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 8 展厅的穹顶下,一束模拟宇宙大爆炸的蓝色激光穿透黑暗,拉开了 "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 " 大展的序幕。在中国和瑞士建交 75 周年之际,这场由中瑞两国顶尖机构联合打造的科学艺术盛宴,正试图用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构人类与宇宙的对话。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神秘的星空充满好奇并开始孜孜探求,甲骨上的星象记录、敦煌莫高窟经卷里的唐代星图、南宋石碑上的《天文图》, 都是中国古人探索宇宙的印迹。20 世纪以来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现宇宙是动态演化的,甚至推算出宇宙起源于 138 亿年前的 " 大爆炸 "。今天,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天眼(FAST)、詹姆斯 · 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等为代表的前沿项目 , 正推动人类实现对宇宙的全景扫描。
走进展厅,观众首先会被瑞士艺术家帕斯卡尔 · 贝特克的动态雕塑《巡星雕塑》所吸引。这件作品巧妙利用斯隆数字巡天(SDSS)项目的退役铝板创作而成,这些铝板曾用于 2000 年启动的大型天文观测项目,其表面 600 多个精密小孔曾精准定位恒星,通过光纤连接光谱仪收集天体数据。艺术家将这些科学仪器转化为动态艺术装置,让冰冷的科研设备焕发新生,引发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思考。
在雕塑右侧,《南宋天文图碑拓片》与之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幅由南宋礼部尚书黄裳于淳祐七年(1247 年)主持刻制的星图,不仅系统绘制了 1434 颗恒星,还标注了赤道、黄道、二十八宿等天文标记,其科学性和完整性远超同时期欧洲星图。现代天文学研究证实,该星图记载的星位与现代星表高度吻合。两件展品并置,既展现了东西方探索宇宙的不同路径,又共同诉说着人类对星空永恒的好奇与追寻。
人类一直在仰望天空,思索穿行苍穹的星辰。展览中,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设计的交互装置《宇宙碰撞》吸引了大量观众。《宇宙碰撞》是一套集成于碟形环境的交互式天体物理可视化系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望远镜采集的约 500 幅深空影像为数据基础,借助碟形顶投影、光学增强模块等技术,使螺旋星云结构、星系碰撞过程等天体现象可视化呈现。观众沉浸于重构的天幕空间中,既是一种信息体验,也是一种沉思,将我们与宇宙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展览分为 " 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 "" 大数据的星空 "" 可持续的太空 "" 未来:行星之旅 " 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高露表示,此次展览展出的展品既包含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又有对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还有对空间污染治理以及对未来人类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当代科学研究跨国界、跨学科高度协作的丰硕成果,又从不同维度构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宇宙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展览将科学探索与艺术诠释完美融合,邀请观众怀着敬畏之心,共同追寻 138 亿年前宇宙诞生时的第一缕光芒,感受无垠星空中蕴藏的永恒奥秘。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7 月 3 日起对公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