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邢亚琪
编辑 | L
题图 | CFP
当秋日阳光穿过紫禁城 600 多年的檐角,在红墙黄瓦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一只橘猫正舒展身子,在昔日皇家宫殿里悠闲踱步。围绕在橘猫身边的,不再是天潢贵胄、后宫佳人,而是举着相机的游客。他们正在捕捉镜头下萌态百出的新晋顶流——活跃在故宫里的 200 余只宫猫。
在网上,这些活跃在故宫各个角落的宫猫也被亲切地称呼为 " 带爪侍卫 ",顾名思义,就是它们生活在故宫里,且担负着守卫故宫的职责。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故宫目前有 200 余只 " 很有名 " 的野猫,它们可能是明代猫、清代猫的后代,备受全国各地网友的喜爱。
因此,喜爱撸猫的人在游览故宫时,有了另一个不可错过的打卡项目——和宫猫合影。还有人贴心地总结出寻找宫猫踪迹的攻略:下午 3 点,故宫工作人员开始投喂时,是宫猫出现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珍宝馆、景仁宫以及寿康宫等地的 " 出猫率 " 最高。
这些花色不同、性格迥异、身世有别的宫猫成为故宫的另一顶流。
作为最受人类追捧的宠物之一,中国人养猫的历史十分久远。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史料考证以及古 DNA 研究,证实从 54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到 1800 年前的东汉末期,豹猫这种小型猫科动物,曾与中国古人维持了 3500 年的共栖关系。
只不过,这段关系随着东汉灭亡而走向终结。由非洲野猫驯化而来的家猫接棒豹猫,成为人类家庭中的新成员。
该项研究将猫在中国的家养历史追溯至 5400 年前,让人不得不慨叹:原来在那么早之前,中国人已开始被猫科动物征服。
这当然不是因为猫的武力值很高,而是在于其自身的魅力。它们最早凭借捕鼠能力获得关注,后来以陪伴者的身份长居人类社会,甚至成为宫廷 " 御宠 " ——这也就难怪从古代的皇室子弟、文人墨客到今天的青年才俊、老者等,从不缺自称 " 猫奴 " 者。
古人习惯以 " 狸 " 称呼猫。在不少古籍中,能寻找到许多古人爱猫的铁证: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猫册》成形于清代,记录了道光年间 24 只宫猫的名字及生卒年月,它们外貌各异,品种不同,姿态或躺或跑,无一不展现出猫咪慵懒黏人的特质。
所有资料中,尤让人感到震惊的当属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一书。书内记载明朝嘉靖皇帝爱猫如痴,不仅设立了 " 猫儿房 ",让专人伺候自己的爱猫,还给猫起名字。那些尤能获得他喜爱的猫,还能 " 加升管事职衔 "。
只不过,不同于今人喜爱的 " 豆丁 "" 多多 "" 阿福 " 等名字,古人给猫取名时多以风雅为先,诸如 " 玉狮子 "" 芙蓉 "" 银虎 " 等,不仅让人闻之就能联想到猫的花色、性别,还能瞬间联想到猫的性格特点等。
所有从 " 猫儿房 " 中选出的宫猫里,嘉靖皇帝最喜欢的是名为 " 霜眉 " 的猫。它不仅陪伴皇帝游走后宫、外出办事,甚至在皇帝睡觉时,也会陪伴在侧。爱猫死后,嘉靖皇帝悲痛得几天不吃不喝,并让人为爱猫写祭文超度,还为其打造金棺,将其葬于万寿山。
原本作为宠物存在的宫猫,在无形间成为故宫历史的见证者,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只不过,随着历史变迁,这些宫猫早已成为滚滚红尘中不可再现的存在。它们自明朝起便开始在故宫里生活,曾是故宫的 " 原住民 ",也是当今宫猫的祖先。由它们繁衍而来的后代,如今也成为人们在研究故宫时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如今,在社交平台搜索宫猫相关的话题可以看到大量内容,有分享 " 撸猫路线 " 的,有分享宫猫美照的,还有对宫猫性格进行分析的,内容之庞杂让人咂舌,也让人看到了宫猫自带的强大流量。
这一背景下,不只游客,连故宫官方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宫猫的信息,这些活跃在墙头瓦檐、绿树繁花之间的猫俨然成为明星一般的存在。
只不过,与过去宫猫多为品种猫不同,如今活跃在故宫里的宫猫多是中华田园猫。它们毛色各异,有黑白相间的,有通体纯白的,有黄白交杂的,毛发长度也有区别。它们的性格各有差异:常出现在故宫箭亭附近的 " 多尔衮 " 气场高冷,让陌生人 " 只敢远观,不敢近摸 ";而活跃在珍宝馆与乐寿堂附近的 " 如意 " 却憨态可掬,十分亲人。
凭借出众的外貌、气质,不少宫猫圈粉无数,它们如明星一般,拥有了粉丝后援团,也拥有了 " 跟拍师 "。比起明星,它们更可能与游客建立纯粹、真实的情感联结。即使偶有塌房,它们也能凭借不表演、不伪装的天性力挽狂澜。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橘猫 " 帕帕 "。它最早以楚楚可怜的形象出圈,后被故宫人员 " 打假 ",证实其为 " 猫霸 "。因而不少网友纷纷感叹:想不到猫也能塌房。
但好在,猫的塌房不似明星塌房那般轰动,并不会真正影响到粉丝的 " 真爱度 "。毕竟对许多人而言,宫猫拥有的生活实在是 " 打工人的终极追求 ":生活在北京最中心的位置,不仅 " 上班 " 时间自由,还有专人投喂;如果生病了,还能得到专业的治疗;粉丝遍布全国。与这种自带主角光环的家世相比," 帕帕 " 装怂实在无伤大雅。
更重要的是,宫猫在凭借外貌圈粉之外,作为故宫的 " 原住民 ",它们也一直在守护古建筑免遭鼠患,这才是宫猫最朴实无华的 " 猫设 "。若仔细翻看故宫的历史就会发现,用猫防鼠患无疑是最经济有效的。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故宫在建造之初便成为啮齿动物最爱啃咬的建筑之一,但在其现存建筑中,不仅鲜有老鼠的身影,就连收藏的 180 余万件文物也未受老鼠侵害,这背后就有每日活跃在故宫各个角落的宫猫的贡献。它们在白天和游客亲切互动,到了晚上便化身为 " 带爪侍卫 ",守护每一根梁柱、每一件文物的安全。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宫猫对战硕鼠的故事:据传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出现了一只体形大如猫的硕鼠,对宫廷文物和建筑都造成了严重损害,宫人更是不堪其扰。为了除掉这只硕鼠,宫廷面向民间广征好猫,但每次都以猫落败收尾。
适逢当时外国使臣进贡了一只通身雪白的狮猫,人们便将狮猫放进硕鼠藏身的屋里,并在屋外偷偷观看。每次硕鼠凶狠地向狮猫扑去时,狮猫都会灵巧地腾挪闪移。历经百余次博弈后,在硕鼠的体力被消耗殆尽之时,狮猫立即上前咬住硕鼠的脑袋,为宫廷解决了忧心之事。
这则传说也许不尽真实,但也说明了宫猫与故宫息息相关、无法分割。
在社交媒体时代,宫猫的影响力早已超出红墙范围。它们于故宫而言,不仅是 " 带爪侍卫 ",更是 " 活着的遗产 "。
在微博上,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不时发布 " 宫猫记 ",经常收获成百上千次的点赞和转发;与 " 宫猫记 " 配合推出的 " 文创产品送粉丝 " 活动,也引得网友踊跃报名;以宫猫形象为设计元素的笔记本、摆件、隔热垫等文创产品,更是成为不少游客打卡故宫后的 " 必带特产 ";宫猫 " 鲁班 " 在《上新了 · 故宫》中化身为解说员,不仅向观众介绍了故宫的历史文化,还催生了新的文创产品。
可以说,正是在宫猫与故宫的互动中,故宫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宫猫也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一些网友对宫猫的管理工作产生了顾虑:宫猫虽然能防治鼠患,但在偌大的故宫里养 200 余只猫,不会损害建筑吗?如何确保宫猫的粪便得到及时处理 , 不会污染环境?
针对这些问题,故宫都有解决方案。宫猫不仅可以享受 " 编制内餐食 ",还不时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投喂。他们将猫粮寄到故宫,甚至指名要求投喂特定的宫猫,而故宫工作人员在完成投喂后,会回传照片作为答复。不仅如此,有粉丝还会自发地定时到故宫看宫猫、送猫粮。
故宫工作人员发布的视频则对其他问题做了更详细的回应。他们在非开放区域设置了多个喂食点,为宫猫提供营养均衡的猫粮,还在游客少的地方设置猫窝,为宫猫提供休憩之所。至于网友担心的猫粪等问题,故宫工作人员会及时清理,保证环境整洁。而为了防范繁殖过剩,故宫里的猫还会做人工绝育。
如果一不小心有宫猫成员 " 上新 ",故宫工作人员在贴心照顾之余,还会积极为其寻找领养人。在故宫工作的自媒体博主 " 宫猫图鉴 " 曾在视频里介绍,目前活跃在故宫里的猫有流浪猫,也有野猫。其中,野猫因为从小在野外生存,所以很难与人亲近,强行领养不仅容易让猫产生应激反应,人也会很遭罪。她建议,对于那些不具备领养条件的野猫,最好的做法是将其绝育后放归。
在多重措施下,宫猫和故宫得以和谐相处。
夕阳西下,游客渐渐散去,宫猫在宫殿之间巡逻,追逐潜藏的老鼠,它们的身影仿佛连接古今。这让人不由想起几百年前,它们的祖先也同样曾在这片红墙下踱步。
排版:张依萍
总第 692 期《故宫 百年顶流》
原标题:《红墙里的宫猫,不只是宠物》
692 期杂志已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