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6分钟前

多只券商股午后直线跳水,中信证券惊现 31 亿压盘大单,怎么回事?

只要在资本市场时间够久,你总能看到各种各样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儿。

9 月 17 日午后," 券商一哥 " 中信证券突然直线跳水。但若说是跌幅,仅仅从上涨 0.61%,到最多下跌 1.02%,振幅还不足 2%。13:00 至 13:30,中信证券成交金额为 18.48 亿元,换手率 0.52%。

然后,13:30 至 15:00,中信证券一直低位徘徊。其中 14:24 到 14:26 有短暂小反抽,但只是昙花一现,最后半小时几乎走成了一条直线。而卖一压单高达 31 亿元之多。

作为 A 股流通市值超过 3500 亿元的 " 券商一哥 ",大单压顶之下,分时图乍一看仿佛跌停板,再仔细一看原来才跌了不到 1%。

不仅是中信证券,多只头部券商股也出现了类似的走势。

下面是国泰海通: 卖一压单 7.6 亿元,跌幅 0.99%。

招商证券:卖一压单 2.2 亿元,跌幅 0.96%。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券商股。尤其是 3900 点关口,这种走势引发了众多投资者好奇,也有不少人在股吧中讨论。

有投资者就表示:" 可能是某些资金担心券商拉得太快,一把将指数带飞吧,良苦用心压。"

券商板块将大盘带飞,并非没有先例。

去年 "9 · 24" 新政后,首先激活 A 股人气的便是券商板块。2024 年 9 月 27 日开始,中信证券连续 3 个涨停。但 2024 年国庆节以后,随着上冲过猛,券商板块出现回调,A 股也一度迎来新政后首次震荡调整。

" 无形的手 " 不仅发生在今天的券商板块,以银行为首的红利板块,近年来也一直充当了 A 股定海神针的作用。

就以最近 8 月底科技板块得调整为例。8 月 28 日," 寒王 " 一度上攻至 1600 元附近,风头一时无两。但受其在科创板指数权重被动下降影响," 寒王 " 带动科技板块出现连续调整。

这时候,银行板块挺身而出。9 月 4 日,农业银行创出历史新高,稳定了 A 股士气与军心,也为科技板块调整后重新走强创造了良好市场条件。而本周科技板块卷土重来,农业银行则开始休息,日 K 线上已六连跌。

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特征,也符合市场对于 A 股 " 慢牛 " 的预期。

国投证券林荣雄近期专门对 A 股牛市类型做了总结,他指出:

对于 A 股历史上的牛市进行复盘,可以大致将 A 股的牛市分为以下几类:

1)A 股历史上慢牛多数是基于产业基本面的结构牛:2019-2021 年典型慢牛期间大盘指数年化收益在 15% 左右,基本面驱动和产业趋势逻辑占主导,流动性的影响次之。

2)A 股历史上快牛多数基于戴维斯双击的全面普涨牛:2008-2009 年快牛期间收益超过 85%,央行连续降息配合财政大规模刺激对应流动性和基本面共振。

3)A 股历史上疯牛极少,多数基于流动性充沛下增量资金集中持续涌入:2014-2015 年疯牛期间,流动性驱动逻辑是最重要的,缺乏基本面而产生严重泡沫。

林荣雄同时指出,客观而言,站上 3800 点已基本符合对于本轮流动性牛市的心理预期,但眼下对于短期大盘指数进一步向上空间已经难以合理预估。本轮 A 股大盘指数向上空间真正打开需市场从流动性牛 - 基本面牛 - 新旧动能转化牛实现 " 三头牛 " 兑现转变,这是未来逐步验证的过程。

林荣雄强调,从目前来看,当前 A 股步入 " 制度性慢牛 " 已经开启且正获得有效保障。事实上,经过当前国家股市平准资金构建、社保、保险、公募等长期资本入市、ETF 类被动长期工具的丰富发展、提倡高分红的价值创造模式,这种 " 制度性震荡慢牛 " 模式进程已经启动,背后的本质是股市生态发生转变,长期资本掌握最终定价权。

那么,回到券商板块。头部券商罕见的 " 良苦用心压 ",是否意味着它们目前并无投资价值?

对此,西部证券非银团队指出,2025 年上半年,42 家上市券商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 +30.1%、+65.1%,市场波动推动券商业绩向头部集中,42 家上市券商净利润 CR5 进一步提升至 48%,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仍在持续。

西部证券非银团队上调了对行业的盈利预测,中性假设下,预计 2025 全年证券行业实现净利润 2479 亿元,同比 +48.2%,对应的行业 ROE 约为 7.8%。同时,西部证券非银团队指出,流动性视角来看,目前居民储蓄已经在入市的路上,券商股行情也刚刚行至中途,后续仍会有所表现;目前低估低配高 ROE 的头部券商和具有基本面变化的券商配置价值更优。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