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帮宁工作室 55分钟前

20 天内车企密集“补血”,是突围还是洗牌预警?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9 月 7 日,奇瑞汽车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IPO 获关键进展;6 日,一汽奔腾完成超 85 亿元增资;5 日,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方案获股东通过。

再往前看,8 月 28 日,政企中外三方联手,宣布筹划捷达品牌新公司;22 日,东风方面官宣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独立上市,东风集团股份将同步完成私有化退市……

不到 20 天,中国汽车业掀起新一轮资本运作热潮,不禁让人疑问:行业究竟怎了?这些是向好的信号,还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其实,市场没有永远的冠军,只有一连串的进化链。近期多款热门车型的市场表现,将这个规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米 YU7 以 25.35 万元起售价入市,上市 1 小时内大定 28.9 万辆;新问界 M7 以 28.8 万元预售价开启预订,24 小时内订单超 15 万辆;尚界 H5 的小订突破 8 万辆;即便是售价近 40 万元的极氪 9X,也在 1 小时内收获 42667 辆订单……

不难发现,小米及华为系相关产品夺取销量冠军,可用轻松来形容。

这些数字给传统车企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背后折射的消费趋势与市场格局变化,值得所有车企深思:消费者为啥疯抢这些车?看着这阵仗,自己还怎么活下去?

这种焦虑早已不是秘密。"5 年后,中国可能只剩下 5 家主流造车企业。"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如此预言。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与罗永浩的访谈中,卸下强硬,一度动情落泪。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更拼,即便身体透支到需要吸氧,仍咬牙坚持直播。

从去年至今,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行业内卷进入白热化阶段——价格战此起彼伏,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比拼创新,还要在定价上反复博弈,企业大佬也亲自下场为自家产品站台。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和内耗,让多数车企元气大伤。

据帮宁工作室统计,2025 年上半年最赚钱的是比亚迪,净利润为 155.11 亿元,同比涨了 13.79%,也是唯一赚钱超 100 亿元的车企。吉利、长城排其后面,净利润分别为 92.90 亿元、63.37 亿元,但跟去年相比,都少赚了 10% 以上。

在形势严重的另一端,江淮汽车、小鹏汽车、北汽蓝谷及蔚来汽车仍深陷亏损泥潭,盈利压力巨大。

即便是央国企,日子也不好过。东风、长安、上汽等头部央国企的盈利成绩单均未达到市场预期,盈利能力持续承压。其中,东风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92%,广汽更是由盈转亏。

再加上前有极越后有哪吒,车企暴雷事件并不新鲜。

在此局势下,不管是 IPO,还是引入战略资本,这些车企本质上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活下去。

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独立上市;奇瑞汽车港股 IPO 进入倒计时,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方案获股东通过。

此中,岚图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独立上市,背后是汽车央企东风公司,奇瑞汽车港股 IPO 进入倒计时,背后是风头正劲的地方混改国企奇瑞集团;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方案获股东通过,背后是民营汽车巨头吉利集团。

它们此番布局,逻辑清晰而一致——输血扩张。

比如,东风集团股份因长期估值低、丧失融资能力,此时让岚图独立上市,既能拓宽自身融资渠道、接轨国际治理与运营,也能帮东风打破估值枷锁。

奇瑞 IPO 核心是开辟新融资路径,为新能源研发、智能网联升级及海外拓展注入资金,以扩大市场份额,夯实行业地位。

吉利私有化极氪后全面合并,对内可整合研发与供应链资源,减少内耗,对外实现多动力形式与全价格带市场覆盖,提升整体竞争力。

" 站在局内人的角度来看,(极氪与领克)合并后最大的优势,是能整合双方前期发展的长处。"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极氪科技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在接受采访时,点明了吉利与极氪合并的核心价值。

他解释说,极氪在独立发展的数年里,在技术领域尤其是三电领域投入巨大,已将技术领先性打磨到极致。尽管此前同属吉利集团,但极氪与领克对彼此的技术储备了解并不深入,而合并则扭转了这个局面。

" 以领克 900 车型全球首发英伟达 Thor 芯片为例,该芯片最初计划在极氪车型上首发。合并后通过技术协同,不仅让资源利用更高效,也让两个品牌各自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林杰说。

输血重要,技术同样不可缺。一汽奔腾这次拿到 85 亿元增资,主要用用 3 件事:研究新能源技术、升级智能制造、建渠道生态。

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投资 17.1 亿元,中国农业银行旗下投资平台农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投资 10 亿元,中国电信投资 5 亿元,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公司投资 1 亿元……地方国资、头部央企和科技先锋一起合作。几方整合资源、对齐目标,助力一汽奔腾转型新能源。

" 当前新能源行业已进入下半场关键期,集团将全力支持奔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其转型为具备央企背书、多元资本支撑、更高开放度的新造车势力,冲刺自主第一阵营,打造央企改革新范本。" 中国一汽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到 20 天,车企资本大动作一个接一个,吃瓜群众看的是热闹,而造车者读的是焦虑或野心。

这既不是整体向好的信号,毕竟连国家队都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也不是暴风雨来临的预兆,更多是车企都不想在行业洗牌中掉队。

毕竟新能源赛道上,搞技术要花钱,搞研发要烧钱,抢市场更要抢钱。如果不主动融资输血,很可能无法留在牌桌上。

由此来看,近期行业密集的资本运作,更像是车企在集体求生。不管是冲 IPO 还是引进战略资本,都是为了在不确定的市场里活下去。至于未来是晴是雨,就看能否把今天的布局,变成明天的胜局。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