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者眼中,隐藏式门把手已从最初代表科技感的 " 高端配置 ",演变为日常用车中令人困扰的 " 设计败笔 "。
打车时因为找不到开门机关的狼狈摸索、家庭用车时老人孩子面对感应式把手的茫然无措、北方车主面对门把手被冻住时的无奈困苦,这些琐碎体验,已经将用户对创新设计的耐心与好感消磨殆尽。
碰撞事故后无法弹出的门把手,更是直接引发消费者的焦虑与担忧:为何要为华而不实的设计承担生命风险?
千呼万唤下,隐藏式门把手迎来法规整改。
9 月 24 日,工信部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新技术要求对汽车内、外门把手的形态、位置以及安全要求作出了新规定。
其中变动最大的新条款为,要求每个车门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都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且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mm × 20mm × 25mm。
这条规定意味着,市面上 90% 的全隐藏式门把手,此后将不再出现。而小米 SU7、问界 M8 等车型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则符合法规,无需整改。
但全隐藏式门把手,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中的热门设计之一。在车企的产品规划中,隐藏式门把手不仅能够降低风阻、提升续航,还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科技属性。
不仅特斯拉、理想、蔚来等新能源品牌均采用此类设计,就连奔驰、宝马、沃尔沃等传统品牌也在新车型中采用相似的隐藏式设计。
然而,消费者却苦隐藏式门把手久矣。
除了找不到、打不开的体验困扰外,老人儿童面临夹手风险、冰雪天气把手无法弹出、碰撞事故后把手失效阻碍紧急救援等安全事故更让广大车主担忧:真的有必要为了零星几点风阻,牺牲用车安全吗?
本次新规的推进,便是对消费者这些核心关切的直接回应。也是行业发展方向从 " 追逐科技 " 回归至 " 安全至上 " 的重要信号。
隐藏式门把手整改源头:体验和安全
全隐藏式门把手的隐患一直存在,车企也在努力解决其安全与体验问题。
特斯拉曾在用户使用手册中记载用户可通过按压、击打等方式松动冰层,其高管陶琳曾回应称可提前打开空调暖风使冰层融化。
国产车型则采用了更多冗余做法,包括但不限于每个车门配备一套单独的冗余电源、增大门把手电机功率与强度、为车门把手增加一套制热结构等。
但这似乎仍未能完全解决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
中保研碰撞数据显示,在侧面碰撞试验中,配备电子门把手车型的车门弹出成功率为 67%,而机械门把手的数据则为 98%。
多位车企研发人士告诉 36 氪," 没有哪家车企能保证,100% 解决隐藏式门把手打不开的问题,只能减小概率 ",尤其在不可预测的碰撞事故中,车企无法保证所有电机、线束和控制器的绝对安全。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在老人及儿童的使用安全中也存在较大隐患。某新势力品牌车友会负责人向 36 氪表示," 我们群里几乎都是携家带口用车的,几乎一半以上车主都碰见过小孩手指头被门把手夹住的情况,甚至还有一些被夹到骨折了 "。
36 氪与多个新能源品牌车友会交流发现,车门把手新规获得不少消费者的支持。甚至有部分车主表示,希望非隐藏式门把手车型发布后,也可以为老车主提供付费换把手服务。
多位从事车辆安全的研发人士也向 36 氪表示,无论从研发人员角度还是用户角度,他们也都希望传统门把手回归。
新法规影响全球市场,企业研发回归安全至上
新规一经生效,新申请车型将被要求于 2027 年 7 月 1 日前满足所有新规要求,在产车型则应于 2028 年 7 月 1 日前完成整改。
法规要求的整改时间并不急迫。在汽车行业的运行规律中,新车一般会在中期改款时改动外观造型,周期一般在 3-5 年,与法规要求的整改周期重合度高。
" 但实际要按研发过程的冻结点去看 ",多位行业研发人士告诉 36 氪,车辆在完成研发工作后,会进行设计方案冻结,新法规意味着部分车型将重新设计,这或许会打乱部分企业的研发与生产节奏。
" 不过,电动伸缩式的把手,其实可以通过软件程序设定,将门把手锁定在弹出状态,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有研发人士向 36 氪表示。
如果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的形状与位置,车门压铸模具、车门内饰的注塑模具也要进行相应修改。车门设计改变后,其结构强度也将随之变化,车辆还有可能将重新进行侧面碰撞等相关测试。
有供应链人士告诉 36 氪,车辆 4 扇车门分别对应 4 个不同的压铸模具,制造模具不仅需要材料费,还需要开发费、试模费等一些列费用。根据重量与材质不同,4 个车门模具的成本约在 400-600 万元不等。
这条新法规的影响范围,也许不止中国市场。
目前,路虎揽胜、奔驰 S 级、迈巴赫 S 级等车型均采用全隐藏式门把手。但这些车型的制造工厂位于国外,且产线产品供应全球。
" 全球车型的准入标准,一般默认遵从全球最高。我们在中国卖的车,部分指标便遵从更高的欧盟标准开发 ",有外资品牌研发人士向 36 氪表示," 我们推测会改掉隐藏式门把手 "。即法规生效日期后,全球消费者或许都将告别隐藏式门把手的路虎揽胜与奔驰 S 级。
" 这对企业来说,其实是家常便饭 ",从事法规认证的人士告诉 36 氪,汽车全球化的趋势如今越来越明显,几乎每家企业都在面对多个国家地区的法规及其变动," 不要小看汽车工业的韧性,满足更严的法规,做更安全的产品是每家企业都有的心理准备 "。
此次整改规范,不仅是对一个门把手设计的修正,更是对整个行业发展逻辑的校准。从追求表面的科技感,回归到对安全的基本尊重上。
新能源汽车竞赛的下半场,将是安全、可靠与用户体验的深度较量。取消隐藏式门把手并非创新的倒退,而是一场价值回归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