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中国网财经 21分钟前

科技金融赋能绿色未来:长三角构建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生态闭环的破局之道

中国网财经 9 月 12 日讯 在全球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交汇点,2025 年 9 月 12 日,由外滩大会组委会、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 ZIBS ) 、长三角科技产业金融研究联盟等五大机构联合主办的 " 绿金数融 · 科引未来 " 论坛在上海世博园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 " 加快构建科技 - 产业 - 金融高水平循环绿色生态 " 为核心议题,通过专家圆桌对话的形式,系统探索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经验。

北京达道至简科技首席分析师林怡津主张推动绿色技术价值实现:她认为,绿色技术产业化面临缺乏有效估值体系、资金期限错配、风险定价难度大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型难题。为此,可以构建三级解决方案:评估体系创新:建立统一的绿色技术评估标准,涵盖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成熟度等维度,使绿色技术价值可衡量;金融工具突破:建立匹配绿色技术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体系,探索技术证券化,在解决期限错配问题的同时使绿色技术价值可流动;风险共担机制健全:通过绿色保险、风险补偿等形式为绿色技术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确立公允价格。这一体系从标准制定到资金供给再到风险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支持链条。

浙江大学骆兴国教授认为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他直指长三角绿色金融同质化竞争的痛点,提出的三大策略呈现清晰的实施路径:空间上实现差异化定位,有助于构建错位协同格局;机制上搭建共享平台,增强项目流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政策上形成激励支持导向,推动地方主动作为。这种 " 空间 - 机制 - 政策 " 的立体化设计能够助力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的更加精准、协作与创新发展,最终支撑地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汪丽董事长强调金融创新: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她分享的江苏实践,展现了金融工具与区域特点的深度结合:产品创新:" 绿碳挂钩票据 " 实现利率与减排成效动态关联;标准统一:跨省共建认证中心解决评估标准碎片化问题;风控升级:" 碳账户 + 征信 " 模式,2024 年试点期间中小企业获贷率提升 37 个百分点。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完整诠释了 " 精准滴灌 " 的内涵。

针对国际 ESG 标准与本土企业能力的落差,ZIBS 文武教授认为要紧持国际标准本土化:ESG 指标适配,他提出分阶段解决方案:标准重构:开发包含 " 产学研协同度 " 等特色指标的 G60 科创走廊评价体系;能力建设:通过 "ESG 微专业 " 培养本土人才;渐进实施:设置 3 年缓冲期逐步提升披露要求。这种 " 标准 - 人才 - 节奏 " 的协同推进,体现了对标题中 " 全球经验本土化 " 的切实响应。

合肥兴泰金融控股徐蕾副总结合肥样本:可复制的试验经验,其三大经验为,形成科技金融落地的完整闭环:转化机制:专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新设企业超 3000 家;产品设计:整合政府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形成资金链合力;生态体系:数字化平台搭建和场景创新。这一闭环较好体现了 " 科技 - 产业 - 金融 " 良性循环的实践范式。这种针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服务断点、堵点的精准创新,正是构建区域生态闭环的微观基础。

林怡津首席二次发言强调要打造数字化底座:区块链赋能监测。林怡津认为区块链溯源、产融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建,为前述所有解决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 " 生态闭环 " 的可视化与可控性。

长三角科技产业金融联盟秘书长陆岷峰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持人在总结发言,将专家观点升华为三大行动纲领:价值量化:建立数字化评估工具链;网络构建:以 G60 科创走廊为轴线形成区域分工;闭环设计:完善从融资到退出的全周期服务体系。陆岷峰认为 2025 年 7 月成立的长三角科技产业金融研究联盟,正是对标题 " 生态闭环 " 理念的具象化落实。当然专家们指出的跨省数据共享面临隐私保护挑战值得关注,需要建立 " 数据沙盒 ' 试点机制 " 等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基于上述讨论,会议提炼出三大行业启示:论坛形成的 " 评估 - 协同 - 工具 " 方法论,构建起支撑绿色发展的黄金三角:技术侧:通过成熟度分级解决信息不对称;政策侧:以差异化考核避免资源错配;市场侧:创新混合工具平衡风险收益。正如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孟添博士所言:" 这种系统化解决方案,正是实现 ' 科技赋能绿色未来 ' 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