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京商报 33分钟前

闪回科技三闯港交所只为“续命”

iPhone 17 系列新机发布的热度尚未消散,二手苹果手机市场已迅速迎来连锁反应。转转平台数据显示,发布会后首日,二手苹果手机相关搜索量环比激增 150%,回收询价量更是飙涨 210%。新机迭代催生的换机需求,正为消费电子领域带来阶段性上行周期,也直接促成二手手机回收行业的活跃态势。同时,各头部回收玩家的路径出现分化,行业老二转转凭借密集的 C 端投流刷足存在感,位居第三的闪回科技,却将目光锁定港交所,这已是其两年内第三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只是与行业上行周期相悖的是,这家企业背负着四年半累计超 3 亿元的亏损,还面临着 2025 年底前未完成 IPO 需偿还近 8 亿元对赌负债的压力。二度折戟后第三次冲刺港交所,闪回科技面临的态势比起决胜局,更像一场关乎命运的生死局。

小米系资本

作为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2024 年闪回科技以回收及售出交易额计的市场份额均为 1.3%,不同于同行高强度 C 端投流的模式,闪回科技的业务高度绑定 ToB。但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模式依赖下暴露出的问题和关系复杂性都十分突出,直接限制了业务的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

2024 年全渠道采购中,前五大供应商合计占比 57.6%,其中第一大供应商小米集团通过以旧换新渠道的采购额占比达 44.8%,全渠道采购占比 41.5%;2025 年上半年这一集中趋势加剧,前五大供应商全渠道占比升至 60.5%,小米的全渠道采购占比仍维持在 41.3% 的高位,意味着超过 2/5 的货源直接依赖 " 雷军系 "。

这种深度绑定源于资本与业务的双重关联。2018 年闪回成立仅两年时,就通过 A 轮融资引入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等小米系资本。截至招股书披露时,小米系资本合计持有闪回科技超过 10% 的股权,成为重要股东。

但绑定未必带来对等的合作优势,资料显示,2022 年小米推出自有集中回收平台后,闪回为保住原有货源份额不得不提高回收价格,直接导致采购成本被动上涨,陷入 " 为保规模而增成本 " 的被动循环。更复杂的是股东层面的同业竞争关系。招股书显示,同行企业转转通过旗下公司持有闪回 4.42% 的股份,而转转亦是小米系资本在 2021 年重点投资的企业——小米同时投资了闪回和转转两家直接竞争对手,而转转作为闪回的股东,又与闪回在二手手机回收、以旧换新等核心业务上展开直接竞争。

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巨头选择多线布局,让闪回在获取小米体系资源时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不变

从市场格局看,2024 年闪回科技以 1.3% 的回收及售出交易额份额位居行业第三,但与爱回收(回收、售出交易额占比分别为 7.9%、8.2%)、转转(回收、售出交易额占比分别为 7.4%、8.1%)差距显著,且超八成市场份额由其他玩家分散占据。

数码产品供应链相关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二手回收行业这种 " 大而不强 " 的格局,源于行业门槛相对较低," 一些玩家只需具备基础检测能力和线下门店,其实也能切入某个区域的回收市场 ",这直接导致中小玩家数量激增,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分散性。

同时,与闪回形成竞争的头部玩家已跳出回收数码产品再出售的单一链路,转向多场景、多品类延伸。2025 年 6 月 9 日,转转集团在国贸商圈开设国内首家 3000 平方米二手多品类循环仓店 " 超级转转 ",门店位于北京友谊商店三层,以二手箱包、鞋服、首饰腕表等奢侈品为主营品类,同时嵌入二手手机、游戏机、相机等 3C 产品,形成 " 二奢 +3C" 的复合场景。

同期,爱回收也在持续加码线下与多品类布局。2024 年年报显示,爱回收门店总数达 1861 家,其中 673 家已开通多品类回收服务,覆盖生活电器、奢侈品等领域。在 2025 年中报披露后的电话会议上,万物新生(爱回收母公司)董事长陈雪锋提到,截至二季度末,爱回收已在全国运营 2092 家门店," 一线和二线城市自营门店 987 家,低线城市联合经营门店 1105 家 ",同时多品类回收业务增长显著," 本季度多品类回收 GMV 及相关服务收入同比均增长近 110%",并明确 " 致力于将 AHS 回收打造成中国顶级回收品牌 "。

反观闪回科技,其渠道仍高度依赖上游采购合作伙伴。据招股书披露,闪回科技上游合作方包括小米、三星、华为、荣耀、vivo 等主流消费电子品牌及其指定分销商,还有中国消费电子大型商户及主要移动网络运营商。北京商报记者今年在某小米之家门店进行以旧换新时也发现,该笔交易的付款方正是闪回科技旗下位于浙江的子公司,这一细节也印证了其与小米系渠道的深度绑定。而在品类拓展等业务层面,闪回科技则显得较为保守。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二手手机回收 " 市场潜力大,但赚钱不易,头部企业尚未充分兑现红利——二手交易本质是低毛利、高周转、强资金的中间商模式,头部企业尚未建立起‘平台级’护城河,红利更多停留在‘交易量’而非‘利润表’上 "。

但这种押宝 ToB、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在头部玩家动作频频的对比下却略显被动——只能依赖合作方的门店流量与货源渠道,一旦合作方调整回收政策(如品牌方自建回收平台)或缩减合作规模,其货源稳定性与客流获取便会直接受冲击。

" 拆弹 "

8 月 14 日,闪回科技第三次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发行不超过 6764.7 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仍由清科资本任独家保荐人。比起主动扩张,这次 IPO 更像是与时间赛跑的 " 拆弹行动 " ——若 2025 年底前未能完成港交所上市,近 8 亿元对赌赎回负债或将直接压垮流动性紧绷的公司,留给它的时间只剩最后一个季度。

尽管闪回科技营收保持增长,但盈利端持续承压,2021 — 2025 年上半年累计净亏损超 3.37 亿元," 增收不增利 " 的困境从未缓解。

核心症结在于毛利率长期低位且在采购和销售两端承压——采购端因需维持回收量被动涨价,销售端成本难转嫁、议价能力低,进而使得净利润连续多年亏损,2025 年上半年虽收窄至 2460 万元,但核心盈利能力未实质性改善,为财务危机埋下隐患。

压在闪回科技头顶的最大风险,是对赌协议绑定的赎回负债。招股书显示,因多轮融资中向投资者授予股权赎回权等 " 优先权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赎回负债高达 7.9 亿元,占同期负债总额的 83% ——而公司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1.19 亿元,并不具备自主偿债能力。若 2025 年底前未完成合格上市,需按协议赎回投资者优先股,涉及金额近 8 亿元。这意味着,第三次 IPO 若失败,触发的赎回条款即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甚至业务停摆。

更严峻的是,赎回负债仍在持续膨胀,2021 — 2025 年上半年赎回负债增长 157%,源于公司估值变动导致的赎回义务账面调整及累计亏损,上市失败后,这部分账面负债将转化为真实偿债压力。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若无法在 2025 年底前完成 IPO,近 8 亿元的赎回压力可能对 IPO 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投资者可能因赎回风险而谨慎观望,增加融资难度;此外,赎回压力可能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影响业务扩张和技术投入,进而引发市场份额收缩或运营效率下降等连锁反应,公司需加速 IPO 准备或寻求替代融资方案以缓解潜在风险 "。

IPO,已是闪回为数不多的 " 拆弹 " 路径。据招股书披露,上市完成后," 赎回负债将自动转换为本公司权益 "。这意味着,上市不仅是融资,更是债务重组,只有成功挂牌,才能消解近 8 亿元负债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尝试与闪回科技取得联系,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于行业上升期三顾港交所的闪回科技,当下只得在焦虑中期待。而距离负债 " 引信 " 燃尽,仅剩不足一个季度的倒计时。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

新闻启迪财智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