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6分钟前

智元机器人的“野心”,能否撑得起 150 亿?

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三生

8 月 21 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其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公司董事长兼 CEO 邓泰华在会上表示,2025 年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发展的关键拐点,机器人将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 " 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 "。

就在几天前的 8 月 18 日,智元机器人六大产品线登陆了智元商城与京东商城,覆盖了从工业到服务的多元场景。

智元机器人俨然已是具身智能赛道的 " 当红炸子鸡 "。今年 5 月,新一轮融资中,第三方调研机构对智元的估值已高达 150 亿元人民币,和宇树科技已旗鼓相当。要知道,智元机器人 2023 年 2 月才由 " 天才少年 " 彭志辉(B 站大 V 稚晖君)与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联手创立。两年多的时间,从 " 卖概念 " 到大批量生产机器人,其走完了很多创业公司可能十年要走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机器人的 " 快 " 不仅体现在产品上,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上更是频频闹出大动静。8 月 8 日,智元机器人入股深圳玉树智能机器人,后者母公司玉禾田股份股价随即暴涨,5 个交易日涨幅接近 60%。

不仅如此,7 月 8 日,智元机器人更是耗资约 21 亿元,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约 63.62% 股份,** 直接将其股价从 7 块多一度爆拉超过 110 元 / 股,整个 7 月起股价涨幅 1083.4%**。

那么,刚成立两年的智元机器人为什么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而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真实实力到底如何,也值得重点关注。

01 突袭资本市场,智元要 " 借壳 "?

智元机器人对上纬新材的出手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从后者单月 10 倍的股价涨幅也能有所感受。在谁会成为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的争夺战中,智元机器人的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是对宇树科技的 " 截胡 "。

当时,宇树科技作为业内屡登春晚的代表性企业正在筹备 IPO,智元机器人疑似 " 借壳 " 的操作,抢走了不少宇树科技头顶的关注度。

面对 " 借壳 " 传闻,智元方面迅速澄清,表示此举不构成 " 借壳上市 ",仅是 " 通过‘协议转让 + 主动要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

尽管如此,一连串的涨停仍然表达了资本市场对后续资产注入的强烈预期。显然,收购上纬新材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这一系列操作,为未来将自身资产 " 分步走 " 注入上市公司,或在 36 个月后发起重组铺平了道路。

操盘这场资本大戏的,正是以智元 CEO 邓泰华为首的 " 华为系铁军 "。邓泰华曾是华为公司副总裁,主导过鲲鹏、昇腾 AI 生态的构建;COO 邱恒、营销副总裁姜青松也均有深厚的华为背景。而 CTO 彭志辉这位 " 天才少年 ",则成为公司前沿科技形象的完美代言人。

幕后的资本老将与台前的技术极客,共同构成了智元机器人高速运转的双引擎。但是,在《节点财经》看来,智元机器人作为一家成立仅两年多的公司,不惜斥巨资,去收购一家主营环保新材料、业务协同性不高(上纬新材产品多为热固型材料,与具身机器人外壳所需热塑型材料关联较弱)的上市公司,仍显得有些着急了。

答案或许藏在智元机器人所面临的竞争态势上。当前,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赛道头部聚集。智元机器人走的是一条最高举高打,但也最烧钱的路径。其高昂的野心,迫切需要一个确定性更高的融资渠道,以抢占先机,引导后续竞争对手的资本定价权。

但是,智元机器人的 " 焦虑 ",能够随着控股上纬新材得到缓解吗?

02 " 全栈 " 的野心,考验资金链?

智元机器人虽然创立时间不长,但战略目标相当宏大,就是围绕运动、交互、作业三大智能构建 "1+3" 全栈技术,试图掌握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大模型的全链条技术。相比之下,行业内多数同行的选择往往是在硬件或算法上做单点突破,因为选择全栈自研,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投入,继而是巨大的压力。

在产品端,智元机器人的布局相当广泛,包括了远征、灵犀、精灵等多个系列,覆盖工业、商用、交互等多个场景。在软件端,公司再 2025 年 3 月推出了号称 " 中国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 " 的智元启元大模型(GO-1)。在生产端,智元更是选择了重资产模式,在上海临港自建制造工厂,一期投资就高达 143 亿元。

无需多言,智元机器人的战略路线,就决定了会对其现金流和融资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所有,尽管智元融资节奏极快,成立两年多已最少获得 6 次融资,吸引了高瓴、红杉、腾讯、比亚迪等顶级财务与产业资本,但对其庞大的战略布局来说,仍不能有所松懈,加速商业化成为当务之急。

这种情况下,华为出身的邓泰华选择借鉴 " 老东家 " 的产业生态构建战略,乃至启动了 " 智元 A 计划 ",这个计划旨在孵化超过 50 个早期项目、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的创业加速计划,将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推向快车道。

对此,《节点财经》认为,这样的 " 生态豪赌 " 有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智元机器人作为创业公司,仍在依赖外部 " 输血 ",却仍四处投资,可能会严重分散核心团队的精力与资源。而在目前,其无论模型能力还是产品竞争力,还未展现出足够的领先优势。最终,智元的全栈叙事与生态野心,都再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尽快商业化。

03 商业化迷雾,机器人离 " 进厂 " 还有多远?

8 月 21 日的合作伙伴大会上,彭志辉表示给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未来三年,智元机器人计划实现十万台级通用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并构建一个开放自进化的通用机器人生态系统。

理想很 " 性感 ",而从几天前智元机器人的上架清单来看,其售价高达 19.8 万元的远征 A2 青春版,主要应用场景是 " 文娱商演,做展示使用 ",购买后附赠 " 挥手 "、" 太极 " 等 5 个动作,并可选购舞蹈等表演动作。

花近 20 万买这么一个展示用的 " 大玩具 ",有多少人愿意买单?这里也让显示出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目前的尴尬现实:尽管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但目前最先能落地的,依然是 " 表演 " 和 " 展示 " 这类非刚需场景。

即便智元拿下的业内目前最大订单之一,中移(杭州)的采购项目,其主要用途也被披露为 " 迎宾 "。

当然,智元也在积极推动机器人 " 进厂 "。近日,其与富临精工达成的数千万元合作,计划将近百台远征 A2-W 机器人用于工厂的料箱搬运工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很快就大规模进入工厂。

今年 2 月,高盛在报告中认为,未来 2-3 年人形机器人无法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3 月,金沙江的朱啸虎也曾发文称,当下对具身智能的共识高度集中,但商业化路径又不清晰。

即便是特斯拉,也再 7 月宣布 " 战略性暂停 "Optimus 量产计划,以解决关节电机、灵巧手等核心技术难题。

这样的背景下,智元选择通过一场激进的资本运作提前锁定一个上市平台,其风险仍需关注。

当然,智元机器人是一家充满野心、战略清晰且执行力惊人的公司。短短两年多就完成了技术布局、团队搭建、多轮融资乃至上市路径规划。但是,具身智能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百米冲刺。在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智元机器人脚下的路是坚实的马路,还是资本铺就的浮沙?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