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车云网 1小时前

绞索下的万亿赌局:英伟达重返中国,是妙手还是险棋?

原创|苗正 编辑|Cong

2025 年 7 月 15 日,随着英伟达 CEO 黄仁勋到访北京,在经历数月的出口限制后,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正计划恢复其 " 合规版 "AI 芯片 H20 在中国的销售。这一举动,发生在英伟达市值历史性地突破四万亿美元的背景之下,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它并非一次简单的商业回归,而是这家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在华盛顿的政治高压、华尔街的增长预期以及中国市场的战略变局之间,做出的一次极其复杂且充满风险的战略抉择。这不仅关乎英伟达自身的未来,更深刻地折射出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在地缘政治博弈下的重构与撕裂。

英伟达之所以必须重返中国,其最根本的驱动力源于其自身惊人的成功——那高达四万亿美元的市值。如此庞大的估值,早已超越了公司当下的盈利能力,而是资本市场对其未来近乎无限增长潜力的集中体现。这个 " 增长神话 " 是英伟达股价的核心支撑,它要求公司不仅要维持现有业务,更要不断开拓新的收入来源,以证明其配得上如此高的市场预期。任何可能动摇这一增长故事的因素,都会直接引发资本市场的负面反应。

而美国政府的出口禁令,恰恰是这个增长故事中最不和谐的音符。中国市场对于英伟达,尤其是其数据中心业务而言,绝非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在禁令生效前,该市场一度贡献了其数据中心业务超过四分之一的收入,是中国 AI 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硬件基石。一纸禁令,意味着英伟达瞬间失去了其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这种规模的收入损失,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是沉重打击,对于一个被资本市场用 " 未来 " 来定价的公司,其影响更是致命的。它直接挑战了英伟达增长故事的完整性,向投资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无法在中国市场自由竞争的英伟达,还能否维持预期的增长率?

因此,推动 H20 芯片入华,对于英伟达管理层而言,是一次 " 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首要目标并非仅仅是挽回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而是在于修复其受损的增长叙事。这是一种向华尔街传递的强力信号:证明英伟达有能力在严苛的地缘政治限制下,依然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展现了公司的韧性、商业智慧和对全球市场的掌控力。在投资者眼中,这种 " 绕过 " 管制的能动性,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能够对冲政治风险的无形资产。每一次关于 H20 销售取得进展的消息,都能有效提振市场信心,从而对稳定并推高其股价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以说,重返中国市场,是英伟达为了捍卫其四万亿市值所必须下的一步棋。

英伟达重返中国的路径,是通过推出一系列所谓的 " 合规版 " 或 " 特供版 " 芯片实现的,其中 H20 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这些芯片的诞生,堪称一门在政治 " 镣铐 " 下施展的商业艺术,其核心在于对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条例的精细解读和规避。

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设置一系列技术参数阈值,来阻止中国获得可用于大规模 AI 模型训练的高性能计算能力。这些参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单个芯片的绝对计算性能,二是芯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互联带宽。政策制定者认为,只要将这两项指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就能有效防止中国通过大规模集群的方式 " 堆 " 出能够威胁美国技术霸权的超级算力。

英伟达的 H20 芯片,正是在这个规则框架内被 " 手术刀式 " 地精确设计出来的。与被禁售的 H100 相比,H20 在核心计算性能上被大幅削减,确保其单卡性能远低于管制红线。更关键的是,其连接多块 GPU 的 NVLink 高速互联技术也被阉割,使得大规模扩展集群的效率大打折扣。然而,在 " 阉割 " 硬件性能的同时,英伟达保留了 H20 最核心的竞争力——对 CUDA 软件生态系统的完整兼容。

CUDA 是英伟达耗费十余年心血建立起来的护城河,它包含了大量的库、开发工具和优化过的算法,全球绝大多数 AI 开发者都习惯于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工作。对于中国客户而言,尽管 H20 的硬件性能不尽如人意,但其对 CUDA 的兼容性意味着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过往的软件投资和开发习惯,避免了迁移到其他平台所需付出的高昂成本和时间。这正是英伟达敢于将 " 阉割版 " 产品推向市场的底气所在。

它赌的是,在中国国产方案生态尚不完全成熟的窗口期内,CUDA 的生态粘性足以弥补 H20 在硬件上的不足,让中国客户 " 捏着鼻子 " 也得继续采购。这种策略,是英伟达在遵守华盛顿法规和维系中国市场之间,所能找到的唯一平衡木。

面对英伟达的 " 特供 " 产品,中国市场的态度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短期来看,市场确实存在需求。对于众多正在进行 AI 研发的中国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而言,时间窗口至关重要。在国产替代方案尚未能实现无缝衔接的情况下,采购 H20 成为了维持项目运转、避免研发停滞的一种现实主义选择。CUDA 生态的惯性力量,使得转换平台的决策过程异常艰难。

然而,从长期战略层面看,持续的外部打压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已经在中国内部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共识: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 AI 技术体系。一次次的禁令,如同一次次严厉的警钟,让所有中国企业都清醒地认识到,将核心命脉置于他人之手是极其危险的。

" 去英伟达化 " 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已经融入到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以华为昇腾为代表的国产 AI 芯片及其配套的 CANN 软件生态,正在国家意志和庞大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迭代和推广。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监管机构对英伟达可能展开的 " 反垄断调查 ",就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一次孤立的法律行动。它更像是一种具有多重战略意图的 " 工具箱 " 选项。这是对美国 " 长臂管辖 " 的一种对等威慑。它清晰地表明,中国同样拥有可以影响全球科技巨头在华业务的法律和监管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美方在制定未来政策时的顾忌。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反垄断调查可以成为扶植本土产业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英伟达的市场行为进行规制,例如审查其定价策略、捆绑销售行为以及对不同规模客户的待遇差异等,可以有效地削弱其利用市场垄断地位进行不公平竞争的能力。这无疑为华为昇腾等本土竞争者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宝贵的成长窗口期。这并非简单的贸易保护,而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为了其核心技术产业的未来,所采取的必要战略布局。

综合来看,英伟达恢复对华销售 H20 芯片,是一场精心计算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赌博。它在短期内,确实能够为英伟达带来可观的收入,缓解其增长压力,为其高企的市值提供新的支撑。然而,这杯看似解渴的 " 酒 ",其中却可能掺杂着长期的 " 毒药 "。

政策风险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批准 H20 销售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美国政府手中,它可以随时根据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而收紧或调整政策,这种不确定性是英伟达无法控制的。

而且市场风险正在急剧增加。H20 在中国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格局。它不仅要在性价比上接受中国客户更为苛刻的审视,更要直面华为等本土对手的正面挑战。后者不仅在产品性能上奋起直追,更拥有本土化服务、供应链安全以及潜在的爱国消费情绪等多重优势。中国客户在经历了反复的断供风波后,对供应链安全的考量权重已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根本的风险在于,英伟达的 " 合规 " 策略,可能在客观上加速了自身被替代的进程。它用性能打折的产品,教育了中国市场如何在没有其最顶尖硬件的情况下继续发展 AI。这给了中国本土生态系统一个宝贵的追赶期。当中国客户逐渐适应了性能稍逊的硬件,并围绕国产平台建立起新的开发习惯后,英伟达的生态壁垒也将随之松动。

因此,英伟达的 " 中国棋局 ",本质上是一场用长期战略空间换取短期财务收益的交易。虽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底蕴和商业运作能力,它暂时稳住了阵脚,但其在中国市场长达十余年的、近乎绝对的垄断地位正不可逆转地走向终结。未来,它将不得不学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而不是唯一的规则制定者,来面对一个更加多元、竞争更加激烈的中国市场。其高达四万亿美元的市值,既是其辉煌的顶点,也是其沉重的负担,终将在这场深刻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考验。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