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汽车头条 47分钟前

中汽协提出新“倡议”,供应商的天亮了?

60 天账期的事,再一次被中汽协提了出来。

9 月 15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 " 中汽协 ")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此举为了推动汽车行业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支持重点车企高质量践行供应商账期承诺。

今年 6 月 1 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为解决汽车产业链账期顽疾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后,虽多家行业主流车企公开承诺 " 支付账期不超过 60 天 ",但因各车企对于账款支付流程,及供应链管理体系存在差异,现实中能够按照支付条例执行的车企并不占多数。

中汽协发布的《倡议》,细化了实现 60 天账期的流程与体系,能够更好地助力车企实现这一有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中汽协《倡议》,利好中小型供应商

中汽协发布的《倡议》中,在 " 总体原则 " 的表述中强调 " 平等 "" 自愿 "" 公正 "" 诚信 ",并特别强调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由此也能看出,《支付条例》是目前供应商追讨款项的合法依据,其目的就是让供应商在 60 天内实现回款。

《倡议》中,中汽协对于回款提出了四大关键环节的标准化。

首先是订单确认,要明确采购订单与交货通知单的双重约束,要求变更需双方协商一致,从源头减少履约纠纷。

其次是交付与验收,规定车企需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此举较传统流程效率提升 50% 以上,显著缩短账款计算周期。

再次是支付结算,账期严格限定为验收后 60 日内,中小企业需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杜绝商业票据流动性风险;连续性供货企业可月度集中对账,平衡效率与公平。

最后是合同期限,倡导长期合作,稳定供应商预期,尤其利好中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规划。

上述四点从本质上看,都是充分保障了中小型供应商利益,合同方面讲求公平公正和长期稳定,对于相对来说话语权较弱的中小型供应商,是非常大的利好,既能保障供应商利益,同时对于其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较大帮助。另外,中汽协强调提高验收效率,以及使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能够保障供应商稳定的回款速度。

众所周知,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其他行业,经历了前几年的困难时期,行业无法趋于稳定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一些环节无法实现良性发展。比如,供应商被拖欠款项问题,无法承受于此就将面临企业倒闭的危机,长此以往导致行业出现大批量供应链断层和垄断效应,挤压了中小型供应商的生存空间。

而想要行业良性发展,需要的是整车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带领下游供应商实现协同发展,尤其在目前内卷的情况下,供应链的健康才是保障车企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所以,在车市内卷的白热化阶段,中汽协提出此倡议,不仅为中小型供应商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对行业的良性发展敲响了警钟。

车企表态,行业进入良性发展指日可待?

《倡议》发布后,目前已有十余家包括国企、大型头部民企,以及造车新势力进行了表态。

中国一汽发布公告称,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响应《倡议》,严格履行 "60 天付款 " 承诺,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筑健康、可持续的汽车产业发展生态。

长安汽车通过创新实施 " 按交付日起算 + 十日归集支付 " 方案,全面承兑 60 天账期承诺,还探索出一套规范、高效的供应商货款支付流程,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此外,包括东风汽车、上汽集团在内的国企,也发布了类似的表态。值得一提的是,广汽集团自 1997 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 " 不超过 60 天供应商账期 " 的支付原则,到目前已坚持了 28 年之久。

民营企业中,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等车企均纷纷表态,将贯彻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响应《倡议》。其中,吉利早在今年 6 月 10 日就率先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且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不合理结算方式。到目前为止,仍有车企还在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对于供应商来说无法得到相应保障。

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零跑、理想等头部车企同样表态,以寻求行业良性及长久的发展。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自主车企的高度响应是保障中国汽车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除了能保障维持供应商良性发展以外,对车市以及产品技术的良性发展都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近两年来,车市内卷虽让用户都能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此前 " 遥不可及 " 的产品,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非常之大。供应商被极致 " 压榨 ",除了回款速度慢以外,比价导致的供应商偷工减料的案例数不胜数,车企减配的案例也时常发生,羊毛出在羊身上在这一阶段完全具象化了。

总的来说,良性的发展是供应商提供优质的配件,车企才能打造更好更稳定的产品,进而在市场中打出口碑,实现正向循环。一旦供应商长期处于没有研发经费,没有生产成本的窘境,车企同样也买不到更好的零部件,造出可靠性更强的产品,结局是品牌、产品口碑双崩塌。

因此,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仍是车市的良性发展,除了车企以身作则外,必要的外部压力和法规管控需要及时出现,才能更好地改善目前的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