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2 月的泡泡玛特,股价还在 16 港元徘徊,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到了 2025 年 6 月 12 日,泡泡玛特创下 283.4 港元 / 股的历史新高,总市值最高达到了 3661 亿港元(约 3350 亿元人民币)。两年时间,泡泡玛特以超过 10 倍增长的成长速度占据市场热点,被股民戏称 " 年轻一代的茅台 "。
泡泡玛特的成功究竟是 " 资本与明星助推 " 下的昙花一现,还是新消费时代情感工业的范式革命?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何在?面对股价波动、IP 生命周期与持续盈利风险,这家成立 15 年的 " 潮玩帝国 " 如何持续增长?
情感符号的工业化:从 " 玩具 " 到 " 社交货币 ",创造现象级消费热潮
2024 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用户平均单次消费达 228 元,其中 62% 用于重复购买同系列盲盒。开盲盒是一种极具情绪价值的 " 期待 - 惊喜 / 落空 " 体验机制,较低的隐藏款比例激发收藏欲望和购买成瘾性,可以说泡泡玛特的成功是情感符号的工业化消费带来的必然结果。
然而," 情感符号玩具 + 盲盒机制 " 还只是发挥了产品购买的上瘾性,不具备发动大规模狂欢的产业效应。泡泡玛特在社交层面掀起的流行,离不开明星效应的加持。
2024 年,Blackpink 成员 Lisa 发布 LABUBU 马卡龙系列自拍,泰国市场瞬间断货;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名人 " 带货 " 推动 TikTok 粉丝数单月增长 68%。当海外流量 " 倒灌 " 进国内市场,国内外情绪双向引燃,彻底引爆在全球社交媒体的现象级传播。
用 " 稀缺性 " 制造 " 收藏价值 ",泡泡玛特能成为下一个茅台吗?
2024 年 LABUBU 系列贡献 30.4 亿元营收后,泡泡玛特市值突破 3600 亿港元。泡泡玛特通过限量发行、隐藏款机制(概率低至 0.69%)赋予潮玩稀缺性和收藏价值,例如初代 LABUBU 拍出 108 万元天价,部分联名款二手溢价达 30 倍。
这种 " 类金融化 " 属性吸引了投机资金,推动二级市场交易规模扩大,直接刺激股价上涨,被网友称作 " 年轻人的茅台 "。
但是,如果泡泡玛特的价值仅仅存在于情绪共鸣 + 潮玩属性 + 社交货币,那么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的短期爆发力将不足为继,大涨后回撤 14%,也表现了投资者对其持续性的担忧。
这个根本在于,潮流具有周期性和不可预测性,情绪消费红利和全球文化叙事的支撑下,泡泡玛特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固的 IP 运营和多形态发展布局,从而打造长盛不衰的 IP、不断激发品牌文化的生命力,也许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茅台,但成为中国的迪士尼,泡泡玛特已然在路上。
做世界的泡泡玛特,成为全球文化资本贴现的 " 中国范式 "
泡泡玛特发布的 2024 年全年财报显示,在全球化战略的推动下,泡泡玛特港澳台及海外业务营收达到了 50.7 亿元,同比增长 375.2%,收入占比提升至 38.9%,业务版图已遍及全球近百个国家及地区。从 " 盲盒公司 " 到 " 全球全品类 IP 生态集团 ",泡泡玛特的野心很大。
从王宁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想要实现的是 " 打造一套可全球复制的文化资本运营系统 " ——将 " 情绪 " 转化为可以量产的文化产品,把 " 传统消费 " 打造为文化消费和体验性仪式,这不仅考验着泡泡玛特的平台运营能力和艺术家们的创新能力,更考验着消费者们对一轮轮潮流周期的热情和耐心。
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混沌的商业世界中,对文化本质有着深刻洞察的人,会拥有穿越周期的终极力量。
免责声明
文章中的数据均来源于公开数据,我方已采取合理措施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由于数据来源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或偏差。且本文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亦不代表值得买科技集团任何立场。文章中提到的任何第三方名称、品牌或产品仅供说明之用,并不构成对其的认可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