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父母生病或受了委屈,而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无法及时在场,怎么办?失独、丁克老人无儿无女在养老院受到欺凌,怎么办?
近日,一种名为 " 外包儿女 " 的新职业形态出现,既能让亲生子女找人代替自己陪伴爸妈,也能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给老人当 " 假儿子 " 月入过万
近日,辽宁大连的一男子组建 " 保镖团队 " 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他们身穿黑衣,虎背熊腰,常常拎着礼品出现在养老院、老旧小区或医院等场所。
这些 " 白社会大哥 " 与老人毫无血缘关系,却能陪老人看病、买菜、聊天逗乐,必要时还出面调解邻里矛盾,更能震慑别有心思的护工、保姆,成为老人身边 " 看得见的依靠 ",被称为 " 外包儿女 "。
据了解,这个团队服务一次收费 500 元到 2500 元,月入能够过万,团队人员从最初的 9 人发展到超 1000 人,退伍军人和律师重点考虑。目前,该团队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分部。
超一半老人无人陪伴
" 外包儿女 " 成 " 刚需 "
" 外包儿女 " 这事儿能出现,甚至能火,根本上还是因为社会有这个 " 痛点 ",就像不少人指出:这是刚需。
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 2023 年末,空巢老人占比已经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 70%。在《老年人监护问题研究报告》调查的 1611 名对象中,长期空巢老年人约占 40%,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生活照料情况一般或不足,存在养老担忧。陪伴,成了老人们最真实的渴求。
从儿女的视角看,谁不想守着爹妈尽孝?但现实中,为了生计、前途,多少人背井离乡,成了 " 千里之外的儿女 "。父母生病、受委屈,自己干着急回不去,那种无力感,当过儿女的都懂。过去只能推了工作回家看看,可现在工作节奏这么快,饭碗也不是铁打的,哪能说走就走?
所以," 外包儿女 " 这种服务出现,给远方的儿女们递上了一根 " 救命稻草 ",也让失独、丁克老人有了希望。有人能替自己去看看爸妈,陪他们唠唠嗑,甚至在他们受欺负时 " 撑撑腰 ",这对于子女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慰藉。这本身也是社会服务的一种灵活反应。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 外包儿女 " 不是持证上岗的护工,护理知识欠缺,遇到突发状况很难正确应对;" 外包儿女 " 相处过程中易引发财产纠纷,牵涉法律问题。另外," 外包儿女 " 毕竟不是亲生子女,靠金钱维系的亲情一旦疏离,还可能对老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其实," 外包儿女 " 业态的出现,绝非偶然的猎奇,而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下的产物,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将情感劳动转为可供购买的服务。
当前,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公开报道显示,截至 2024 年末,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3.1 亿人,占总人口的 22.0%,超过了欧盟总人口(4.504 亿人)的 65% 以上,意味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
这其中有不少空巢、独居老人,一方面正面临着 " 有钱无伴 "" 有房无家 " 的困境,亟需精神上的陪伴支撑;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面对移动支付、网络挂号等数字产品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迫切渴求有人能在他们生病等突发状况发生时陪伴左右进行帮助。
在这种困境和需求下," 外包儿女 " 业态的出现,既是市场对需求的敏锐捕捉,将本属于亲情范畴的 " 情感劳动 " 转化为可供交易的产品,也是老年人主动寻求外界帮助的一种尝试。
而从深层次来说,其背后反映的还是我国养老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精神赡养缺位问题。
当前,老年人的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当前养老保障体系多聚焦于经济补贴、医疗护理等刚性需求方面,对老人们需要的精神陪伴等软性需求关注不足,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心理关怀等公共服务覆盖不足,导致 " 外包儿女 " 成为无奈之下的替代品,这背后是我国在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的供给短板。
可以说," 外包儿女 " 业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养老之路。不过,这绝对不能替代真正的亲情关系,解决其背后的养老困境也需要跳出市场化代偿的单一思路,从家庭、社会出发共同寻找破局之路。
比如,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社会应努力弥补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情感短板,建立老年社交中心,开展情感陪伴服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 " 老有所养 "" 老有所依 " 落到实处。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外包儿女 " 的走红,是审视我国养老现状的一面镜子。当付费亲情成为部分老人的选择,我们更需反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不是简单的表态、宣示,而是实实在在关系亿万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家庭福祉的国家战略。面对养老之困,有关部门更应该多措并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应对之路。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陈艳欣
审 校丨寒冬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农视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