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昨天

“上海是我的偶像”“警惕阅读景观化”这个盛典金句频出

面对当下存在的信息泛滥与资讯过载,我们如何重新定义阅读?2025 上海书展暨 " 书香中国 " 上海周昨天开幕," 书香上海 · 东方阅读盛典 " 作为书展重要组成部分,以 " 语言 · 情感 · 时代 · 文明 · 视野 " 为主题,汇聚熊月之、孙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沪生、李仲谋等名家围谈,许多读者提前在友谊会堂 " 蹲守 ",现场座无虚席。

多位作家学者直言,平时也会刷短视频看直播,其中不乏有趣的表达,但并不担心其对纸质书或长内容的冲击。" 不拒绝新媒体的便捷,也不放弃深度思考的价值。但要警示碎片信息导致的知识失衡与精神浅薄化。深度阅读的价值在于,学会从碎片中寻找系统,在信息洪流中守护清醒的头脑与丰盈的精神世界。"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田崇雪说。

跳出 " 信息茧房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生活方式已然发生深刻变革,被海量信息包围、算法推荐、知识付费成为常态。传统意义上的 " 深度阅读 " ——比如系统阅读经典、沉浸式思考,在新媒体时代似乎面临挑战。

打开手机、电脑或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享受海量书籍内容,是 "Z 世代 " 的阅读新常态。短视频、公众号、音频等碎片化内容正重塑阅读方式。" 阅读的选择最终取决于读者自身的主体性。无论买课还是逛书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投入思考、获得启发。新媒介未必导致思想简化,但需小心语言退化。" 田崇雪剖析算法对认知多元性的限制,认为 " 流量至上 " 容易挤压内容深度,警惕文化被 " 景观化 "" 消费化 ",避免让阅读成为 " 身份标签 "。

但新环境也给文化传承创新带来新机遇。" 一条 " 创始人兼 CEO 徐沪生谈到新媒介作为 " 阅读入口 " 的可能性,探讨音频、解读类内容相对降低了经典门槛,有助于打破传播壁垒,发掘多元声音的价值。在他看来,或许新媒体不是敌人,而是桥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 " 被动接收 " 转向 " 主动筛选 ",让碎片成为通往深度的阶梯。

走向城市深处

" 上海是我的偶像。年轻时,是一位恋人;父母离世后,就像我的父母。"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围绕 " 写作与上海 " 展开对谈,孙甘露形容上海的边界仿佛就是世界的边界,上海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文学创作中鲜活的精神符号,滋养着与它共生的写作者。

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优质阅读与写作,需跳出浮光掠影,潜入城市深处。此前创作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孙甘露多次走访历史遗迹,参考当时上海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档案、风俗志等,重现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的建筑、街道、饮食、风俗和文化娱乐等,建构出令人身临其境的小说空间感。在他看来,城市生活中磨砺出的韧性,会从日常处世渗透到创作里。他回忆道,做邮递员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城市的认知。

" 书写上海时,作家会不自觉地将个人记忆与城市肌理交织,让作品呈现出独特时代印记。" 毛尖认为,上海独特之处在于其既能承载宏大叙事,又充满市井烟火气,这种双重特质为写作者提供了广阔表达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以《在文物、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 citywalk ——谈上海六千年》为题,分享从事上海历史研究和知识分享的心得。新书《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正在上海书展展出,还 " 走 " 进了上海地铁 " 文化长廊 " 展区,供乘客读者驻足阅览。" 漫步上海六千年文明之路,既是对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深度解码,也是对学科壁垒的跨越性突破。" 熊月之说。

"2025 上海书展东方悦读 · Metro 大都会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 " 同期启动。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