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大盘全天单边回升,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 1.24% 报 3812.51 点,周跌 1.18%,深证成指涨 3.89%,周跌 0.83%,创业板指涨 6.55%,周涨 2.35%,沪深 300 涨 2.18%,周跌 0.81%,北证 50 涨 5.15%,周涨 2.79%,科创 50 涨 3.39%,周跌 5.42%,中证 A500 涨 2.72%,周跌 0.74%。A 股全天成交 2.35 万亿元,上日成交 2.58 万亿元。
科创创新药 ETF(589720)单日涨幅达 4.96%,创新药 ETF(517110)单日涨幅达 4.35%
【上涨驱动因素分析】
消息面上,9 月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License-out)如约而至。2025 年 9 月 5 日,恒瑞医药宣布与美国 Braveheart Bio 公司就其自主研发的心肌肌球蛋白(Myosin)小分子抑制剂 HRS-1893 项目达成独家许可协议,再次通过 NewCo 模式成功实现对外授权,显示出中国创新药出海模式的持续创新与国际市场认可度的提升。9 月 3 日,舶望制药宣布就心血管小核酸管线再次与诺华达成 BD(1.6 亿美金首付款、总包 54 亿美元),授予诺华两款早研分子中国以外权益选择权(用于治疗 sHTG 和混合型血脂异常),以及 BW-00112(ANGPTL3,中美均处于 II 期临床)的优先谈判权,此举也反映出国产小核酸药物正在持续获得国际巨头认可。(风险提示:个股仅做行业基本面说明,不作为投资建议)
从行业基本面角度,整体医药板块中报业绩情况延续 Q1 呈边际改善的趋势,符合市场预期。根据东吴证券,2025H1 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6.9%、56.1%,毛利率提升至 77.7%,销售和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 整体来看,医药行业盈利能力小幅提升。处于向好阶段的子领域趋势可持续,主要包括创新药和创新药产业链。创新药方面,可以看到 Pharma 业绩总体平稳,处于放量阶段的新品种收入持续环比增长,部分公司业绩超预期或有亮点。创新药产业链中,部分公司 2024 年订单已出现回暖趋势,2025 年业绩端持续改善,部分公司订单和业绩超预期或有亮点。中报业绩修复、政策利好和产业逻辑三者叠加,或有助于提升板块估值中枢,使创新药板块在资金轮动中获得一定的支撑。
展望未来,板块仍具备较多潜在催化剂:9-10 月行业大会密集召开,多项临床数据即将读出;潜在 BD 交易有望陆续落地。2025 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将于 9 月 6 日 -9 日举行,本次大会,中国学者共有 35 项口头报告(全体大会报告 + 口头报告 + 简短口头报告),国产新药临床数据披露值得期待。创新药品成功的关键仍在于临床数据的验证,需要持续跟踪后续进展。但资本市场往往预期先行,尤其是处于牛市阶段,会更早、更大幅度地反映各种可能性。随之而来的,将是产业端持续的突破:各类数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陆续披露,BD 交易与合作层出不穷,整个创新药生态也有望迎来精彩纷呈的发展阶段。
此外,伴随政策端商业健康险目录推进进程加速,宏观层面美国降息预期升温,流动性环境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创新药板块仍有望延续其作为医药领域核心主线的表现。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一批具备出海逻辑的创新药企业多数仍处于国际化早期阶段,随着相关品种在海外临床及注册进展顺利,其估值体系有望进一步重构,未来或仍具备可观的提升空间。
【后市展望】
展望后市,创新药中长期产业逻辑并没有变化且仍在继续,海外拓展、政策推进、基本面拐点三层主线仍有望持续构成创新药板块的支撑:
1. BD 出海、license-out 等国际化进展增强板块成长逻辑;
2. 商保创新药目录和医保目录落地节奏,有望持续提供政策利好;
3. 三季报创新药及其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得到验证,或带来更强估值支撑。
中短期来看,下半年创新药板块的主要催化因素包括:
政策持续赋能:商业健康险目录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上限有望提升,持续拓宽创新药在国内市场的价值空间,推动品种销售峰值与估值水平(PS)上行。建议重点关注医保覆盖外、定价较高、以及罕见病用药等细分领域。
数据读出催化:ESMO、WCLC、ASH、SABCS、ERS 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陆续召开,多项高质量临床数据即将披露,有望对板块形成持续情绪与基本面催化。颠覆性技术或新靶点药物有望迎来概念验证(POC)关键节点,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 PROTAC、小核酸药物、通用型 CAR-T、双抗 / 双载荷 ADC、TCE、核药等。
国际化合作与商业化加速:中国创新药企正从 License-out 向全球商业化阶段迈进。未来 5-10 年,跨国药企(MNC)多款主力药物面临专利到期,出于效率与成本考量,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需求仍将旺盛。可持续关注符合 MNC 管线补充策略与行业趋势的品种,及相关公司 BD 进展带来的潜在催化。
创新药 ETF(517110)紧密跟踪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覆盖 A 股、港股通等优质创新药企,全线覆盖创新药研发、生产、商业化等各环节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学制药、生物制品等细分领域,或有助于规避单一技术路线失败风险,相对全面地反映创新药产业整体表现,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科创创新药 ETF(589723),跟踪的是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指数以 biotech 为主,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中小市值特性,研发费用占比更高,创新 " 纯度 " 更高。从历史表现来看,2024 年 "9 · 24" 到 2025 年 6 月科创板创新药指数的反弹力度比大盘更强,也能够明显超过同类的医药指数,或有助于在 市场风险偏好回升时更好地分享科创板的弹性。
【风险提示】
本速评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相关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行业或板块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市场行情分析的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 " 买者自负 " 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基金有风险,购买过程中应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投资需谨慎。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