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43分钟前

给营收在 1 亿左右的企业家一封信

文 | 胡华成

亲爱的企业家朋友:

展信佳!当你打开这封信时,我猜你正站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路口。营收做到 1 亿不容易,这证明你的生意有市场、有团队、有执行力。但卡在这个阶段,每天睁眼就是房租、工资、订单压力,那种想突破却找不到方向的焦灼,我太熟悉了。过去十年,我和智和岛团队深度服务过 100+ 科技企业,其中 23 家实现了三年十倍增长,12 家做到了十年百倍跨越 。今天不聊大道理,就想和你唠唠实在话,说说那些真正管用的破局办法。

咱们先把问题摊开说。营收卡在 1 亿上不去,逃不出四个大坑:战略跑偏、缺钱少资源、团队不给力、路子没走对。这些问题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但越是这样,越要冷静下来,一个一个拆解。

一、战略错了,跑再快也是白搭

很多企业家觉得,战略就是拍脑袋想个方向,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我见过不少企业,产品做得不错,团队也卖力,可就是不赚钱。为啥?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赚谁的钱,靠什么赚钱。

(一)别用老眼光看新市场

市场每天都在变,三年前的成功经验,放到今天可能就是绊脚石。你得问问自己:客户的需求变了吗?竞争对手是不是在玩新花样?比如前两年,有一家做传统工业传感器的企业找到我们,年营收卡在 1.2 亿。我们帮他们分析发现,虽然传统传感器市场稳定,但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传感器需求正爆发式增长。这家企业果断投入研发,用 18 个月推出适配新能源车的产品,现在年营收已经突破 15 亿。

所以,提升认知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放下 " 我觉得 ",多去看看客户想要什么,同行在做什么,行业趋势是什么。没事多去逛逛行业展会,和不同领域的人聊聊天,说不定就能发现新机会。

(二)找准增长突破口

很多企业摊子铺得很大,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营收 1 亿左右的企业,资源有限,必须集中火力打一点。这个 " 点 ",就是你的增长突破口。

怎么找?先把公司现有的业务列出来,看看哪个业务最赚钱,客户反馈最好。比如去年我们服务的一家 AI 教育企业,原本同时做 K12 课程、成人职业培训、智能硬件三条线,结果每条线都不温不火。我们帮他们聚焦成人职业培训赛道,优化算法模型,一年时间营收从 8000 万涨到 4.2 亿。

(三)调整架构,轻装上阵

公司小的时候,一个人能身兼数职。但做到 1 亿规模,还沿用老一套管理方式,效率肯定上不去。该分部门的分部门,该招专业人才的招专业人才。别舍不得放权,也别害怕改变,有时候砍掉一些不赚钱的业务、精简冗余的部门,反而能让企业跑得更快。

有一家做无人机的企业,最初研发、销售、售后全挤在一个部门。后来我们建议他们拆分团队,成立独立的农业无人机事业部,专门对接农田测绘、农药喷洒需求。拆分后不到半年,这个事业部的营收就占了公司总营收的 60%。

(四)升级模式,换个赛道超车

如果传统模式已经走到头了,那就大胆尝试新模式。比如有一家做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原本靠卖硬件盈利,后来在我们建议下转型为 " 硬件 + 订阅服务 " 模式:免费提供机器人,按使用时长收取服务费。这个模式让他们的客户数量一年内翻了 5 倍,现金流也更稳定。

二、钱是企业的血液,别让资金链卡住喉咙

很多企业家觉得,融资就是缺钱了才去做,这是大错特错。真正厉害的企业,都是在不缺钱的时候融资,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智和岛的资本内外部团队,累计帮企业拿到过超 30 亿融资,实战经验能帮你少走弯路。

(一)持续融资,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别等到账上快没钱了才去找投资人,那时候你就被动了。平时多和投资人、银行保持联系,定期把公司的发展情况、财务数据整理好,让他们看到你的潜力。记住,融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服务的一家做新能源电池材料的企业,在营收刚过亿时就启动 A 轮融资,提前储备了 2 亿元资金。当竞争对手因为原材料涨价陷入困境时,他们反而趁机扩大产能,现在已经是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二)学会投资,让钱生钱

赚到钱了别全放在银行,要学会投资。这里说的投资,不是让你去炒股、炒房,而是投资和主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比如做自动驾驶芯片的企业,可以投资传感器研发公司;做智能穿戴设备的,入股电池供应商。

有一家做智能家居系统的企业,投资了一家做语音识别算法的初创公司。双方技术打通后,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估值直接翻了 3 倍。

(三)布局生态,抱团取暖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学会和同行、上下游企业合作,打造商业生态。比如组建行业联盟,共享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或者和互补型企业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这样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实现 1+1>2 的效果。

我们外部服务商推动过 10 家智能硬件企业成立 " 智能家居联盟 ",共享供应链资源,联合开发新产品。现在这个联盟年产值已经超过 50 亿。

(四)大胆出海,寻找新市场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不妨把眼光放到国外。现在跨境电商、海外建厂的门槛越来越低,很多小而美的企业都在海外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当然,出海不是盲目扩张,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的政策、文化、消费习惯。

一家做智能健身镜的企业,在国内市场饱和后,通过亚马逊开拓欧美市场,优化产品的语音交互功能适配英文环境,半年内海外订单占比就超过了 40%。

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别让 " 庸兵 " 拖后腿

很多企业家抱怨招不到人才,其实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你不会找、不会用。营收 1 亿左右的企业,不需要 " 明星高管 ",而是需要能干活、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的 " 实干家 "。智和岛外部服务商搭建的人才库,覆盖 15 万 + 科技领域人才,能帮你精准匹配团队缺口。

(一)组织变革,打破大锅饭

小公司可以讲感情,但做到一定规模,必须靠制度管人。该建立绩效考核的就建立绩效考核,该实行末位淘汰的就实行末位淘汰。别害怕得罪人,一个员工干不好,影响的是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一家做 AI 算法的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后,淘汰了 15% 的低效员工,团队人均产出反而提升了 30%。

(二)结构优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很多企业存在 " 因人设岗 " 的问题,这是大忌。要根据业务需求设置岗位,然后去找合适的人。比如做元宇宙项目,就要招懂 3D 建模、区块链技术的人才,别让传统程序员硬着头皮上。

有一家做智能医疗设备的企业,专门成立了数据标注团队,招聘医学背景的数据分析师,产品的诊断准确率从 85% 提升到 97%。

(三)激活动机,让员工和企业绑在一起

光靠工资留不住人,要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为自己干。可以实行股权激励,让核心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也可以设置项目分红,谁做出了业绩,谁就能拿到额外的奖励。记住,员工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只有让他们看到希望,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一家做机器人视觉的企业,给核心研发人员发放股权,团队主动加班攻坚技术难题,硬是把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 40%。

(四)引入人才,别怕 " 外来和尚 "

很多企业家担心外来人才不服管、不了解公司情况,其实只要用对方法,外来人才反而能带来新思维、新方法。可以先让他们从某个具体项目做起,慢慢融入团队;也可以设置 " 导师制 ",安排老员工带新员工。

有一家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企业,从互联网大厂挖来运营总监,引入用户增长模型,三个月内 APP 注册用户增长了 200%。

四、资源不是等来的,是主动找来的

很多企业家总说 " 我没资源,没办法 ",其实资源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主动争取、整合来的。智和岛积累了 2000+ 行业资源,覆盖供应链、渠道、技术等全链条,能帮你快速补齐短板。

(一)改变思维,从 " 有什么做什么 " 到 " 缺什么找什么 "

以前我们总想着,手里有什么资源就做什么事,这叫 " 资源依赖 "。现在要反过来,先想清楚我们要做成什么事,然后再去寻找需要的资源。比如想开发智能医疗机器人,缺临床数据,就去找三甲医院合作;缺审批资质,就联合行业协会攻关。

(二)建立资源网络,多交朋友多合作

资源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靠长期积累。平时多参加行业活动、商会聚会,认识不同领域的人。这些人可能暂时帮不到你,但说不定哪天就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记住,人脉就是资源,朋友多了路好走。

我们服务商曾组织过一场智能硬件企业和高校实验室的对接会,促成了 12 项技术合作,其中 3 个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

(三)整合资源,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

整合资源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找到共赢点。比如做智能硬件缺生产线,可以和传统制造企业合作,共享产能;缺销售渠道,就和电商平台联合推广。

有一家做智能宠物用品的企业,和宠物医院合作,在医院放置智能喂食器试用,三个月内获取了 5 万精准用户。

写到这儿,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企业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1 亿营收只是一个阶段,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和岛服务过的企业里,有的从 1 亿做到 10 亿只用了 28 个月,有的用 8 年时间实现了 100 倍增长。这些实战经验,我们都总结成了可落地的方法。

如果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和我交流。咱们都是在路上的人,互相帮衬着,总能走得更远。

祝你生意兴隆,早日实现企业腾飞!

智和岛集团创始人

胡华成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