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你谁是 AI 时代最被寄予厚望的新终端,估计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 AI/AR 眼镜。近两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加上成本的下降和应用的拓展,AR 眼镜成为市场的新宠儿,引来众多巨头以及创业者加入。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CINNO Research 最新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 AI/AR 眼镜市场销量达 26.2 万台,同比增长 73%,创历史新高。该机构预测,2025 年中国 AI/AR 眼镜出货量将达 90 万台,同比暴涨 133%,行业三年内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 AI/AR 眼镜由于技术路线的不同,所面对的应用场景和消费则也有所差异。比如 Meta 那种,是偏向于拍摄和 AI 功能的眼镜,距离真正的 AR 眼镜还差了显示。而 AR 眼镜主流的路线也有两种,一种是 BB 方案,需要与手机、PC 等外部设备连接,或者配备专门的主机,更适合观影或者办公。另一种则是光波导路径,透光率更高,一体化机身可单独使用。
按照现有的 AR 眼镜发展路径来说,光波导 AR 眼镜会是未来的成熟形态,具备轻便性、一体性等优点。洛图科技指出,随着光波导技术的进步与量产,高端 AR 眼镜市场将逐步被更轻薄、更类眼镜形态的光波导方案所取代,BirdBath 技术方案则主打性价比和低端市场。
从现有的新品节奏来看,在 AI 的推动下,更多的厂商也开始主推光波导 AR 眼镜。与此同时,终端的增长也在带动上游供应链的发展,一些知名的厂商比如歌尔、蓝思科技等也都公开表示在加大投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光波导 AR 眼镜的核心器件,波导片成本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除了国内的厂商,海外企业设备商也在加速研发,并看上了中国这个潜力市场。
" 中国在新型显示与智能眼镜市场的发展机遇巨大,2024 年全球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增长 17%,达到 2198 亿美元,而中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占全球的一半左右,达到约 1080 亿美元 ",Morphotonics(魔飞光电)中国区总经理胡品对作者说道," 其实在魔飞光电(苏州)成立之前,魔飞光电多年前就已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的纳米压印设备已在中国投入使用并服务本土客户,成立中国子公司,是对’中国落地战略‘的进一步强化。"
公开资料显示,魔飞光电是荷兰的一家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公司,主要应用在光波导和先进显示领域。日前,为了加速在中国的发展,魔飞光电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分公司。未来三年的核心战略,主要聚焦于 " 降成本、提产能、快响应 " 这三个方向。
胡品指出,对于光波导智能眼镜应用,晶圆级技术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 " 高成本、低产能 ",因为单次压印仅能加工少量产品。而卷对卷纳米压印技术,其关键问题在于无法直接在玻璃表面应用,只能通过滚轴在连续的薄膜等材料上压印。并且,压印精度与对准精度都比较低,导致良率面临较大挑战。
" 相对之下,卷对板纳米压印融合了上述两种技术的优势,在 AR/VR 领域,既能在满足精度要求等同时,又能实现更高的产能。"
目前,魔飞光电已完全商业化的产品主要包括 Portis 系列(半自动化设备),主要用于研发与小规模生产,以及 Aurora 系列(全自动化设备),适用于大规模量产,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已开始向中国客户交付。
" 我们还在研发一款专门针对 AR 领域的设备——‘ Cypris ’,年产能可达 600 万片光波导,可以帮助客户大幅降低单位成本。"Morphotonics 全球业务发展主管 Erhan Ercan 透露称," 今年 5 月,我们的一位客户使用现行的一款设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生产,总共制造了约 3000 片光波导,良率达到 93%,而我们的目标是将大规模生产的良率控制在 90%-95% 以上。"
当下,除了 Meta,还没有第二家能够将单品 AI/AR 眼镜卖到上百万副,上游供应链技术的提升,是加速降低生产成本以及 AR 眼镜普及的关键,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仅仅是光波导,还涉及到芯片、摄像头、光机等多方面。
在 Erhan Ercan 看来,要把光波导的增量成本降低下来,不能让总成本翻倍,更不能翻三倍。如果初期只贵 20%-40%,市场是可以接受的,但长期来看,进一步普及的话,价格必须继续下探。" 我们预计在 2028 年之后至 2030 年这一时间段,全球 AR 智能眼镜的年出货量将达到数千万副级别。"(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