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14分钟前

逸动科技前员工创业,电动智能摩托艇公司获天使轮融资、清水湾基金独投

作者|黄楠

编辑|袁斯来

硬氪获悉,安澜动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安澜动力 ")近日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清水湾二期基金独投,资金将用于产品功能样机的迭代研发。势能资本担任后续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安澜动力」瞄准 466 亿美金的全球休闲船艇市场,致力于为亲水用户提供更安全智能、更具科技设计感、更易用、更环保的,且具备极致驾驭体验的新一代电动智能摩托艇产品。公司其于 2024 年 5 月入驻李泽湘老师创办的深圳科创学院进行项目孵化立项,在今年 5 月完成全尺寸功能样机的下水测试。

创始人兼 CEO 李安拥有 15 年以上的船艇设计、生产制造和水上运动经验,他曾任职于头部船艇电动推进设备供应商逸动科技,具有丰富的国际化品牌和渠道拓展经验;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南安普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拥有丰富的量产船艇设计制造、电动乘用车技术落地和多年 RC/RM 机器人竞赛经验。

ANAVI 全尺寸功能样机(图源 / 企业)

摩托艇属于运动休闲船艇领域中极具发展潜力与特色的细分品类,它具备规模化量产的潜力、较高的用户情绪附加值,并且动力覆盖范围广泛,无论是追求刺激体验的运动爱好者,还是享受悠闲时光的家庭游客,亦或是进行专业水上训练的人员,它能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在多种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当前全球摩托艇市场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竞争格局。据美国船艇制造协会 NMMA 等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摩托艇年销量约 17 万艘,市场规模接近 25 亿美元。其中,以庞巴迪、雅马哈、川崎三大传统燃油厂商凭借其成熟的技术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占据了高达 95% 的份额。

这些品牌在燃油摩托艇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其产品在动力性能、操控性等方面表现出色,但也面临着高油耗、噪音大、维护成本较高、驾驶事故率高、设计陈旧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正从乘用车领域迅速向其他交通载具扩散,电动摩托艇也迎来新的结构性机会。同时,碳中和趋势的推动下,全球多个国家推出系列鼓励电动交通工具发展政策,也推动了电动摩托艇的加速替代。

传统摩托艇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不仅维护流程繁琐且成本高昂,运行时还易产生噪音扰民、油污污染环境的问题。基于对场景的深度认知,「安澜动力」以 " 电动化 + 智能化 " 为切入点,已研发出新一代电动摩托艇,在安全性、设计感、智能化、低噪环保、后续维护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真正解决用户使用痛点。

ANAVI 电动摩托艇产品图(图源 / 企业)

在动力与性能方面,ANAVI 搭载额定功率 70kW 电驱动系统,配备 30kWh 的动力电池包,最高航速可达 110km/h,续航里程高达 80 公里。其运行噪音低于 65 分贝,且完全无油污排放,在提升动力表现、满足水上休闲娱乐对速度追求的同时,通过高效的能耗比和卓越的船体流体设计实现性能与环保的平衡。

为了提升用户操控的便捷性、降低使用门槛和整机硬件的研发制造成本,ANAVI 已同多家国内乘用车供应链厂商达成相关硬件和智能系统的战略开发合作,它支持智能避障、主动刹车、电助力转向、驾驶姿态自稳定等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能完成落水召唤与自动停泊等任务。同时,通过智能互联系统实现人、手机与艇之间的高效交互,ANAVI 还提供了智能钥匙、远程定位、状态监控和 OTA 升级等功能。

ANAVI 电动摩托艇下水测试(图源 / 企业)

对于安全与体验等问题,ANAVI 采用碳纤维轻量化船体与喷泵推进技术,在实现更高强度和更优推进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船体重量和维护成本。对比传统燃油艇,用户年均可节省超过 1000 美元的维护费用。智能感应钥匙、电机预警及反转除杂等功能也进一步减少了故障风险和使用门槛。

依托中国在电动智能汽车领域成熟的 " 三电 " 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硬氪了解到,「安澜动力」正将高功率密度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迁移至高性能休闲船艇应用场景,在实现产品性能突破的同时,可以显著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和整艇的性价比。

李安告诉硬氪,当前欧美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滨水区域家庭用户在选购摩托艇时,不仅关注加速度、最高船速、回转性和社交体验,也对环保属性和科技设计感提出更高要求。

基于这一趋势,「安澜动力」将以美国、加拿大、澳洲和欧洲作为核心市场,初期产品聚焦中高端个人消费者,中长期下沉到更广大的中产阶级用户市场。同时公司也积极布局中国、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借助国内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有利的环保政策条件,率先推动种子用户测试与产品迭代。

目前,「安澜动力」已完成油改电 POC 样机的验证和 1:1ETV 功能样机的正向开发和测试工作,正在推进 DVT 设计验证机的迭代开发与国内种子用户测试目标,计划于 2026 年中正式推出专业级民用产品,并于同年年底实现海外市场的小批量交付。

相关标签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