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5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军事基地的会晤落下帷幕。在 " 追求和平 " 的巨幅标语下,这场聚焦俄乌停火的小范围会谈持续近三小时,会后双方以打破惯例的形式召开联合记者会——普京率先发言,称会谈在 " 相互尊重 " 的氛围中进行,强调俄美 " 其实是近邻 ";特朗普则评价会谈 " 极富成效 ",期待 " 很快在莫斯科再会 "。尽管双方承认存在分歧且未达成 " 最重要议题 " 的协议,特朗普仍打出满分 10 分的评价,认为存在 " 非常好的机会 " 推动和平进程。
这一幕与 40 年前的历史形成奇妙共振。1985 年 11 月,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的首次会晤,同样发生于两大国关系低谷期。人民日报报道称,当时美苏核军备竞赛已严重威胁全球安全,两国领导人以 " 坦率和真诚的态度 " 就军控、地区冲突等议题展开对话。会晤虽未达成具体协议,但双方同意加强高层接触并发表了联合声明,里根在会后表示 " 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戈尔巴乔夫则称 " 找到了某些共同语言 "。
两次峰会的相似性首先体现在战略定位上。阿拉斯加会晤中,普京直言俄美关系已降至 " 最低点 ",将会晤定性为 " 必须 " 之举,这与日内瓦峰会前美苏持续六年无领导人会晤的僵局如出一辙。其次,双方均采取务实策略:普京在阿拉斯加明确表示俄方 " 对终止冲突非常感兴趣 ",但要求解决俄罗斯 " 合理的安全担忧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虽各持己见,却共同确立了 " 核战争没有赢家 " 原则,为后续《中导条约》奠定基础。
领导人互动模式也呈现传承性。特朗普在记者会上直言国内 " 通俄 " 指控阻碍外交,呼应了里根当年顶着 " 对苏绥靖 " 压力推动对话的处境。而普京 " 若特朗普 2022 年执政或可避免冲突 " 的表态,与戈尔巴乔夫曾强调 " 领导人互信至关重要 " 的论述异曲同工。值得玩味的是,阿拉斯加记者会上普京打破外交惯例率先发言的细节,恰似日内瓦峰会时里根主动邀请戈尔巴乔夫湖边散步的破冰之举——这些非常规互动成为紧张关系中难得的暖色。
当然,时代差异同样鲜明。日内瓦峰会聚焦全球核平衡体系,阿拉斯加则直面具体地区冲突;特朗普宣称将立即与泽连斯基及北约协商,展现多边协调新特点;而普京对乌克兰和欧盟的公开喊话,凸显出当今更复杂的博弈格局。但正如普京在阿拉斯加所言 " 有充分理由相信能结束冲突 ",这与日内瓦联合声明中 " 防止核战争是首要责任 " 的承诺,同样承载着对和平的迫切期待。历史的指针走过四十年,大国元首在人类命运十字路口的选择,始终印证着对话比对抗更接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