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我们最缺的是能快速落地的专业化空间。" 在 2025 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CSGCT)现场,一位专注于 CAR-T 疗法研发的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引发了在场众多嘉宾的共鸣。9 月 12 日至 13 日,这场汇聚 2000 余位国内外 CGT 领军人物的行业盛会在中关村展示交易中心举行,而 " 空间瓶颈如何破解 "" 产业协同如何深化 " 等议题,成为大会热议的焦点——这也让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凭借其独特的产业布局进入了更多从业者的视野。
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 单打独斗 " 的瓶颈日益凸显。" 一家 CGT 企业从研发到量产,需要实验室、中试车间、冷链仓储等多种空间,还得对接科研机构、临床医院、供应链企业,在北京找齐这些资源太难了。" 大会现场,一位投资者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共性问题。北京核心城区符合生物医药企业需求的专业化空间不足,且分散的资源布局导致企业间协作成本增加,严重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释放。
瞄准这一产业痛点,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走出了一条 " 城市更新 + 产业协同 " 的特色路径。不同于新建园区,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 " 转型 " 的故事——原天坛家具的生产车间,如今正被改造为适配生物制剂研发的标准化空间;曾经的五金厂房,通过结构加固与管线升级,即将成为具备 P2 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的创新载体。" 我们不是简单地‘腾笼换鸟’,而是要通过空间重构,实现产业生态的重塑。"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按照产业发展全流程规划空间布局,提供生物医药产业 " 研发 - 中试 - 生产 - 配套 " 的全链条载体,这种 " 紧凑式 " 布局,让企业间的协作距离从 " 小时级 " 缩短到 " 分钟级 "。
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风口,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的探索,不仅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破解 " 空间瓶颈 " 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产业协同、资源整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 2025 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上一位专家所言:" 未来的生物医药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较量,而是产业生态的比拼。"
从这个角度看,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的布局,正契合了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这种以生态协同破解产业痛点、以空间更新承载创新需求的实践,将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集群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公司:中关村 sz0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