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 卖身 " 传闻数月之后,终于尘埃落定。
6 月 10 日,腾讯音乐对外发布公告称,腾讯音乐(TME)与喜马拉雅控股及其他若干订约方,就拟收购喜马拉雅签订并购协议及计划。
按照收购协议约定,腾讯音乐将支付 12.6 亿美元现金,以及不超过总股数 5.1986% 的 腾讯音乐 A 类普通股(总股数为不晚于交易交割前五个工作日的工作日当天腾讯音乐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还有为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在交割时及之后分批提供总数不超过总股数 0.37% 的腾讯音乐 A 类普通股。综合估算,总收购成本近 28.5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200 亿元左右。
消息称,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在官宣后的内部沟通会上,泪洒现场。从外界的视角来看,虽然收购价格跟其此前最高估值 50 亿美元相比,缩水了 150 多亿元人民币,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0 亿卖身巨头已是其最好归宿。成立 13 年,喜马拉雅四度折戟 IPO,过去累计亏损超百亿元,直至 2023 年才实现了 2.24 亿元的盈利。
投资人上岸了,只是,腾讯音乐豪掷 200 亿大手笔收购喜马拉雅,值不值?
200 亿收购高得离谱,腾讯音乐过于慷慨?
交易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的全资子公司。
如何与腾讯音乐原有业务进行协同融合,目前尚不得知。按照喜马拉雅对外发布的公告,此次并购事项将于各项前置条件满足后正式交割,双方后续将共同推进相关流程。喜马拉雅也将保持现有品牌不变、现有产品独立运营不变、核心管理团队不变、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不变。
外界似乎更关心交易价格。腾讯音乐全资收购喜马拉雅的公告一出,此次交易价格便引发热议。
有人说喜马拉雅属实 " 贱卖 "。喜马拉雅作为中国音频行业最大玩家,拥有 3 亿多月活用户,成立 13 年,融资 12 轮,融资金额超百亿。估值一度高达 50 亿美元,据《中国企业家》此前报道,2021 年喜马拉雅赴美 IPO 计划估值约 50 亿美元。巅峰时期,腾讯音乐还曾以更高的报价向喜马拉雅抛出过橄榄枝,但被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拒绝。如今 4 年时间,喜马拉雅缩水 21.5 亿美元。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音乐 200 亿收购 " 过于慷慨 "。投资人庄明浩表示,这个价格高得有些离谱。从可比公司市值维度来看,知乎、微博以及跟喜马拉雅同期申请上市的 keep 等上市公司,现在市值跟过去巅峰相比只有个位百分比。若以此估算,跟巅峰时期估值相比,喜马拉雅现在估值应该是十几亿美金左右。但实际收购成本却是近 28.5 亿美元。
200 亿元收购金额,几乎是业内近两年为数不多的大型收购标的之一。对比数日前,迅雷收购直男社区虎扑只用了 5 亿元。
喜马拉雅巅峰时期已过,它在不少人眼里甚至成了 " 不良资产 " 代名词。成立 13 年,亏损超 100 亿元,直到 2023 年才首次实现盈利。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 2021 年、2022 年、2023 年营收分别为 58.6 亿元,60.6 亿元、61.6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54%、51.9%、56.3%。2021 年、2022 年、2023 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 -7.18 亿元、-2.96 亿元、2.24 亿元。
喜马拉雅增长已经肉眼可见的见顶。喜马拉雅 2024 年 4 月 12 日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23 年喜马拉雅月活达到 3.03 亿人,但 2023 年增速仅为 4.1%,相较 2021 年的 7.2% 与 2022 年的 8.6% 明显放缓。
喜马拉雅付费用户与付费率以及用户收听时长全部在下滑。2023 年喜马拉雅付费率从 2021 年的 13.3% 下降至至 11.9%。其中,移动端的月活付费用户和月活付费会员付费率在 2023 年都有 1% 的下滑,日均活跃用户的收听时长也从 2021 年的 146 分钟减少至 2023 年的 130 分钟。而用户付费意愿与用户使用时长往往是评估音频平台生态的重要因素。喜马拉雅的价值大打折扣,想象空间越来越有限。
5 年音频梦,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无论这笔交易是否划算,腾讯音乐愿意拿出近三个季度的营收将喜马拉雅收至麾下,以金钱换市场规模,补齐自己业务版图的一块重要拼图。至此,腾讯音乐的音频梦得以继续。
腾讯音乐对音频市场觊觎已久。一个大的行业背景是,2020 年,国内在线音频市场掀起了一场卡位赛,包括喜马拉雅、荔枝、蜻蜓 FM 等老牌平台,以及腾讯音乐、阅文集团、网易云音乐、字节跳动、快手等巨头在内的玩家,纷纷布局有声市场。
字节跳动结合旗下番茄小说推出番茄畅听;网易云音乐成立了 " 声之剧场 ",主打年轻 IP 改编的广播剧与有声书;快手则推出播客类产品快手 " 皮艇 "。
同样在 2020 年,腾讯音乐首次正式发布长音频战略,腾讯音乐 CEO 彭迦信宣布," 长音频将是未来 TME 持续发力的战略领域 "。与此同时,公司推出长音频战略下的新产品—— " 酷我畅听 "。
按照腾讯音乐的规划,未来 TME 将举集团之力全力拓展长音频领域。除酷我音乐外,TME 旗下 QQ 音乐和酷狗音乐也不断深化长音频布局。在酷狗音乐搭建酷狗电台、在 QQ 音乐上线播客专区。
腾讯音乐以 IP 内容有声化为切入口,腾讯音乐 CFO 胡敏此前解读长音频战略布局时表示,TME 将未来长音频的核心布局之一设在了重量级多元 IP 内容方面。通过对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综艺等重量级多元 IP 内容有声化,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腾讯音乐战略携手阅文集团以及 " 百亿声机 " 开展全领域长音频招募计划,孵化阅文集团旗下大量原创网络文学内容的 IP 衍生品,与热门 IP 如《盗墓笔记》达成战略合作等等。
此后,腾讯音乐还以同样的收购方式加码长音频业务。2021 年 1 月,腾讯音乐斥资 27 亿元收购懒人听书,后者是一个提供有声书、相声评书、播客以及其他电台节目的音频平台,旗下拥有包括《红色家书》《大江大河》《白鹿原》《庆余年》《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在内的多个现象级经典与原创 IP 有声作品。
被收购前,懒人听书为行业第二梯队玩家。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020 年 5 月喜马拉雅的 MAU 为 9937 万人,懒人听书、蜻蜓 FM、荔枝分别为 4332 万、2216 万、1798 万。但懒人听书每月人均使用时长与每月人均使用次数甚至比喜马拉雅还高,分别达到 3.7 小时与 38.4 次,远远高于行业第一的喜马拉雅 FM,后者两项数据分别为 2.8 小时与 32.4 次。
收购后不久,懒人听书与酷我畅听合并,被升级为全新品牌 " 懒人畅听 "。
四处收购," 钞能力 " 买出未来?
收购喜马拉雅,既是一次业务版图补齐,也是腾讯音乐在生态之战中对抗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手段。
过去近十年时间,腾讯音乐四处收购,最终买出一个音乐帝国。
目前,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囊括四大移动音乐产品:QQ 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和全民 K 歌,总月活用户数超过 8 亿,在国内在线音乐市场中约在 70% 的份额。然而四大移动产品之中,一半为收购而来。再加上新入手的喜马拉雅,五分之三的产品是买来的。
腾讯音乐即使骨子里没有产品创新基因,也凭借 " 钞能力 " 迅速打造一个 " 印钞机 ",一年营收近 300 亿元,净利润 80 多亿。
只不过,帝国也有成长的烦恼。
从业绩上来看,腾讯音乐仍在增长。腾讯音乐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 8.7% 至 73.6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 22.8% 至 22.3 亿元,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与付费用户规模均呈现高质量增长态势。
但是,隐忧在于,腾讯音乐已连续多个季度承压:腾讯音乐 2025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月活 5.55 亿,同比下滑 4%,环比减少 100 万。再往前,2024 年第四季度,在线音乐服务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5.56 亿,同比下降 3.5%;社交娱乐服务移动端月活跃用户数为 8200 万,同比下降 21.2%。
不仅核心业务下滑,在腾讯音乐打造的 " 音乐 + 有声书 + 播客 " 全场景音频闭环里,长音频布局也屡屡受挫,自营产品企鹅 FM 于 2023 年停止运营,懒人畅听关注度也很有限。腾讯音乐急需探索新的用户增长点,夯实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竞争对手也在倒逼腾讯音乐不得不防御。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畅听,过去 5 年凭借免费模式快速崛起,直逼喜马拉雅。此外,抖音还在 2025 年正式全量上线 " 听抖音 " 的新功能,支持用户将视频当作音频来听。
" 耳朵经济 " 虽然不如短视频生意性感,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人均单日使用网络音频的时间为 38 分钟,远低于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间 168 分钟。但眼下,却是巨头生态战下不容有失的重要战场之一。
未来,就看喜马拉雅能否承载起腾讯音乐的全场景音频梦。(翟元元)