而细究其中,我们认为其如今陷入的经营颓势是与收入、成本及资产质量风险三个端口的同步承压有关。

先来看收入端,近年来,受资产质量下滑、以物抵债方式化解风险贷款、LPR 下行、减费让利政策导向、存款定期化以及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综合影响,四川天府银行息差持续收窄,2023 年净息差降至 0.86%,全年仅实现净利息收入 15.98 亿元,同比大幅减少 33.70%。

2024 年,该行的净利息收入状况并未止跌。三季报显示,去年 1-9 月其净利息收入还可达到 10.65 亿元,约为 2023 年全年的 66.64%。然而,其官网披露的 2024 年年报摘要却显示,全年该项收入却已经骤降至 5.88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了 63.21%,甚至不足 2023 年全年水平的四成。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该行利息净收入在去年第四季度单季录得巨额负值,情况并不乐观。

非息收入方面,近年来该行投资以中短期交易策略为主,促使投资收益大幅增加,先是从 2022 年末的 0.83 亿元翻倍式增长至 2023 年末的 1.6 亿元,2024 年则是进一步暴涨到 14.4 亿元。但即便如此,却也未能抵消掉核心主业利息净收入的暴降,最终还是拖累了整体营收水平。

再来看成本端,近些年四川天府银行业务及管理费等刚性支出虽有一定压降,但数值仍较高,对盈利空间造成一定掣肘。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该行业务及管理费一直处于逐年快速增长之势,直到 2021 年达到 19.59 亿元最高点,随后的 2022 年和 2023 年则分别降至了 19.31 亿元、16.91 亿元。

受此影响下,该行该行成本收入比已从 2015 年末的 26.27% 一步步攀升至 2024 年末的 70.01%,相当于十年时间增长了 43.74 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经营效率有待提升。

此外,四川天府银行所面临的资产质量风险也不容小觑,持续高企的不良资产推高了信用成本,会对自身盈利能力进一步造成严重挤压。截至 2024 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下降至 31.15 亿元;而不良贷款率虽然也稍微降到了 2.10%,可还是比同期全国城商行 1.76% 的均值高,甚至比 A 股 17 家上市城商行 1.83% 的最高值还超了一截。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同样堪忧,要知道在超 31 亿元的不良余额中非标投资不良占比较高。根据中诚信国际此前出具的评价报告,该行非标投资风险持续暴露,截至 2024 年 11 月末,该领域不良与关注类资产合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逾期规模更攀升至 70.91 亿元。这意味着每四元非标投资中,就有一元已出现风险信号,风险隐患仍在集聚。

与此同时,该行抵债资产规模大且处置缓慢。截至 2024 年 11 月末,四川天府银行抵债资产规模已积累至 198.96 亿元,其中超过两年未处置变现而不得不滞留在账上的抵债资产余额已经达到了 93 亿元。

针对该情况,四川天府银行也在积极与多个意向购买方商谈抵债资产收购方案,有序推进抵债资产处置。比如,2025 年 1 月,该行曾将 3.93 亿元债权转让给长城资产,涉及 23 名债务人,其中上海荔源物资 1.5 亿元贷款已沦为失信债权,但此类处置规模与 31 亿元的不良余额相比可以说是杯水车薪,风险处置进度与减值计提压力持续累积。

中诚信国际也在评级报告中这样写到:" 四川天府银行抵债资产规模大且处置进度不及预期,减值计提压力较大,未来仍需密切关注该行抵债资产处置化解情况。"

稍显积极的是,2024 年末该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提升 12.68 个百分点至 195.18%,风险抵补能力一定程度增强。但考虑到其目前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未来仍需加强拨备计提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在业务持续承压与股权问题频发的双重挑战下,高管层调整实属必然。这位仅履职两年半的行长离职,恰是四川天府银行内外矛盾长期累积的典型体现。当前,面对经营质量与效率双重下滑的困境,如何实现管理层有序交接、确保战略执行连续性,已成为天府银行必须直面的核心课题。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每日财报

每日财报

独立、专业、硬核财经观察者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