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责任 新担当 │ 朱华荣与他的央企创业新叙事

网通社观察 2025 年 6 月,国务院国资委一纸批复改写了中国汽车工业格局——长安汽车从兵器装备集团分立,升格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独立中央企业。这场被业内称为 " 汽车央企改革里程碑 " 的调整,也将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推向了新的历史坐标。

作为长安汽车的现任掌舵者,朱华荣一直以 " 敢为人先 " 的魄力主导长安汽车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在承接长安汽车前两次创业积淀的基础上,带领企业完成了从传统车企到智能低碳科技公司的跨越,成为汽车央企成功转型当仁不让的标杆。

始终创业的掌门人,带领长安厚积薄发

有人说,长安汽车是所有央国企中机制最灵活高效、最市场化导向、文化向心力最强,以及唯一切实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公司。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 " 老兵 ",长安汽车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浓缩奋斗史。

上世纪 80 年代,长安从军工领域 " 军转民 ",以微车制造艰难起步,这是长安的第一次创业,在资源匮乏中蹒跚学步,却奠定了民用汽车未来做大做强的基石。进入 21 世纪,通过与福特、马自达等国际巨头的合资合作,长安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规模迅速壮大,这是充满开放与学习的第二次创业,为后续的自主品牌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当时间推进到 2017 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增长渐显疲态,新能源汽车浪潮汹涌而至,智能化革命蓄势待发。长安汽车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正是在这个决定未来的历史时刻,朱华荣肩负起引领长安第三次创业的重任。

2017 年,当多数国企、国际巨头还在观望新能源趋势时,朱华荣已敏锐嗅到产业变革的气息,正式启动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与前两次聚焦 " 生存与规模 " 不同,这次创业直指 " 生死转型 "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临界点上,长安汽车以创业者的姿态持续迸发出革新的能量,推出 " 香格里拉计划 "" 北斗天枢计划 ",并在此后持续创新与进化,以 " 千亿元投入 + 万人团队 " 的决心押注新赛道,喊出 "2030 年成为世界一流品牌 " 的壮志宣言。

壮志背后,是朱华荣的创新魄力与奋斗者本色,也是长安一路创业至今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战略布局的前瞻性,让长安汽车在行业变革中拥有了宝贵的领跑优势。

2017 年发布的 " 香格里拉计划 ",比行业普遍觉醒早 3 年,明确大举投入千亿元资金研发新能源汽车;2018 年启动的 " 北斗天枢计划 ",率先构建覆盖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 " 六国十地 " 智能研发体系。如今 " 北斗天枢计划 " 在 1.0 阶段目标全部兑现的基础上,已进入 2.0 阶段,长安汽车也已掌握 2000 余项智能化 + 新能源核心技术。

朱华荣的种种超前布局,让长安汽车在 2025 年迎来大爆发:上半年新能源销量 45 万辆,同比增长 48.8%;阿维塔连续 4 个月销量破万,深蓝汽车全球交付已突破 50 万辆,启源 E07 作为全球首款智能可变汽车,上市后累计交付量就已突破 2 万辆。商用车方面,长安凯程连续 5 个月成为新能源微客市场销冠。

长安汽车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面爆发、全面开花,背后离不开技术攻坚的硬核路径彰显工程师底色。

朱华荣始终坚持 " 再穷不能穷研发 ",即使在行业寒冬期,长安汽车研发投入占比仍保持 6% 以上。团队自主突破的金钟罩电池实现针刺不起火,"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 " 破解零下 30 度环境极寒续航难题,新蓝鲸量产机型热效率达 44.28%,刷新行业纪录。2024 年,长安汽车专利公开量居行业首位,其中智能化技术专利占比超 40%,成为首个主导 ITU 国际标准的中国车企,技术实力连续 14 年位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行业第一。

朱华荣的创新魄力与奋斗者本色,还体现在他敢为人先进行体制机制的破壁之举,打破传统国企桎梏,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

他推动成立若干家创新主体 / 科技公司,让阿维塔、深蓝等品牌 " 靠近炮火一线 " 自主决策,实行 " 三步到 " 审批机制——小事项授权一线,大决策最多三步落地。这种效率革命结出实效:深蓝从立项到量产仅 14 个月,阿维塔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从谈判到落地仅用 8 个月。

可以说,朱华荣把互联网行业的敏捷开发理念,注入了百年国企的血管。

拥抱变化,没有官僚气的 " 国企老总 "

在长安员工眼中,朱华荣身上看不到传统国企领导的官僚气。他是最早活跃在微博的车企高管之一,直接回复用户投诉,从 " 车机卡顿 " 的反馈中推动系统迭代;在研发车间与工程师同吃工作餐,从一线建议中优化电池测试流程;在车展现场直播说车,对长安各品牌车型亮点如数家珍;2025 年三季度大会上,他带领高管团队集体宣誓 " 杀出一条血路 ",用热血宣言点燃团队斗志。

2024 年北京车展上,59 岁的他首次直播带货,熟练使用自拍杆介绍产品,还向雷军赠送阿维塔车模玩转流量。直播镜头前的朱华荣没有 " 偶像包袱 ",一如其平时在媒体镜头前的亲切与健谈,让更多年轻的网友认识到了这位没有架子的国企老总。而他对长安各品牌车型的亮点如数家珍,也开启众多汽车国企负责人下场直播、拍小视频的先河。

朱华荣这种 " 接地气 " 的风格源于长安对 " 领先文化 " 的践行。无论长安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长安汽车高层都用 " 小公司 " 的眼光看待自身,因为小,所以要 " 快鱼吃慢鱼 ",要 " 高频打低频 ",要用 " 跟投机制 " 让核心团队与企业共担风险,鼓励员工 " 挑战 " 管理层,追求效率要求 " 三步审批 ",把决策下放给靠近一线、靠近炮火的业务单元。

在朱华荣的倡导下,长安形成了 " 嗅觉敏锐、目标坚定、担当奋斗、团结协作、极致效率 " 的精神特质,成为第三次创业的文化内核,向着 " 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 的愿景坚定迈进。

百年民族企业,为变革筑牢根基

长安汽车的创业基因早已融入血脉。

1980 年代的第一次创业,是老一辈长安人在 " 找米下锅 " 的生存危机中开启的破局之战。当时正值 " 军转民 " 浪潮,全厂职工自筹 3500 万元资金,通过拆解铃木车型逆向研发,1984 年推出首批长安牌微型汽车,解决了万人大厂的生存命题。到 1997 年,长安微型车市场占有率达 38%,成为 " 微车之王 ",完成了从兵工厂到汽车制造商的惊险一跃。

21 世纪初的第二次创业,则聚焦 " 从微车到乘用车 " 的战略突围。老一辈决策者敏锐捕捉到私家车普及趋势,早在 2003 年就在意大利都灵设立欧洲设计中心开启全球研发布局,2006 年推出首款自主品牌轿车 " 奔奔 ",2014 年成为中国首个自主品牌产销突破千万辆的企业。这一阶段不仅积累了 200 万辆级的年产能,更构建了 " 自主研发 + 合资合作 " 的双轮模式,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

朱华荣的成长轨迹与这两次创业深度交织。1986 年加入江陵机器厂时,他以技术员身份参与 JL368Q 汽油机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见证了第一次创业的技术突围;2003 年身为集团副总裁兼工程研究院院长,他参与筹建欧洲设计中心;2014 年,成为集团总裁的他推动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 6%,成为第二次创业中 " 技术立企 " 理念的践行者。

这些经历让 " 技术派 " 出身的朱华荣,既深谙传统制造的痛点,又精准把握了产业变革的脉搏。

2025 年长安汽车央企升格,成为朱华荣第三次创业的重要里程碑。

从 6 月 4 日朱华荣与相关领导谈话、接到牵头重组任务,到新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仅仅用时 56 天。

在中国长安汽车成立之后的首次媒体沟通会上,面对众多媒体与投资人,朱华荣强调,中国长安汽车的成立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战略定位与建设汽车强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需求高度契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长安汽车的高度信任,关心和支持。

对于长安汽车来说,新成立的汽车集团,既利于推动长安整合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相关研发制造水平及产业链韧性安全性。

朱华荣强调,中国长安汽车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国家赋于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立足中国,参与全球竞争,走向全球,这便是朱华荣下一步要带领 " 新长安 " 奔赴的目标。

创业未竟的新征程,从中国标杆到全球一流

站在新起点,朱华荣主导的第三次创业已进入深水区。

2025 年 7 月 14 日,长安汽车在其三季度全球高职级人员暨职工代表大会上,发布创新创业计划 9.0,朱华荣领誓并讲话,向全体长安人发出 "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的号令。

虽然重组是中央的 " 顶层设计 "," 新长安 " 一定会履行好国家组织,服务好国家战略的任务,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但在他看来,成为独立央企对于长安汽车而言,可称作是海阔天空,有更多自由度,从而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长安汽车更加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

根据 " 创新创业计划 9.0",长安将在七大领域发力:加快推进计划落地提升综合实力,深化 " 一号工程 " 升级客户服务,打造极致产品与技术,发展智能低碳制造,完善营销体系,加强数智化能力,坚持党的领导履行社会责任。目标直指 "2030 年进入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

全球化布局正在提速。

长安已在泰国罗勇、老挝、埃及三地工厂新增 14.5 万辆 / 年本地化产能,并建成 5 个全球中心库及 82 个国家库,用于全球备件支持;在欧洲市场计划 2026 年建成首个海外数智工厂;与亿航智能合作,计划在未来 5 年,长安汽车将在低空经济领域投入超 200 亿元,未来十年,投入超 1000 亿元努力探索陆海空及人形机器人立体出行解决方案。正如朱华荣在 2025 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所言:" 立体出行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我们要复制汽车产业的成功经验。"

结语:

从 1986 年加入江陵机器厂的技术员,到新央企掌舵者,朱华荣的 39 年职业生涯,恰是长安汽车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科技的转型缩影。他深知创业的艰辛,更具备奋斗与革新者的勇气,在带领长安汽车 " 始终创业 " 中书写了新的传奇。

未来,长安汽车总部或许会是这样一番图景:办公楼玻璃幕墙倒映着飞行汽车的身影,工厂内自动驾驶汽车整齐的驶出量产线,人形机器人讲解员正在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智能电动汽车生产的技术与工艺。

而今天,长安汽车正在朱华荣的带领下,以 " 永远创业 " 的姿态驶向智能出行的新蓝海。

(图 / 文 网通社 魏微)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